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忠骨——杨靖宇


白山忠骨——杨靖宇

杨靖宇肖像

长白山下,松花江畔。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因杨靖宇牺牲于此而得名。

三道崴子是杨靖宇最后战斗的地方,在靖宇县城郊。7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地上长满扭筋子树。树如其名,枝干扭曲狰狞,不能成材。

杨靖宇在这里孤身陷入重围。他已经断粮五天,身患重感冒,双脚严重冻伤,右臂挂彩……杨靖宇倚靠着一棵扭筋子树,左手持枪,仍在向敌人还击。在敌人的机枪、步枪杂乱密集的射击中,杨靖宇的手枪决绝地响着。

一发子弹最终击中了他的胸膛,杨靖宇倒在了那棵扭筋子树下,终年35岁。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

日本侵略者无法理解,杨靖宇是靠什么支撑了五天五夜?他们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胸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日本人被震撼了,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说:“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将军纪念碑就矗立在三道崴子。那棵扭筋子树早已枯死,后人在将军热血浸染的位置上栽植了一棵杉松,生长已逾半个世纪。

杉松高且直,四季常青,如将军忠骨,挺立不屈。

1939年的冬天,对东北抗日联军来说格外寒冷。他们已经与侵华日军鏖战了八年,在这个冬天遭遇了最残酷的牺牲。

“九一八事变”后,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燃起了民族自卫的抗日烽火,各地义勇军、游击队、红枪会、大刀会、山林队等抗日武装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由于没有坚强的领导,数目众多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群龙无首、各自为战,遭到日本关东军残酷的镇压,或被消灭,或被打散。

领导东北抗日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从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先后组织了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最壮大时,共有11个军,人数有4万人,极大牵制了侵华日军。

东北抗日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情况更为错综复杂。在这里,有日本密集的76万大军和大量伪满军队及汉奸,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抗联要生存,只能在深山老林中不停转战,经常要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在冰天雪地中同强大而残酷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东北抗联的斗争史在1940年进入最低潮,在日伪穷凶极恶的讨伐、围剿下,原本近4万人的抗联部队只剩下2000余人,陆续转入苏联境内。其中,抗联遇挫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1940年年初杨靖宇牺牲。

转折其实发生在193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1938年底进入相持阶段。日寇短期内灭亡中国的图谋未果,转过手来加紧对华侵略战争,东北被日军当做侵略全中国的后方基地,而抗联的存在是他们的“后顾之忧”。

东北抗联的斗争在1939年进入了极端艰难困苦的时期。

这年下半年,日伪开始全面实施“治安肃正”计划。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是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一直有“南杨北赵”之说。“南杨”指的是在东南满活动的杨靖宇,“北赵”则是北满地区的赵尚志。对这两个最著名的抗联领导人,日军开出了相同的“悬赏”。

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发《治安部关于捕杀抗联及抗日军高中级干部的赏金规定》,杨靖宇、赵尚志被列在了前两位,赏金同为1万元。

在日军的疯狂绞杀下,1939年冬,东北抗联损失惨重,经历了最大规模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由三四千人锐减到数百人。情急之下,杨靖宇部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时,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而到1940年2月2日,他身边就只剩二十七八个人。到2月15日早晨,当杨靖宇再一次被敌人发现时,他身边就只有6名战士了。

据日军档案记载,这一天早晨,杨靖宇和他身边的战士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五斤顶子西北方的一个山坳里被发现。日军随即进行追击。杨靖宇带领战士边打边退,向西南方向且战且走,敌人也紧追不放,战斗十分激烈。

到午后3时许,他们来到一个凹形地带,敌我相距只有300米左右。这时敌队副伊藤向着杨靖宇等喊话:“你们跑不了啦,快投降吧!”杨靖宇将计就计,答道:“你们不要打了,我马上投降。但在投降以前,我有话要说,请你一个人过来一下。”

