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今天我們來學習診脈的方法,中醫愛好者對診脈特別地感興趣,病人也覺得特別奇妙,但是從學習的角度來講,應該說脈是比較難診的。有人這樣形容脈診:“若窺深淵而迎浮雲”,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好像深淵無底,又好像天空中的浮雲沒有定準。《脈經·序》王叔和說:“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意思是說學脈診這個東西,看一看,似乎都還蠻有道理,然後把這些脈診的內容背下來也不是特別困難,但真的到臨床上去用,真的到病人身上去用的時候,就覺得特別的難以掌握。所以有一個傳說,說脈診必須得老師手把手的教,沒有老師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學會脈診的。

事實上是這個情況嗎?我們講這個說法肯定是有所偏頗的。首先脈診和其他任何診法一樣,都是需要反覆訓練和學習的,那種寄希望於說我今天看了脈書,明天就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脈診,那是絕對不現實的,需要你細心的去領會,反覆的去琢磨,慢慢地你才能掌握這種診法的技巧。

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時間”

早晨病人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寧靜,診脈選擇這個時間最好。

《素問·脈要精微論》裡面講:“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什麼叫平旦?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這個時候氣血陰陽沒有受到干擾,人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寧靜,這個時間的脈象最準確。西醫講究基礎代謝,基礎代謝什麼時候去做?都是沒有吃飯之前,剛起床還沒有活動的時候,這個時候做的基礎代謝最準確。

但並不是說其他時間就不能診脈。《脈訣刊誤》以為:“若診病脈,則不以晝夜。”也就是因為現在就診條件的限制,診脈什麼時候都可以,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病人要保持心情平靜、氣血平靜。

“體位”

診脈時,病人的位置不論坐臥,手臂宜向左右側引伸平放,這樣血脈的流行較順,不致影響脈象。

病人的手臂要伸展不能夠受到壓迫。這個臂應該是平著的,其中還有一個叫做“平心”,就是手的位置和心臟的位置相對在一個位置上。它和心臟基本上在同一個水平上。把手舉起來摸脈,那脈肯定不準確。所以嚴格操作,應該是平臂平心。

“指法”

首先診脈的時候選用哪個指頭呢?就是食指、中指、無名指,三個指頭。我們按脈的時候,應該要讓三個指頭處在同樣一個水平上,齊平就只有稍微彎曲一點才能平,彎曲大約是45度。接觸脈應該在什麼地方呢?在指目,就是我們的指尖和指腹之間,這就是中醫所說的 “指目觸脈”。

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指目觸脈”的要求,是現行的《中醫診斷學》教科書上教脈診布指,對醫生的要求。“指目”在文獻上偶爾出現,一般不是醫學用詞,這個部位其實也沒有明確的解剖學定位。“指目”一詞出於《脈說》,清代葉霖著作,提出“指端稜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之脊”,只此一句,也不知怎麼就成了脈診金標準進了教科書。

在臨床實際中,搭脈其實用指腹來摸即可,一條脈的寬窄粗細、跳動情況涉及了周圍的筋肉皮脈,靠指目那一點地方很難摸全。

第二個問題是布指。根據中醫脈診的理論,左右手的寸關尺分屬不同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右關候脾,左尺候腎,右尺候命門等。大家自己把手伸出來,手掌側立,就可以看到所謂的掌後高骨。突起來的這塊骨頭,就是在手腕的橈側端,在大拇指後面,這裡就叫做關的位置。


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那麼關前面——前指的是靠近手的方向,關前為陽,關後就為陰。陽這個位置,也就是關前面的這個位置就叫做寸,關後的這個位置,陰的這個位置就叫做尺,這就叫做“陽寸陰尺”。為什麼叫做寸呢?因為從掌後高骨到腕橫紋這中間的距離,用我們中醫的同身寸來看,恰好是一寸的距離。那為什麼叫尺呢?因為關上這個位置到肘橫紋恰好是一尺的位置。

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布指取脈的第一步,首先要交叉取脈,也就是醫生的左手按病人的右手,醫生的右手按病人的左手。只有這樣的取脈才能夠保證食指是放在寸脈上,中指放(在)關(脈上),無名指才能夠取到尺脈。現在很多的醫生不是這樣,這個手拿著鋼筆,這個手按一下左手,又按一下右手,你去按,怎麼樣他都不可能是兩個手都是取在寸脈上,所以這個取法是不對的。

如果確實習慣只用一手摸脈,也保證始終用同一隻手摸脈:人的兩手感覺是不同的,所以保證用同一手診脈,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是準確有效的,切忌今日左手摸脈,明日右手摸脈。

第二步是中指定關。三個指頭首先用中指把關脈定下來,關脈就是最突出的地方,沿著這個高的地方往前一滑動,就定了關脈了。另外一點呢,就是根據個體的大小、長短,三個手指要疏密適當。


