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了半壁江山的吳三桂,為什麼最終被康熙皇帝打敗

1673年11月21日,西南邊陲傳來鉅變: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叛了。

吳三桂殺掉不肯順從於他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打著“先皇三太子”的幌子,發佈興明討清的檄文,並致信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和臺灣鄭經,邀約一起進攻清朝。

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亂”。

吳三桂的確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但他在1644年打開山海關,放進如狼似虎的清軍,之後又全力追殺明朝軍隊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並殺死了永曆帝。由此,人們對吳三桂深惡痛絕。

不過,這次吳三桂起兵反叛清朝,仍然得到了相當多漢人階層的積極響應。

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1674年5月,鄭經聯合耿精忠起兵。1676年2月,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發動兵變,響應吳三桂。此外,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追隨吳三桂起兵。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四川,提督王輔臣叛於寧羌。

根據清廷事後一份統計顯示,吳三桂起兵後,各省布政使以下共有523 名文職官員投靠吳三桂。

一時之間,四方震動,人心惶惶。

正是在無數明朝文武官員的響應和歸順下,吳三桂起兵後進展非常順利,隊伍從3萬兵力急劇增加到30萬。吳三桂從雲南起兵,隨後攻佔了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甘肅、陝西,加上耿精忠佔據的福建和尚之信佔據的廣東,全國內地18個省,吳三桂就佔據了一半,與清朝隔長江而望,儼然擁有半壁江山。

然而,吳三桂並沒有高興太久。當吳三桂進入鼎盛階段後沒多久,便逐步衰退。1678年,吳三桂病死後,他的孫子吳世璠繼承了他的位置,但只過了3年,清軍就殺進雲南,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就此平息。

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的吳三桂,為何最終功敗垂成?分析一下,大致有三點原因。

一、從政治上講,吳三桂從來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

吳三桂在起兵之初,政治目標非常明確,是興明討清,而且打出“先皇三太子”的幌子,這是比較有效的策略,也為他爭取了許多漢人階層的支持。可是,吳三桂並沒有堅持,當他率部抵達岳陽後,就嘗試著與清朝議和,準備劃江而治。這種做法出爾反爾,讓他失去了一部分人心。

更臭的是,當吳三桂的議和被康熙皇帝拒絕後,他自知時日不多,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這說明吳三桂起兵,是為了他的個人私慾,與興明討清沒有一毛錢關係。因此,大夥兒都不願跟隨他了。這樣一來,仗還怎麼打?

二、從軍事上講,吳三桂沒有及時渡過長江,直搗黃龍。

吳三桂在起兵之初,進展神速,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攻到了湖南,並攻佔了岳陽。這時候,如果吳三桂能迅速渡江,憑藉長江之險,掌握軍事主動權,揮師北上,將能擴大戰果,一舉攻下京師,也不是全無可能的事情。

就算吳三桂不渡過長江,也可以順江而下,攻佔江蘇、浙江等江南地區,切斷清朝的糧草、賦稅重地,也必將給清朝重大打擊。

但是,吳三桂這兩件事都沒有做,而是飲馬長江,翹首北望,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使得清朝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從而反撲過來,剿滅了吳三桂大軍。

三、吳三桂的“豬隊友”太多。

吳三桂軍事指揮能力是比較強大的,因而在起兵之後,勝多負少,戰績驕人。我們完全有可能相信,只要吳三桂保持這種勢頭,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就能夠將清朝趕出京師,回到山海關外。

可是,無奈吳三桂的“豬隊友”太多,拉了他的後腿。

——在尚可喜、尚之信父子方面,尚可喜效忠清朝,尚之信響應吳三桂,屬於典型的兩頭下注,兩不吃虧。


佔據了半壁江山的吳三桂,為什麼最終被康熙皇帝打敗

——在耿精忠方面,耿精忠盤踞福建多年,擁兵十餘萬,實力不容小覷,可他在清軍的進攻下匆忙投降,使得清軍能夠集中力量進攻吳三桂。如果耿精忠能堅持一年半載,局面一定不會是我們看到的那樣慘不忍睹。

——在鄭經方面,鄭經與耿精忠聯合時,不思進取,反而向耿精忠要地盤,索要漳州、泉州,導致他們進行了一年的內訌。後來雙方和好,卻衝突不斷。後來,耿精忠正是在清軍和鄭經軍隊的圍攻下,才宣佈向清軍投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