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金融科技就是拼奪流量入口掘金新零售?

幾乎所有銀行業內都在討論金融科技,在尚看不到顯著的財務回報的情況下,哪家更捨得“掏錢”投入?

到底誰更捨得掏錢

根據各家銀行財報梳理,四大行對金融科技投入力度最大,建行、工行投入信息科技研發的金額分別為176億元、163億元,分別佔該集團或該行營業收入的2.50%、2.20%。而從投入金額佔總收入的比重看,招商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最大,達3.72%。

不僅如此,這些年,在多家銀行員工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科技類員工數量反而大增。甚至有的銀行表示科技投入“不設上限”。

“硬科技”金融科技就是拼奪流量入口掘金新零售?

“硬科技”金融科技就是拼奪流量入口掘金新零售?

研發投入力度如此之大,銀行期待回報如何?當前,金融科技投入後的“出口”,除各家正在搭建的核心繫統外,APP等智慧零售以及API仍是核心,特別是月活數是各家銀行轉向線上化運營的核心。

一位銀行金融科技戰略規劃部門人士表示,金融科技投入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投入100個項目,哪怕只剩有幾個項目成功,也有可能拿回回報。”

作為對標,根據埃森哲數據,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資下降了92%,降至19億美元,最大的一筆是一家科技初創公司的1.45億美元融資。3月31日,京東數科召開線上發佈會正式宣佈,併購金融科技公司海益科技。

國有大行手機銀行坐擁14億用戶

數字銀行建設是銀行轉型的焦點,而手機銀行無疑是檢驗轉型成果的關鍵指標之一。

根據各銀行年報披露的數據,工行、建行、農行、郵儲銀行等國有大行手機銀行客戶數持續增長,紛紛超過2億戶,其中工行手機銀行(融e行)客戶數達3.61億戶排在首位。

據不完全統計,六大行手機銀行客戶數總計已超14億戶,工行、建行、農行分列前三甲,三家手機銀行個人客戶總數已超10億戶(各銀行客戶數累加計算,不考慮一人多客戶端的情況)。而六大行“掘金”手機銀行個人用戶上可謂屢出“奇招”,旨在構建“千人千面”的智能客戶服務方案,而老年人、學生、小微業均成為重點發展人群,也有銀行選擇與互聯網企業強強聯合實現業務趕超。

當前,手機銀行已成各家銀行競爭的“主要戰場”。國商信達的專家表示,“手機銀行承載著銀行對移動端的入口和流量的爭奪,同時,用戶行為的變化也使得手機銀行成為服務客戶最重要的載體。”

“對於銀行而言,想要發展零售業務,就必須抓住手機銀行這個最重要的抓手,而這不僅僅關乎於銀行實現‘掌上服務’,更關乎銀行對於‘零售轉序、移動轉型’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國商信達的專家表示,“未來銀行電子渠道尤其是手機銀行方面必定具備開放、簡單智能、個性化、交互性更強等特點,開放即是支持更多的銀行,更多的第三方賬戶,功能上從單一的銀行交易擴展到支付,鏈接更多的場景;而簡單智能則是讓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更加便捷、易操作;個性化的重點是對於不同的客戶能夠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做到千人千面。”

北京金融科技企業申報科創板“實操指南”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業科創板申報一事再迎新進展。3月31日,北京市金融監管局官微發佈《科創板意向金融科技企業情況表》引發業內關注,根據《意向表》,意向企業需於4月10日(週五)18時前反饋,北京市金融監管局將據此開展後續工作。

從此次《意向表》摸底情況來看,也再次印證金融科技企業上市科創板,關鍵在於是否有硬科技、是否有硬科技商業化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圍繞硬科技的足夠知識產權壁壘等。那麼什麼是“硬科技”?北京將鼓勵哪些金融科技技術創新和應用?在國商信達的專家看來,成為“硬科技”,必須要具有足夠的壁壘和門檻,而不是通過數據和人工堆砌形成。

他指出,“對於監管而言,在創新領域,更可能是希望企業能擁有一些有較高技術門檻的核心技術,而不僅僅是在商業模式等方面的一些創新;此外這類核心技術需具有較強的商業價值,而不是一個完全為了創新而創新,這種專利以前在我國有太多,存在的一個問題在於科技成果轉化難”。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具備“硬科技”外,人才、場景應用等多方面的實力缺一不可。當前,對於金融科技企業來說,從人才招聘、知識產權申請,以及科技基礎設施搭建等,每個環節都有不少投入,資金需求非常旺盛。此次科創板放開申報,一方面將有利於機構籌集資金提升公司建設,同時也有利於增強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企業的信心。多重利好下,已有多家金融科技企業開始籌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