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運指”

運指是指醫生布指之後,運用指力的輕重,挪移及布指變化以體察脈象。常用的指法有舉、按、尋、總按和單診。

1.舉、按、尋

舉按尋是脈診的基本指法,它通過三指用力輕重的變化,以診察脈搏的浮沉與力度的情況。如滑壽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舉,指醫生的手指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用舉的指法取脈又稱“浮取”。

按,指醫生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用按的指法取脈又稱“沉取”。

尋,尋即尋找的意思,醫生往往是用手指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左右推尋;或在寸、關、尺三部仔細尋找脈動最明顯的部位,或調節最適當的指力,以尋找脈動最明顯的特徵。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脈,稱為“中取”。

診脈時應細心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診脈方法:舉、按、尋,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


2.總按和單診

總按是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脈診的方法,從總體上辨別寸關尺三部和左右兩手脈象的形態、脈位、脈力等。

單診是用一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於分別瞭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次、形、勢等變化特徵。

臨證真正開始診脈時,基本步驟是怎樣的呢?這裡介紹一下我脈診練習的方法,供初學者提供些參考。

首先三指用力均勻,浮取散步寸關尺;繼續齊力中取。一些脈象,通過這樣的初步診察就可以發現了。比如外感風寒時,脈象會在浮的一層普遍出現弦緊象。

接下來,將注意力凝聚在食指末端,至於寸部脈上,從淺到深,依次探尋體察。繼而專注與中指末端,在關部脈上逐層深入,繼而是尺部。如此逐部、逐層探察,初學一般單側不少於一分鐘,以探清脈象為度。

診畢,再診另一隻手,過程相同。


“平息”

平息,就是講的醫生呼吸要調勻、醫生的呼吸要注意調勻。為什麼要調勻?古代沒有鐘錶,如果要看日頭轉,轉得太慢了,幾分鐘那日頭還沒有轉動一點,只有憑呼吸,憑呼吸來數病人的脈搏。平息的目的,一方面,醫生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計算患者的脈搏至數;另一方面,平息有利於醫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五十動”

五十動,強調脈搏的跳動。什麼叫做五十動呢?就是診脈的時候,一般診脈要數50次以上。當然重點並不完全在於次數,如果一心去數,1、2、3、4,你數了50次,根本沒有體會這脈的浮中沉,有力無力這些問題沒有去體會!它的目的在強調持脈不能夠倉促。要有一定的時間,去體會脈搏。那麼一般到底診多長時間?50動的話、100次的話,可能就是3分鐘之內吧,2分鐘到3分鐘這麼一個樣子。古人為什麼講50動呢,那是根據衛氣50周而復大會,它認為跳50下,這個衛氣就在我們人身上走了一圈了,五臟六腑哪一個臟腑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反映出來了。


“脈象要素”

診脈的時候到底要診些什麼?脈象的辨識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覺。脈象的種類很多,中醫文獻常從位、數、形、勢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歸納,其與脈搏的頻率、節律,顯現的部位、長度、寬度,脈管的充盈度、緊張度,血流的通暢流利度,心臟搏動的強弱等因素有關。近代通過對脈學文獻的深入理解及臨床研究的資料總結,可將構成各種脈象的主要因素,大致歸納為脈位、至數、脈長、脈寬、脈力、脈律、流利度、緊張度八個方面。掌握這些基本要素,對於理解各種脈象的特徵及形成機理,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1.脈位 指脈動顯現部位的淺深。脈位表淺為浮脈;脈位深沉為沉脈。脈位的深淺主要是通過指力的輕重來體會。

2.至數 指脈搏的頻率。正常成人一息脈來四五至為平脈,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一息不足四至為遲脈。

3.脈長 指脈動應指的軸向範圍長短,即脈動範圍超越寸、關、尺三部稱為長脈;應指不及三部,但見關部或寸、關部者均稱為短脈。

4.脈寬 指脈動應指的徑向範圍大小,即指下感覺到脈道的粗細。脈道寬大者為大脈,脈道狹小者為細脈。

5.脈力 指脈搏的強弱。脈搏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

6.脈律 指脈動節律的均勻度。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脈動節律是否均勻,有無停歇;二是停歇的至數、時間是否規則。

7.流利度 指脈搏來勢的流利通暢程度。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來勢艱難,不流利者為澀脈。

8.緊張度 指脈管的緊急或弛緩程度。脈的緊張度主要體現在脈長、張力和指下搏動變化情況。脈緊張度高如弦脈、緊脈;脈弛緩者可見於緩脈。

以上是構成脈象的基本要素,也是體察脈象的基本要點。脈象的辨別,主要依據醫者指下感覺,因此,醫者察脈,必須細心體察,將各種脈象要素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逐步掌握各種脈象的形態特徵,對各種病脈正確地進行甄別和判斷。


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