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德性,读书越多,祸害越大吗?

霜华秋叶


有才无德便是这样

这样的人凭借高人一等的才能很容易地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说是起点很高,为一般人所仰视和羡慕,可就拿最近许可馨事件来看,道德教育把关真的很重要。

这些人很有才能,自视甚高,从而滋生傲气,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总把用一些小聪明蒙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看成了不起的本事。

实质上是他们目光短浅,无论他们的手段多么高明,始终还是小气场,虽然能得一时名利,但也不会长久。

因为他们对于德行这一维度,修炼地太少,从而只能在一个小领域中洋洋得意,而且因为之前他们总爱耍手段,也为之后的命运埋下了祸端。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不胜枚举。

清朝的宰相和珅很有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但是品行不好,极其贪财,最终,一生所聚之财只是成全了嘉庆帝;

明朝最有名的太监魏忠贤也很能干,但是品行极其恶劣,他仰仗天启皇帝的宠幸陷害忠良,无所不为,曾经一度权力熏天,但是也只是持续了短短的天启一朝,最后还是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可不是为了成为斯文败类的途径。


元小芥


作为一个老师,我非常赞成这个说法。

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就没有对生命、自然的敬畏,缺乏正确的信念,徒有知识和能力,却不懂得怎样更好的利用,一念之差,就可能对他人或者自己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没有德性的人,只会成为学识渊博的怪物

一个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给老师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历史足以证明,没有了德性,精深的知识只会造成更惨烈的祸害。

高材生犯罪屡见不鲜

北大的吴谢宇案、复旦大学林森投毒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

这些本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却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同学、师长,他们比一般的人读书多,但却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害人害己。

这些现实中的悲剧,都有德性教育的缺失有关。

“才胜德谓之小人”

北宋的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这样的话:“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古人尚且知道,与其得到一个无德无才的人,我们也不愿任用有才无德德人。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德性,读书越多、掌握的技能越精湛,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我是“尔朵老师”,懂孩子、懂父母、更懂教育,期待您的关注,让我们一起了解孩子,读懂教育。


尔朵老师


人无德性,读书越多,是不是危害越大,要看他读的是什么书。

第一,如果读的是圣贤书,如我国古代的经典四书五经。这些都是教人做人的道理,让人做个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翩翩君子。如果读的是这样的书,也许会让本来让德性不好的人通过学习修行慢慢变好。

第二,如果读的是类似于厚黑学之类教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又黑又厚的去做人做事,那么本来就德性不好,再加上读的书不好,两者相加这个人就真的有可能成为一个祸害社会的人。一般我们认为德性不好,能力弱一点,危害相对还小一点,就怕德行不好,能力还挺强,那这种人对社会的危害就真的很大。

第三,如果读的是孙子兵法,鬼谷子之类的谋略之书,这样的书好人读之学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坏人读之想的是如何用阴谋诡计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此类谋略书本质没有好坏,就像一件武器在好人手里,它是用来救人的,用在坏人手里,它就成了杀人的武器。

总结:读书越多,祸害是否越大?,关键还在于他看了什么书,以及这个人的心术怎么样,正不正。就像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诸强新老师说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作为一个学习爱好者,对你的关于“人无德行,读书越多,祸害越大?”这个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1)自古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德不配位。它是建立在我们表面的认识和根本性认识之间的差异这样一个维度的视角。我的意思是说一些常见现象中的人类表现,事实上和其综合素养之间的差异较大,我们不能被其表面蒙蔽,而要学会从现象看本质,探究其另一面,或才更好的认识问题本身。

(2)德性,是一个人的底层逻辑。也叫作品性。当底层逻辑有问题,品性不正,做的事情越多,危害越大。比方说前几年的几个刑事案件,某研究生,投毒杀害室友;某名校毕业生参加非法组织,运用所学,犯下了莫大的罪行等。德性不正,做的事情都会以极端,偏激的方式进行。看问题,想问题都是较正常的逻辑不同,出发点大都是有危害的,所以,学的越多,掌握的技能越高,越利于其去做坏事儿。越是危害越大;

(3)回看人本身,时刻在变化。会因为情感,心理,诉求等方面的差异与不确定性带来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认知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不管是哪方面,都会给人本身带去较大的影响。如果影响是负面的,那么极端性会很容易发生。那么读书,学习,掌握的一些高深的技术,就会成为其做坏事的工具。譬如,一些军事院校,或是曾经当过兵,参加过军事培训等的人,对于公安,军队等出动时会采取的一些方面的措施很熟悉,那么如果这些人德性出现问题,就会对这方面有较强的反侦察能力,就会做出很大的危害,并且可以逃避侦查自己相关阻碍,给社会带去莫大的威胁。人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个体,对于很多时候的很多事儿是无法盖棺定论的。所以,放德性出现问题,读书越多,其危害性越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德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尤其在对于读书这件事儿的认识产生了更为偏激的表现。

(4)读书,学习这件事儿的本身相对于人本身来讲是一种改变,进化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知道,当人认真的,具有一定天分的,专注的入学习,研究和探索一些问题的时候,会更容易掌握很多技能,学识,价值观,方法论。何况一些人天资聪颖,领悟能力更是超群。那么如果这块的一些人,在德性上出现问题,那么会因为读书越多,掌握的,理解的,等原因产生的作恶方式和手段更是危害极大。

