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

明代我國城市經濟高度繁榮,玉器的需求量亦日益增強。在這種形勢下,琢玉名匠輩出,玉器品種更加豐富,不管是文房用具、裝飾品、陳設品等無一不有。隨著商品化生產的發展,玉器藝術品數量空前高漲,琢玉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別是此時玉器不但吸收了歷代治玉工藝的優良傳統,還借鑑了其他工藝的表現手法,將線刻、鏤空、浮雕、圓雕等技法融會貫通,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小編覺得,明玉工在仿古的同時也不乏加入自己的藝術創作,故明代的仿古玉器也有其獨特美感。那麼今天就請跟隨小編走進故宮博物院的明代玉器世界吧。

明代仿古玉藝術

宋代始開的仿古之風,到明代更加廣泛和成熟,正如明代高濂所說:“ 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玦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帯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既然有利可圖,仿古或偽古者必定日益增多,現在國內國外收藏的一些仿古或偽古玉器,便有很多出自明代玉工之手。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獸紐 夔龍紋樽,明,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11.2釐米,口徑6.2釐米。

樽玉料青白,略顯黃色。圓柱狀,一側為環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飾夔 龍紋及 谷紋,下部近3足處分別飾 獸面紋。蓋隆頂,蓋面上等距立雕3個獸形鈕,似羊,蓋面中部飾 渦紋。

樽為古代酒器,在漢代較流行,常見有銅、漆、玉質作品。此件作品與漢代玉樽相似,花紋略有變化,工藝不如漢代作品精緻。清宮舊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區考古發掘中也發現有陸子岡款的代表作品。陸子岡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見此類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仿古銅紋環柄扁杯,明, 故宮博物院藏,

高12釐米,口徑3.2-10釐米,

足徑4.5-7.1釐米。

杯青玉質,扁圓形口,上部略寬。杯體上部飾細密的方格紋,兩側中間凸起條形戟,其下飾鳳尾夔一週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飾6組 蕉葉紋,葉脈細密,蕉葉間有陰線小獸面。杯的一側 透雕凸起的 夔龍3只,大頭細身,上下排列,另一側有環形柄,杯柄上端為雲形鋬,柄下又飾一夔龍。杯有橢圓形足。

此玉杯所飾 夔紋及 獸面紋與商、周、秦、漢器物中出現的花紋不同,環形柄及蕉葉紋也有較大的變化,圖案風格接近宋、元時的作品,為明代仿古陳設品。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條紋獸耳簋,明, 故宮博物院藏,

高8.8釐米,口徑13.2釐米,足徑9.4釐米。

簋玉色暗青,圓形,敞口,頸部微內收。簋兩側各有一個 獸吞式耳,形為獸頭口吞夔形柱。器身兩面圖案相同,每面各有兩個用以裝飾的凸戟,中部為凸雕片狀獸首,獸首兩側各有一陰線 夔紋。簋的腹部排列縱向條紋,其下有圓形圈足。

簋為商、周時流行的食器,這件作品為仿古器,造型較商、周古器有所變化。明代,這類仿古簋可用於室內陳設,也可用於燃香。此簋的木蓋為清宮所配, 紫檀木質,上雕仿古云紋及 鏤空卷草紋,蓋鈕為元代玉件。從木蓋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宮廷中曾作為貯放香料的香薰。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白玉微浸單耳荔枝匜,明, 故宮博物院藏,

口徑11.5釐米X6.5釐米,底徑6.5釐米X4.5釐米,高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青玉獸耳仿古銅紋帶座彞式爐,明,

故宮博物院藏,

通耳高117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九螭璧,明, 故宮博物院藏,

直徑20.4釐米,孔徑5.8釐米,厚2釐米。

玉璧為暗青色,有黃斑,圓形,一面飾 谷紋,一面 浮雕9條 螭紋。璧中央孔中1條螭紋為龍首、獸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條螭紋,皆小頭獨角,團團圍住中孔之螭。璧邊緣處有3條螭,後肢與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認為螭是龍的一種。宋、元以後,多以螭 龍紋裝飾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際的廣闊,以九螭表示皇族的興旺,應是明代宮廷用品。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青玉萬壽耳乳釘紋杯,明,故宮博物院藏,

高4.4釐米,口徑8釐米。

杯玉色青白,均勻。圓形,直口,圈足。杯外飾乳釘紋,一面為77粒,另一面為79粒。杯兩側有 鏤雕耳,耳下部雕“卍”字符號,耳上部為平扳,其上琢有凸起的“壽”字 。杯耳的造型含萬壽之意。此玉杯為明代的茶酒具。乳釘杯在明代非常流行,多成套使用。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青玉獸面 夔紋爐,明,故宮博物院藏,

