初春科學肥水的疑難點

在之前我寫過的一篇《如何才是科學肥水》的文章,裡面所提到過“肥水不是簡簡單單向水裡施肥,水就可以肥起來這麼簡單”,事實上肥水是通過給水體藻類補給營養物質來使水體有益藻達到一定的數量且保持一定的活性和穩定性。說白了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建立養殖水體生態系統。

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不少養殖戶問我關於肥水的點點滴滴,尤其是龍蝦養殖戶,在疫情重災區且只求三月能下樓的我不能親自到場,深感抱歉,遂作此文,統一作答,關於“肥水的疑難點”。

事實上如何做到科學肥水與系統養殖一樣要考慮很多因素:

1.光照 藻類的快速繁殖和光合作用需要陽光,陽光是一切能源之源,因此肥水要選擇晴天,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個細節需要注意的是,肥水一定要看後面幾天的天氣變化,如果一直是穩定天氣那最好不過,但如果天氣沒那麼穩定且不得不肥水,則至少保證有連續三天的晴天;

2.溫度 尤其溫度低水難肥,此時藻類數量少,藻類新陳代謝慢,活性差,很容易出現施了肥,水色依然清澈如初,這種情況則通過引進外來藻相比較好的水源,再培養、穩定,或購買藻種如硅藻、卵囊藻等進行擴培培養;

3.藻種 缺乏藻種的水就如同無魚之水,再怎麼好的釣技水平也妄想從中釣到魚,必須先引進藻種再去培,否則用再怎麼好的肥水產品也白搭;


初春科學肥水的疑難點

下過肥的水,依然清澈見底


4.營養 不同的藻種對營養的需求量不同,就好比不同地區的人,口味不一樣,比如上海人喜食甜食,河南人要吃麵食,四川人愛吃麻辣,廣東人喜歡煲湯,武漢人吃早餐要吃熱乾麵等等,因此這就需要有一款產品,營養元全面,能滿足水體各種藻類的快速吸收利用;

5.硬度 在水體以鈣、鎂陽離子含量計算,龍蝦養殖水域在80—120德國度最為合適,很多時候水肥不上來,硬度不夠也是原因之一;

6.微量礦物質元素 微量元素本身是藻類細胞重要組成部分,微量礦物質元素補充充足能促進藻類的各個細胞器的協調工作,從而促進藻類繁殖生長髮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7.渾水 尤其水體懸浮的塵土顆粒過多會吸附藻類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施了肥,水肥不起來;

初春科學肥水的疑難點


8.黑水 初春很容易出現黑水現象,一方面隱藻或漆口藻過多,藻相單一,先適當換水引進其它有益藻種進來再肥水;另一方面有機質過多,假肥現象,解毒、改底增加底部溶氧,破環有害菌的生存環境,提高水體透明度,適當引進水源藻相好的水再培肥;

初春科學肥水的疑難點


9.浮游動物 浮游過多會攝食水體小型藻類,導致水難肥;

10.底質土壤 如果是沙型土壤底質則不保肥,如果是板結土壤則會影響底質與水體之間營養的通透性,易轉水,則先用底淨康修復底部土壤再考慮肥水,基肥和生物肥配合使用;

11.基肥 底肥(基肥)不足也會導致水難肥,易轉水,用雞糞發酵後少量多次使用(掛袋或堆邊也可以),與生物肥配合使用;

12.藥物殘留及毒素 藥物殘留及毒素會破壞藻類的繁殖生長環境,因此先多次解毒再去肥水;

13.缺碳 碳是藻類細胞基本組成元素,參與著藻類細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能量的轉換,既而調節水體PH,尤其養殖後期水體很容易缺碳,從而影響藻類的生命週期,因此不間斷給水體補充碳源至關重要;

14.青苔 青苔多的塘,水也不容易肥起來,因為此時青苔在水體裡是優勢藻類,即使把肥用下去,青苔獲得了營養,就會越長越多,更進一步壓制了其它有益藻類的生存空間。

初春科學肥水的疑難點


初春科學肥水的疑難點


暫且先總結這麼幾點,當然還有很多因素,水平有限,總之肥水培藻是有選擇性的,主要是選擇培有益藻,而不是培有害藻,肥水產品要根據水體具體情況靈活、合理、相互搭配使用。因此當你肥水了,過了一段時間,水色依然沒什麼變化,首先從以上因素找原因,不要一開始一股腦去怪優秀的技術服務人員和優質肥水產品,不然這比杜娥冤還冤,這鍋咱不背!

我們都知道藻類是水體中原始生產者,是水生食物鏈中最基礎和重要的一環,同時藻類的光合作用還提供水體中至少80%的溶氧,保證水生動物正常呼吸的需要,也是水體物質循環的促進者。因此,初春低溫期的肥水工作需被重視,這不僅關係到水體充足的溶氧促進池塘的正常物質循環,也提供天然餌料,減少有害物質的刺激,降低病害的發生率,減少死亡,從而提高養殖池的生產力。

藻類也如同陸地上的植物更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所吸收的氧氣,藻類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至關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