伊藤以为杨靖宇真的要投降,非常高兴,连忙喊道:“好,我马上就去!”说完站起身来。

“啪!啪!啪!”杨靖宇枪响三声,伊藤应声倒地。伪警察大队长崔胄峰也被打折大腿,倒在地上。敌人被打死1名,打伤6名,陷入一片混乱。杨靖宇带着战士们暂时脱身。

这是杨靖宇牺牲前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此后,杨靖宇又让警卫员黄生发、司务长刘福泰等4名伤员转移,他身边只留下朱文范、聂东华两名战士,向着伤员转移的相反方向走去,以引开敌人追兵。

2月18日,朱文范和聂东华在濛江县大东沟购买食物时,被敌人发现。朱文范、聂东华与敌人激战半个小时后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手枪、现金、表、钢笔、口琴和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展开围捕,甚至派出了飞机从空中侦察支援。

自此,杨靖宇开始了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周旋的五天五夜。

2月22日,精疲力尽、饥饿难耐的杨靖宇在保安村以西的山里遇到四个打柴人。这四个人是伪排长赵廷喜和村民孙长春、辛顺礼、迟德顺。因围剿山上的抗联,居民点的日伪警察严禁砍柴的村民带食物进山,杨靖宇恳求他们回村给自己带点食物和棉鞋,还答应多给钱。

赵廷喜劝杨靖宇投降,杨靖宇平静地回答:“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

赵廷喜他们答应回村给杨靖宇弄点吃的。谁知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遇见了铁杆汉奸李正新。被连哄带吓之下,赵廷喜怕另外三人先报告,导致自己落个隐瞒不报的罪名,索性说出了此事。李正新听后大喜,立即向日伪报告。赵廷喜“举报有功”,随后又给大批日伪军警充当向导,带着他们向杨靖宇所处的位置围拢过去。

在三道崴子附近躲避的杨靖宇,没有等来老乡送的粮食和冬衣,却等来了追击的敌人。

在日本人出的《满洲国治安小史》中有一段对话,描述了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当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指挥日军和伪满军警向杨靖宇将军靠近时,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然后开始喊话:“君是杨司令否?”试图劝降。但是杨靖宇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

枪声响了将近半个小时。

杨靖宇牺牲后二三十年里,他牺牲的具体情景都不为国人所知。

见证这一壮烈史实的人,只有数百日军和汉奸、伪警。日军把杨靖宇之死视为一大“功绩”,借以恐吓抗日力量,只讲结果,对外自然不会提杨靖宇牺牲之壮烈。

汉奸、叛徒是把杨靖宇置于死地的罪魁祸首。他们其实很明白,戕害这位著名抗日英雄罪孽深重,对此更是讳莫如深。

一个想象出的壮烈情景——自杀殉国,曾在很长时间里被用来描述杨靖宇的牺牲。

据杨靖宇纪念馆介绍,这个说法最早是出于保安村农民蔺长贵之口。

杨靖宇牺牲那天,蔺长贵准备去三道崴子打柴。“讨伐队”上山时与他碰了个正着,他被扣在山下不准动。杨靖宇牺牲后,正是用他的小爬犁送到县城的。蔺长贵虽然没有近距离出现在第一现场,但他当时与“讨伐队”的叛徒们同去同归接触不少,知道不少相关情况。

1946年2月,濛江县更名靖宇县,举行公祭安葬杨靖宇大会。保安村村长刘成祥保护了杨靖宇遗体,获得赞扬表彰,蔺长贵也在此时凑上前,将道听途说来的“自杀说”,当作自己在现场的见闻说了出来:“杨靖宇见剩下最后一颗子弹,自杀身亡。”

“自杀说”就这样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此后很多年,在国内的各种史志、纪念馆里,都用“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来表述杨靖宇的牺牲。