高8.8釐米,口徑9釐米。

爐青白玉質,色均勻。仿古簋樣式,圓形,敞口,口沿下飾夔紋及凸起的小 獸面紋。爐腹微鼓,飾陰線 錦地,錦地上有凸起的獸面紋及夔紋。爐兩側有獸吞夔飾耳。圈足,足上有夔紋。爐內底部刻乾隆題詩:“伊誰割璞為磨鎪, 蟠夔直紋制從周。博山應薄遺炎劉,肯教甲煎豔香留。寶茲韞德兼剛柔,虹光十丈屋樑浮。”款署“乾隆御題”並“古香”、“太 ”二印。

此器為明代陳設品,也用以燒香。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八 出戟方觚,明,故宮博物院藏,

高22.7釐米,

口徑8.1-8.5釐米,足徑4.9-6釐米。

作品為方柱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撇口,粗頸,其外飾陰線琢出的變形蟬紋及雙 夔紋,四面花紋相同。中部為觚腹,四面微外凸,飾變形蟬紋,花紋與觚頸紋飾相呼應。下部與上部對稱但稍短,上飾變形蟬紋。足下有一週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線,戟線分成多節,每一節上有陰線圖案。觚的四角飾有 鏤雕的 卷草形裝飾,這類裝飾稱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稱為“八出戟”。明朝時多用觚作為室內陳設,觚內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掛件。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玉 獸面紋匜杯,明, 故宮博物院藏,

高9.2釐米,口長13.2釐米,口寬7.5釐米。

此匜杯由整塊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口,前凸而後方,凸出部分為流,口沿外側飾 夔紋、鳳紋。中部為腹,上飾淺 浮雕獸面紋。下部為長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飾夔紋。匜的四角及中部 出戟。匜柄為 獸吞式,柄上部為獸首,仿古樣式,巨耳,粗眉,張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飾勾雲紋。

匜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樣式仿古匜而有所變化,裝飾圖案也與古器不同,鳳紋的使用更具時代特色。此匜杯杯體方正,圖案古樸,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匠人-陸子剛

陸子剛是明代治玉大家,在明代大批的玉雕能工巧匠中,留名的僅他一人,而且資料甚少,只知道他是生活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主要活動在蘇州。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白玉“ 子剛”款山水人物紋方盒,明, 故宮博物院藏,

高6.2釐米,口邊長7.8釐米 ,底邊長6釐米。

白玉質地,顏色發灰。玉盒方形。蓋面淺 浮雕山水人物圖案,並有詩句“桃紅含宿雨,柳綠帶朝煙”。器身與器蓋的四側邊飾通景的 折枝四季 花卉紋。盒底部有“子剛”二字款。

子剛,即陸子剛。明代著作中對其有較多的記述,稱其治玉為 吳中絕技,上下百年絕無敵手。陸子剛的治玉高峰期約在明代晚期嘉靖至萬曆年間,其作品在當時成為權貴、富賈們追求和收藏的對象。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明,故宮博物院藏,

高11.4,口徑4.2釐米,底徑3.8釐米。

花插筒狀,茶色,梅樹幹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並茂。一面琢隱起兩行行書“疎影橫斜,暗香浮動”八字。末署圓形“子”、方形“岡” 陰文二印。充滿了 文人畫韻味,格調高雅,技藝不凡。原藏清宮南庫。

水晶依質色不同稱紫晶、綠晶、茶晶、墨晶、藍晶、發晶、鬃晶、黃晶等。出於矽卡巖、偉晶及熱液脈狀礦床中(砂礦)。茶晶產於我國內蒙、甘肅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難得的俏色之作。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故宮博物院藏玉之明代(上)

“ 子剛”款青玉 合巹杯,明, 故宮博物院藏,

高8.3釐米,口徑5.8釐米。

杯為雙筒相連式,外飾兩週 繩紋,兩筒間 鏤雕一鳳為杯柄,杯前面雕雙螭,並於兩道繩結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分別琢凸起的篆文詩句,其中一側杯口沿琢“子剛制”款識,杯身銘文為“九陌祥煙合,千春瑞日明。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另一側杯口沿琢“合巹杯”,杯身銘文為“溫溫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天廣樂”,末署“ 祝允明”三字。

古時 “合巹”多指婚姻之事,合巹杯亦應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剛制”款,陸子剛為明晚期治玉名家,與祝允明為同時代人,他的作品多為後人所仿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