最后,读书,也就是教育本身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引导做人,在心性,品性自己世界观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引。这就是因地而异。当然还有家庭,父母,朋友等方面的情感作用。相反,很多孤僻者,人格,性格有问题,没及时予以纠正,控制的人,患有医学问题的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因为基因变异,大脑异常,读书越多,也会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更多无法预测,意识到的危害的事情。

所以,以德服人,德行天下也就是这个理了。

谢谢


单辉


记得《传奇皇帝朱元璋》这部电视剧里讲到这样一件事:朱元璋想从杨宪、旺广洋、胡惟庸三人中选一人为宰相,就此事咨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说杨宪和旺广洋两人为相,虽不会把国家治理好,但也不会把国家治理坏。如果把国家比作马车,宰相就是车夫,而胡惟庸是我见过最有才的人,但若为相则会把马车给你拉翻。

后面的事也如刘伯温所料。胡惟庸一出任宰相便开始笼络朝野内外人士,贪赃枉法,甚至到最后图谋造反,差点把大明给毁了。

一个人有才无德时危害会有多大。我们常说“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这些人一作恶起来,危害的可能是人类的性命。

就像这次爆发的疫情,西方各国的首脑不可谓是精英,可他们在面对疫情时最先考虑的做法是怎样让自己的政途更通畅,许多普通民众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

最近很火的韩国N号房主谋赵博士,现年25岁,学信息通信专业,据说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是个学霸,曾作为学报编辑部编辑局长活动。可是做出来的事害惨了多少少女,可以看出人有多无德就可以有多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社会、学校的事,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洋葱粿


基本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读书越多,了解到的事物也会越多,意味着他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能够做出的影响也会越大,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如果没有德性,就很可能会做出伤害我们每个人的危险。

举个例子,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电影的主题讲了男主人公从小是一个智力很高的人,学习也是一级棒,但因为从小父母的离异,长期得不到关爱,使他内心逐渐黑化,走上了一条危害他人的道路,想着要如何去报复这个社会的不公,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去伤害任何一个他看不惯,不喜欢的人,由此中,他也得到了一种满足的成就感,渐渐地,更加肆无忌惮扩大他的报复行为,这,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你不知道,你面前这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懂得许多道理的人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人无德性,就如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从我的观点来说,人无德性,读书越多,祸害越大,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该怎样更好地培养一个人?是否需要注意人的身心健康的教育?

人无德性,无论是处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无疑都会产生许多隐患,带来许多危机,使身边的人随时保持一种高度警惕感,必然是我们自身安全考虑的需要。

所以我们在现代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必须应该要用一种恰当的方法,正确教育孩子,该怎样做事情,富养他们的身心健康,促使人格的完善,做更多对世界有益的事情。


小小小小li呀


近代历史上的人物,抗战时期的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殷汝耕,梁鸿志,朱筱庵,李士群,陈碧君等,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可大义面前投敌叛国,成了败邦贼子![发怒][发怒][发怒]


霜华秋叶


人分四品

有才有德是精品

无才有德是次品

无才无德是废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人由于读了很多的书,而变成了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基于这个前提这个问题才有讨论的价值。

也有许多名人曾对这个问题下过结论

1、若一个人没有德行,他们认为,那么才能再高也难以实现,任何事务都不能交给这种有才无德的家伙去办。——乔纳森·斯威夫特

2、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周国平

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要是没有道德,即使你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你也只会助纣为虐,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其实就是有才无德对社会危害大的意思。——蔡元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才无德之人,比如历史上的几大著名文人,他们作品是家喻户晓,人品却极为恶劣!

  第一个,崔颢(704—754)

  崔颢是唐朝大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仅此半句诗,就成就千古绝唱!

  然而,崔颢虽然才高八斗,却没有读书人的节操,不仅喜欢赌博饮酒,还相当好色,且始乱终弃。在京城长安漂的时候,娶妻要选择貌美的姑娘,稍不满意,就抛弃,前后共有四次之多。

  第二个,元稹(779—831)

  元稹是唐朝大诗人,流传最广的是两部作品,其一是《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其二是唐小说《莺莺传》,讲述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

  然而,元稹是标准的始乱终弃!近代大学者陈寅格有评价:“综其一生形迹,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

  第三个,宋之问(656—712)

  宋之问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他最出名的诗歌是《渡汉江》,其中有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他还强盗了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其中一句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原来,后来这一首诗是他外甥刘希夷所写,宋之问为了拿到这首诗的“独家署名权”,于是就把外甥给杀了,非常残忍。更为重要的是,此人后来做官过程中,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是一个人品地下的超级小人!

  第四个,李绅(772—846)

  李绅是唐朝诗人,后来官至宰相,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描绘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感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然而,李绅发迹之后,却变成一个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野史中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更让人不齿的是,此人还爱耍权威,无情无义,为官不仁,对帮助过他的人,也冷漠对待!




船长168888


最基本的就是品德了,你想想两个拥有所以能力的人,一个品德不正,扰民扰国,天天不干正事打仗引起灾害,一个努力钻研如何改善生活条件,让人民科技提高!

当然这只是随便说说,一个小小的比喻。


全脑教育记忆导师


是这样的,德育为基础,以德为先……自古皆有之。读书再多,德不匹位,到头来一场空。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