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一所幼兒園的“蝶變”

毛小芳

走進瀘溪縣民族幼兒園:絢爛多彩的跑道,乾淨舒適的操場,琳琅滿目的幼兒玩具,富有童趣的教學樓,隨處可見正努力生長的花草,粉色的櫻花,明黃的金桂,豔紅的玫瑰……沐浴陽光,伴著河風,蓬勃成長!

1957年,伴隨著湘西自治州的成立,瀘溪縣民族幼兒園也建立於沅水河畔武溪鎮,歲月荏苒,60多年來縣幼兒園經歷了巨大變化。

環境育人,快樂成長

時光追溯到1991年,那時朱德明老師剛從長沙師範學校畢業,進入瀘溪縣幼兒園工作,“只有一棟平房小木樓作教學樓,兩邊是食堂和教師宿舍,中間是一個小操場。”她回憶道,一棟小木樓、一個小操場、一塊黑板、一張板凳,簡簡單單,成了當時老城區孩子們的學習啟蒙地。

1995年,隨著縣城搬遷,縣幼兒園也搬到新城,現佔地面積8791平方米。

在縣教體局的關心支持下,2015年至2018年投入資金818.3萬元進行操場改造、修建新教學樓、食堂等,完善基礎設施。2019年9月開學,縣民族幼兒園投資80萬元修建的新操場投入使用,配備了彩虹跑道、升旗臺等。

走進每個教室裡,教室的牆面都有許多塊軟木展板。小小主題牆上蘊藏著大智慧。豆子粘貼畫、剪紙花燈、動物黏土、銀飾項圈等一系列作品來源皆是幼兒、親子及師生共同完成。在一日生活中汲取素材,逐日豐富、完善,堅持一月一更,一月一展。孩子們可以在主題牆上欣賞他人的作品,相互學習。走廊、樓梯間也隨處可見他們的作品做成吊飾或是裝裱掛於牆上,校園內每一隅都充滿著幼兒的氣息,吸引家長們駐足觀看。

體育強身,健康成長

“少年強則國強”,擁有良好的體質是一切事物的前提。縣幼在幼兒的身體健康成長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年大約有50名幼兒被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評為“健美兒童”。

“一天之計在於晨”,縣幼根據《3-6歲兒童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綱要》制定了科學的健康活動計劃,晨練就是其中之一。

清晨,當歡快的兒歌響起,小朋友們排著隊來到操場上,每個班級都有固定區域,並且每次晨練器械都不一。有的是推車,有的是跳繩,有的是梅花樁,有的是腳踏車……充分利用早上來園到開餐之前的時間進行晨間鍛鍊。“自從參加幼兒園晨練活動後,我家孩子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說要快點上幼兒園去!”家長田瑞莉說道。

縣幼的課間操也是別具一格,根據幼兒身體發展和年齡特點需要自編而成。有適合小班幼兒的動物操,中大班孩子的器械操,大大提高了小朋友參與課間操的興趣。

區域增智,和諧成長

“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後面跟著個孫悟空……”走進大二班教室,童謠在富有節奏的鼓聲中不斷傳來,只見小朋友們在班級表演區裡進行皮影戲《西遊記》的表演。美工區、建構區、科學區等各個區角也是人滿為患,大受歡迎。

縣幼兒園耗資24萬元全面鋪開區域活動,開設了78個室內區域,並將瀘溪“非遺”文化踏虎鑿花、儺面具、數紗等融入區域活動中,讓幼兒感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學期還會對青年教師進行一次相關內容培訓,以問題為導向,老教師出“金點子”,青年教師吸取經驗,採取一天一觀察記錄,一週一主題教研,一月一入班考察,一期一實踐總結形式,理論研討與實地考察結合,助力特色園本研修形成。在室外創建了以年級組為單位的種植區,定時澆水除草,在收穫時期開展美食分享會,讓幼兒感受勞動的快樂。

強化師資,放心成長

縣幼兒園為加快青年教師成長,實行園內教師結對幫扶計劃,一位有經驗的年長教師幫扶1-2名青年教師。周貽梅老師在學前教育一線已經堅守33年,周老師與年輕的李蜜老師簽訂師徒協議,成為她的“導師”。在教學上,周老師為幫助李蜜老師上好園內公開課,一同深入浦市古鎮收集關於儺面具的素材,採訪非物質文化儺面具的傳承人。經過多次的課堂實踐,李蜜老師的公開課獲得一等獎榮譽。周老師也經常和年輕老師談心,分享她自己多年來的班務管理工作經驗。

2017年到2019年中,縣幼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州級等各類培訓達360人次。同時積極承擔“國培計劃”項目縣學前教育送教下鄉活動,分別以浦市鎮第一幼兒園、武溪小學、縣民族幼兒園為中心組織送教活動,形成了莫軍衛、朱德明、周元等老師的專家團隊,帶動了園內一批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還成立了第一個瀘溪學前教育名師工作室——楊敏名師工作室。

2007年,瀘溪縣民族幼兒園被評為州級示範園;2011年獲州幼兒教育先進集體;2014年被評為州級園林式單位,眾多的殊榮見證了瀘溪縣民族幼兒園的不斷成長。

如今的縣民族幼兒園環境更優美,師資更強大,資源更豐富,活動更精彩,逐步發展為瀘溪學前教育的品質標杆。

(湘西網-團結報)

(毛小芳)

(楊思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