“自杀殉国”固然壮怀激烈,却并不是杨靖宇牺牲的真相。

事实上,杨靖宇牺牲不仅是东北抗联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被日军说成是侵华史上的一件“伟大功绩”。因为“讨伐”杨靖宇有功,野副昌德由日本关东军699部队长,升任“首都(新京长春)防卫司令官”(中将);岸谷隆一郎由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升任伪通化省次长;其余一些部员及叛徒都得到了相应的奖赏,敌伪档案对杨靖宇牺牲的过程记得清清楚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敌伪档案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翻译整理出版。

有日军作战档案性质的《阵中日志》这样记载:“康德七年(1940年)二月二十三日,在濛江县城西南方六公里的高地,杨靖宇在此处向村民索取食物。接到保安村住民的报告,队本部队员(包括特搜指纹班)立即出动,交战二十分钟,将匪首杨靖宇击毙。”

《满洲国治安小史》的记载要详细得多,其中这样描述杨靖宇生命最后一刻:“西谷一声令下‘打死他’,随着机枪射手勾动了扳机,杨倒下了。”

而在杨靖宇牺牲后不久,日伪为表功,还召集“有功人员”举办了一次“杨靖宇讨伐座谈会”。伪《协和杂志》刊登了这次座谈会的纪要。伪通化省通化县警尉益子理雄在会上的发言,是最为详尽的杨靖宇牺牲现场描述:

由报告的农民做向导向约会地点走去。可是,当到那里一看,好像事先知道一样,约会地点连个人影也没有。只看到一排大脚印上山了。就这样,走在最前头的人没有用声音,而比划着山那边有人影,于是,把全队人员分成两半,一半从山顶上,一半从山半腰偷偷地往前凑……

“嗒”的一下一齐向山那边缺口的人影开了枪。那边的人影像个大驼鸟似的一边滚着一边逃脱了。我让四五个人做监视哨留在山顶上监视人影的去向,自己带人追了上去。这时看到对方跑的力气已经用尽了。他再次用两只手枪乱射起来。

“你是怎样抵抗也没有用了,投降吧!”

我们再次向他劝降,但代替他回答的是手枪的子弹。

再进击到30米,他已经是进退维谷了。这时我们分成两伙。从两方面开始了猛烈的射击。大约交战了10分钟,不知哪一方面射击的子弹命中了敌人。“叭嗒”一下倒下了。

日军的档案资料可以确认,杨靖宇是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牺牲的。

孤身被围,活命的出路只有投降。杨靖宇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自戕守节,他选择了战斗,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军人最有尊严的归宿,这是中国人不屈的铮铮铁骨。

杨靖宇所剩的子弹并非最后一发。据《阵中日志》所载,“缴获物品有:毛瑟手枪一支同子弹160发;匣枪二号一支同子弹30发;匣枪三号一支同子弹40发。现金6660元,手表一块,钢笔一支,印章一枚,其余杂品。”

他本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但是那发机枪子弹射中了他。

谁射出了那发罪恶的子弹?是不是真如益子理雄所说“不知哪一方面射击的子弹命中”?答案是否定的。《满洲国治安小史》清楚地记载“机枪射手勾动了扳机”。

那个机枪射手是谁?日军在所有的资料记载中都以“射杀”、“命中”等词语一笔带过,而没有记载究竟是谁射杀的。这不是疏忽,而是因为完成这个“头功”的不是日本人,他们不想着力宣扬。

当年杨靖宇的近卫排长张秀峰。张秀峰的身份并不光彩,他是个抗联的叛徒,而且就叛变于杨靖宇牺牲前十几天。

张秀峰15岁起就被杨靖宇带到抗联队伍里,杨靖宇对他如父如兄,曾经对他说:“你是孤儿,没有爹妈,我也没有儿女,你就和我儿子一样。”

