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描寫、敘事結構等四個角度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作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驅,其創作手法與藝術魅力為世人矚目。

從環境描寫、敘事結構等四個角度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創作手法方面,心理描寫是最為顯著的特徵。這種描摹心理活動、關注小說人物內在情感的創作手法,奠定了現代小說的基調,司湯達也因此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

美國作家費迪曼對《紅與黑》如是評價:“司湯達的《紅與黑》已顯示了20世紀小說的方向,進入這本書中,我們就會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說家才能給予的震撼,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更富真實感的精神內涵。”

藝術魅力方面,我將從環境描寫、表現手法、敘事結構和寫作技巧四個角度,具體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01.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使讀者領略唯美的自然風光、遠離人間煙火氣的同時,也在默默地傾訴著作者的心曲。

(1)纖塵不染、井然有序的維璃葉

小說的前兩章,作者使用了大量筆墨對小城維璃葉的自然景觀進行了細緻的描繪。

維璃葉周圍,山巒環繞,水瀑飛濺,蒼翠欲滴的樹木點綴其中。從遠處看,依稀可見矗立於此的紅白相間的小樓。若外地人來到維璃葉,這裡的自然風光定會令其眼前一亮,歎為觀止。

大自然的饋贈為維璃葉居民的發家致富提供了便利。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益於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維璃葉部分居民依靠水力臨河建造鋸木廠,生活得以殷實。主人公於連的父親就有著這樣一座鋸木廠。

至於這裡的樹木,則以提供經濟效益的品種為主,如慄樹、胡桃樹。

維璃葉市長瑞那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想不出,一棵樹除非像胡桃樹那樣有用,倘不能提供收益,種了幹嗎?”

其實,家鄉風物之美,他們固然談得不少,不能說不受重視,但那是因為能招攬遊人,遊人花錢能喂肥客店老闆,客店老闆則通過納稅,給小城提供收益。

由此可知,“林壑尤美”之狀被維璃葉居民視為“提供收益”的標記。從中可以看出自然風光與金錢掛鉤的社會現實,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小說開篇處描寫自然環境的目的:渲染秀美的自然氣氛之餘,暗示了金錢至上的社會環境。兩相對比下,深化了小說批判現實主義的主題。

從環境描寫、敘事結構等四個角度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2)高不可攀、遺世獨立的山巔

憑著有理有據的觀點和氣勢上的熊熊火焰,在與瑞那先生的一次爭吵中,於連反敗為勝。他不僅在氣勢上壓倒了瑞那先生,還以此獲得了漲薪的權限。之後,在於連藉故請假外出時,沿途的自然環境描寫對塑造於連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峭拔的山崖,高不可攀。於連卻不畏險阻,一步一個腳印地直達山巔。

身凌絕頂,他止不住會心一笑。他所企慕的,不正是這樣一種境界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於連長期以來一直渴求的人生境界。這種遺世獨立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主人公勃勃的雄心壯志及高傲的氣節。奈何,高處不勝寒!

此時的於連僅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家庭教師。他的雄心抱負能否實現,仍待進一步觀察。因此,此處的自然環境描寫對故事情節的展開,起到了推動作用。

小說裡的自然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與社會環境和人物形象等相關聯。這是描寫自然環境的意義。

02.表現手法:象徵,以一種具體的事物含蓄地表達深遠的寓意,微妙而傳神。

《紅與黑》的結尾處,主人公於連以血灑斷頭臺結束了短暫的一生。其實,小說在開始之初,就已經暗示了主人公的結局。

《紅與黑》第五章,在接到家庭教師的聘請,即將前往瑞那先生府上赴任的間隙,於連拐彎走進了教堂。

此時的教堂空無一人,由於窗口皆被紅色的帷幔遮擋,尤顯得陰森可怖。在於連落座的長凳上,一張帶有字跡的紙片靜靜地躺在那裡,似乎在等待一位有緣人。

從環境描寫、敘事結構等四個角度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 “路易·尚雷爾在貝藏松伏法,行刑經過及臨終詳情......”是紙片上的文字內容。於連不明所以,只嘆息道:“可憐的倒黴蟲!他的姓,後面兩個字倒跟我的一樣......”
  • 當於連走出教堂時,誤將地面上經紅色帷幔映照的聖水看成了一灘血。

這兩個細節,其實是作者有意為之,象徵著這位初出茅廬的血性少年終將被社會摧殘至死的悲慘命運。也就是說,在於連即將正式開啟他的人生道路之際,作者就已提前暗示了他的命運結局。

