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皇后——琺琅彩

收藏界中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琺琅彩現,必見天價。”何以產生這種現象呢?從琺琅彩的起源在到其堪稱完美的製作工藝都足以說明其珍貴性;從清康熙時期到清雍正時期到清乾隆時期的不同特點,均說明其歷史性;而與五彩瓷、粉彩之間不同的比較,則說明其獨特性,而這些特性帶來了琺琅彩“彩瓷皇后”的美譽。

彩瓷皇后——琺琅彩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琅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琅粉。將琺琅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琅。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琅;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琅。 按裝飾工藝不同,金屬胎琺琅器可分為掐絲琺琅、鏨胎琺琅、畫琺琅、透明琺琅等,也有將上述二種或二種以上工藝結合起來共同裝飾一件器物的,稱之為複合琺琅。其中與瓷器有關的琺琅工藝只有一種,即畫琺琅,一般稱之為“琺琅彩”,其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

琺琅彩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琅”,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

彩瓷皇后——琺琅彩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琅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琅器的生產。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宮廷造辦處琺琅作很快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琅燒製技術,並燒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郁宮廷韻味的金屬胎畫琺琅器。同時,造辦處琺琅作還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於是便產生了瓷胎畫琺琅,即今人所稱的“琺琅彩”。

清康熙琺琅一改景德鎮以來,宮中用瓷都在景德鎮獨立完成的慣例,將琺琅彩的燒胎與彩繪分兩處進行。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處於摸索階段,多燒製在外素胎,器物裡和圈足內部施白釉的“反瓷”上。外壁的無釉的素胎若不裝飾,直接暴露會影響瓷器的美觀程度。所以康熙琺琅主畫面外,用鋪滿色地加以掩飾,所以康熙琺琅的基礎是皇地,紫地,紅地的碗等小件器物的原因。康熙琺琅的彩料都來自歐洲,其將釉料中加入硼,砷等金屬元素,以油調和便形成琺琅料。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是中國瓷器的絕世名品,僅清康雍乾三朝宮中少量生產,專供皇室御玩,存世極為珍罕。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時期,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彩瓷皇后——琺琅彩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在拍賣場上的“天價”,許多都是由琺琅彩創造的。早1999年,一隻直徑6釐米的雍正琺琅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就拍出了1891萬元的高價,而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碗、御製琺琅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這些明星中的明星,更是令“琺琅彩”三個字出盡了風頭。

彩瓷皇后——琺琅彩


彩瓷皇后——琺琅彩


作為瓷器裝飾手法之一的琺琅彩,源於畫琺琅技法,而使用琺琅彩裝飾手法的瓷器也常簡稱為“琺琅彩”。其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時,琺琅彩得到進一步發展。雍容華貴的琺琅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乾隆的關係更為重要。乾隆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乾隆皇帝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

清乾隆琺琅彩用清宮造辦處庫存的上等填白瓷做胎,有的白瓷上還有暗花,這時琺琅採用軋道工藝,即在器物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劃纖細的花紋,然後再於其上加繪各色圖案。另有一種“錦上開花”,在錦地開光內繪山水,花鳥,人物,題乾隆御製詩。這些裝飾方法都使器物看上去富麗華貴之極。

彩瓷皇后——琺琅彩


此天球瓶造型碩大飽滿,白釉溫潤,佚麗清新,設色華美而不俗,工緻精巧而不媚,開一代未有之奇。 此天球瓶為乾隆琺琅彩精品,瓶身曲線起伏優雅,予人無限之美感。瑩白如玉之胎釉更見麗質非凡,瓶之外壁通景繪喜鵲登梅圖。線條流暢,飽滿圓潤,胎釉俱佳,所繪梅花樹幹彎曲遒勁,枝椏交錯,搖曳生姿;灼灼盛開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皆俏立枝梢,神采奕奕;兩隻喜鵲棲於枝頭,姿態各異,顧盼生姿,令畫面生機盎然,生趣無限。鳥羽、梅花、枝幹的渲染隨位置不同濃淡亦發生變化,寫生風格明顯流露出南宋院體花鳥畫法的遺意。色彩濃淡相宜,柔和典雅,明麗而不流俗,富貴亦不失雅緻,寓意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