张秀峰一直紧随杨靖宇身边,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但是当抗联第一军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杨靖宇身边只有几十名近卫排战士时,张秀峰被绝望击垮。他选择了背叛苟活。1940年2月1日,张秀峰携带4支手枪、弹药、机密文件和抗联的财产9000块大洋逃离杨靖宇的队伍,向日军投降。

历史研究者多把张秀峰的叛变看作导致杨靖宇牺牲的关键一环。他对杨靖宇极为熟悉,叛变时就是从杨靖宇身边出逃,知道杨靖宇的位置、行军路线和行动特点。不过,张秀峰向日军提供了多少杨靖宇的情况,并没有实际证据能够佐证。

张秀峰对杨靖宇的情感非常复杂,有亲情和感恩,更多的则是背负一生的愧罪。找到张秀峰、让他回忆杨靖宇都非常艰难,但他毕竟是跟随杨靖宇时间最久、最亲近的人之一,最终还是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当刘贤问他知不知道究竟是谁打死杨靖宇时,张秀峰干脆地说:“杨靖宇是被张奚若打死的,这个绝对不会错。”

张奚若,又是一个抗联的叛徒。

张奚若1935年6月参加抗联,是抗联第一军一师的机枪手。因为枪打得好,张奚若在抗联部队中小有名气。他跟着杨靖宇参加过大小上百次战斗,打死了很多敌人。有一次伏击鬼子的运输队,抗联大获全胜,杨靖宇还当场称赞过他。

1938年6月,抗联第一军一师师长程斌策动部下100余人叛变投敌,张奚若就是其中之一。

在伪军中,张奚若还是当机枪手,他的枪口指向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抗联战友兄弟。在日军组织的“讨伐队”中,张奚若很是卖力,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1940年1月,“讨伐队”在濛江错草顶子追上了杨靖宇的部队。战斗中,张奚若将机枪架在树杈上,向抗联射击,结果被一枪击中受伤,送回城治疗。据说,那一枪就是杨靖宇打的。

这一枪,没有结果张奚若的性命,他很快还了杨靖宇一枪。这一枪,是致命的。

杨靖宇牺牲的前两天,张奚若刚刚返回濛江。他的把兄弟、副射手白万仁,弹药手王佐华,在此前追剿杨靖宇的过程中,冻伤掉队,被收容在濛江县城里养伤。

2月23日中午,张奚若正与白万仁等几个人在打牌,驻濛江的伪通化省“讨伐”本部接到发现杨靖宇的报告。日伪得到杨靖宇的踪迹,如同苍蝇见了血,搜罗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全力追击。张奚若等在县城里的伤兵也被集合起来,迅速派到围剿现场。

当敌人向杨靖宇喊降不奏效时,日本人向张奚若下达了“干掉他”的命令。张奚若随即扣动扳机,杨靖宇倒在雪地上。

张秀峰并没有跟随“讨伐队”上山,没有亲眼看到杨靖宇牺牲的全过程。这些情况都是他后来在伪军中了解到的。不过,他亲耳听到张奚若讲述射杀杨靖宇的过程。

杨靖宇牺牲当晚,“讨伐队”返回濛江县城,一群汉奸在饭店里喝“庆功酒”。张奚若、白万仁、王佐华坐在首席。

张奚若在酒桌上夸耀说:“正当杨司令抬起腿要跑的一刹那,我一个点射,齐刷刷地都给他点在这儿上了……”说着,他用手指向胸口。那里正是杨靖宇致命伤的位置。

张秀峰就坐在隔桌。虽然背叛了抗联,但他与杨靖宇感情非同一般。杨靖宇牺牲,让他内心苦痛。听张奚若恬不知耻地炫耀,张秀峰端着酒杯往桌上狠狠一蹾,骂了一句:“混蛋!不得好死!”