這樣的象徵,微妙含蓄,又有深意。

03.敘事結構:插敘,故事情節中的相關穿插,補充說明之餘,起到了跌宕起伏、曲徑通幽的藝術效果。

插敘是《紅與黑》敘事結構的一大特色。尤其在介紹主要人物時,插敘的使用最為明顯。

(1)主人公於連的出場方式,實屬狼狽。

作為主人公的於連,在小說第四章才正式出現在讀者的視野範圍內。他精通拉丁文以及以神學立志的志向,是在小說第三章由第三方的瑞那先生提出來的。

當被瑞那先生告知欲聘請於連為家庭教師時,索雷爾老爹想向當事人一問究竟。他走進鋸木廠的作坊,卻發現於連在“工作“期間偷懶看書。索雷爾老爹二話不說,上去就是一頓狠揍,並隨手把於連手裡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丟進了河裡。於連便在狼狽的捱打中出場了。

於連隨父親回家之際,故事情節的發展忽然中止,緊接著是描寫於連樣貌及解釋這本《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來歷的插敘。

在介紹人物角色時,作者沒有單獨將其拎出、籠統地平鋪直敘,而是在相關的故事情節中以插敘的方式進行補充說明。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人物介紹不顯得突兀,可以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同時,也為後面於連的與眾不同、獨樹一幟做鋪墊。

(2)何為”虛偽手段“?其實於連早已身體力行。

在趕往市長家赴任之際,為了表明對神學事業的眷戀和依依不捨,於連覺得有必要到教堂裡駐足片刻。

他覺得到教堂彎一下,對自己的虛偽手段,也許不無好處。

此時,故事情節的發展再次被打斷,繼而插敘的是於連是如何習得這種虛偽手段的。

孩童時期的於連立志於當兵征戰。然而,在他14歲那樣,發生在治安法官和教堂助理司鐸之間的糾紛,令於連斷然放棄了成為一名戰士的意願,轉而以神學立身、以當教士為奮鬥目標。理由是:在關於教堂大理石柱子的糾紛中,年紀輕輕的司鐸輕而易舉地以絕對優勢佔了上風,而治安法官則成了對方的手下敗將。從這件事中,於連見識到了教士的威勢,也見識到了治安法官今時不同往日的窘境。

“拿破崙為世人稱道之時,正是法蘭西遭強鄰侵凌之日;那時武功成了時務,缺少不得。如今,四十歲的司鐸,就有十萬法郎的年俸;論收入等於拿破崙名將的三倍。他們也需要有人幫襯。就說這位治安法官吧,頭腦如此聰明,為人素來正派,已經到了這把年紀,卻怕得罪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司鐸,竟至於做出使自己名譽掃地的事。由此可見,應該去當教士。”

儘管內心無比崇拜拿破崙,但為了名利,於連便斷了當兵的念頭,研讀起了神學。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是於連習得的虛偽手段。

從環境描寫、敘事結構等四個角度賞析《紅與黑》的藝術魅力

此處的插敘,補充說明了小說開始時於連研習神學卻又閱讀拿破崙《聖赫勒拿島回憶錄》的相互矛盾的原因。這種間接性的插敘更好地突出了主人公於連矛盾複雜的性格特徵,使讀者讀來更有趣味。

插敘的運用,不僅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避免平鋪直敘的單調乏味,還產生了曲徑通幽、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

04.寫作技巧:虛實結合,抽象的畫面具體化,從虛到實的過渡,是情感的昇華與深化。

被判死刑的於連,仍有上訴的機會,但他已無生的慾望。就在拉穆爾小姐為上訴一事喋喋不休時,於連彷彿進入了無人之境,對拉穆爾小姐的說辭充耳不聞。

這時,他的眼前浮現出了這樣一幅畫面:

六點鐘,郵差像往常一樣路過,送來報紙;八點鐘,瑞那先生看完報,艾莉莎輕手輕腳,走來把報紙擱在她床頭。過一會兒她醒來,翻看報紙突然大驚失色,那秀美的手顫抖不已,原來看到了這幾個字:十點過五分,他一命嗚呼。

瑞那夫人傷心欲絕,淚流不止,他卻無言以對。

上述畫面僅僅是於連的臆想,作者卻通過文字將其化為實實在在、既可觸摸、又可感知的畫面。這種化虛為實的寫作技巧,將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思念具體、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起到了回味無窮、意猶未盡的效果。從中可以體會到於連對瑞那夫人的思念之深和情真意切。

人只有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才明白過來,誰是真愛,誰最難以忘懷。

結語

本文從環境描寫、表現手法、敘事結構及寫作技巧四個角度,以闡述事實、觀點和舉例的方式對小說《紅與黑》的藝術魅力進行了具體的賞析,旨在幫助讀者從多個角度理解與欣賞這部小說。

初讀司湯達的《紅與黑》,我關注的側重點是小說的故事情節——因於連的結局而嘆息,為瑞那夫人的殉情深表惋惜。但當第二次、第三次回顧《紅與黑》時,又因小說的創作手法和藝術魅力而拍案叫絕。

這部小說之所以享譽世界,經久不衰,在於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便是《紅與黑》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