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高邮湖属于河迹洼地型湖泊,系由河流演变而来。位于高邮市的西部,北接淮河入江水道改道段,南至归江河道,东临里运河西堤,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高邮湖涉及苏皖两省,江苏省的高邮、金湖、宝应三县(市),安徽省的天长市。经计算,高邮湖在高邮市境内的保护范围面积约383.74km2。


高邮湖在成湖以前,有许多湖荡。自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泛,夺取了淮河的故道,淮河水向东既无出路,而洪泽湖又不能容纳全部来水,惟有循地势向南涌流,泛滥于高邮湖地区,使过去的一些小湖荡成为巨浸,形成高邮湖。


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明代高邮湖


明清时期,高邮、邵伯湖与北部的白马湖、宝应湖相互贯通,与里下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相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治理黄河水患,总河杨一魁分黄导淮,建武家墩闸、高良涧闸、周家桥闸,分水由宝应湖入高邮5荡12湖,经茅塘港入邵伯湖入江。由于渲泄不畅,洪水每每停滞在5荡12湖,形成一个大的高邮湖。


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清代高邮湖


《重修高邮州志》(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记载,“宋秦少游诗云: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串珠。三十六湖水所潴,尤其大者为五湖”。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高邮州志》中也描绘了高邮湖多湖的景象,记述了当时在高邮湖地区原有36个大小不等的湖沼。


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民国高邮湖


1855年黄河北徙后,高邮、邵伯湖水量渐减,民众于湖中筑圩垦殖,湖面逐渐缩小。1962年11月~1972年11月,建成高邮湖控制线,将高邮湖与邵伯湖蓄水分开;1969年大汕子隔堤建成后,高邮湖和宝应湖分开。


高邮湖的历史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