酒桌上一下冷了场。在座的人中,不少人曾经是抗联成员,叛变的原因复杂,有主动投敌者,亦有被迫投降的,还有不少单纯为了活命,此时的心态更为复杂。“庆功宴”不欢而散。

次日,岸谷隆一郎把“讨伐队”集中到日军古见联队院内,杨靖宇的遗体就停放在这里。众目睽睽之下,岸谷隆一郎做了两件凶残至极之事。

其一,割下杨靖宇的头颅,枭首示众。

一具铡刀摆在杨靖宇的遗体旁。“讨伐队”头目程斌先是让张秀峰执刀,张秀峰不从。旁边有人说:“这是人家老张的头功,还是老张来吧。”

白山忠骨——杨靖宇

深山密林中的抗联战士

白山忠骨——杨靖宇

青年时期的杨靖宇

“老张”是张奚若。他被点了名,把兄弟、同一个机枪组的白万仁、王佐华也脱不了干系。

于是,由白万仁执铡刀,王佐华抱着杨靖宇的头,张奚若抱着杨靖宇的腿,抬到铡刀上,白万仁一刀将杨靖宇的头铡了下来。

杨靖宇的头颅被装进一个木箱里,木箱前面是透明的玻璃,然后用一辆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沿途示众,恐吓中国民众和抗日力量。日军还把这颗头颅拍照,印刷了大量图片,撒向抗联战斗过的地方及一些居民区,大肆宣扬“杨靖宇部已被肃清”,炫耀他们的“赫赫战功”。

最后,杨靖宇的头颅被送到伪满洲国的新京关东军司令部,用药水浸在瓶子里,秘密匿藏起来。

另一件事就是解剖杨靖宇的遗体。

岸谷隆一郎想不明白,杨靖宇被追击了五天五夜,没有任何粮食给养,他究竟是怎么支撑下来,而且还能一直战斗?岸谷隆一郎要剖开杨靖宇的胸腹看一看。

在很多书写杨靖宇的文字中,描写这个场景都会用到类似的语句:现场解剖的中国医生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杨靖宇的肚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当时的濛江县民众医院医生洪宝源,多被认为是解剖杨靖宇遗体的主刀医生。几十年后,刘贤找到洪宝源核实这一情况,洪宝源告诉她,这样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

杨靖宇的遗体被解剖时,洪宝源并不在场,是随后有几个日本兵用托盘端来一些东西让他化验,“我一看,是人的胃,看样子是因为长期饥饿,导致严重萎缩,都变形了。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杨靖宇的胃,后来结合前后情况才想到。”

进一步化验更让洪宝源吃惊,也确实让他落了泪。胃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草根和棉絮,有的棉花明显是刚刚吃进去的,一团一团还没变样。“胃里并没有树皮,这是后人想象的。那时正是寒冬腊月,树皮怎么扒得动?如果真有树皮,说不定杨靖宇不会死,因为树皮能消化。可他连树皮都没的吃,胃里净是棉花套子啊!”

令人唏嘘的是,作为射杀杨靖宇的直接凶手,张奚若、白万仁和王佐华都没有因为此事而受到审判和惩罚。

张奚若对靖宇县史志办的调查极为抵抗,阴沉着脸,不承认自己参加过抗联,也不承认是自己打死的杨靖宇。看到史志办出示的他在“讨伐队”时的合影,张奚若指出了合影中的很多人,却唯独不认识照片上那个很像自己的人。他说,“打老杨那天我不在场,去沈阳养病了。”

白万仁倒是相对配合,回忆了很多相关细节。据他讲,新中国成立后,他和王佐华都因为背叛抗联和汉奸行为而在肃反等运动中被捕,入狱多年。在狱中,王佐华曾经揭发过张奚若是杀害杨靖宇的凶手,张奚若也因此被抓捕。但当时都认为杨靖宇是自杀殉国,张奚若也抵死不认,再加上年代久远,查无实证,最终不了了之。

在抗联老战士特别是杨靖宇曾经的部下眼中,程斌是最令人切齿仇恨的叛徒。他曾经还是张奚若等人在抗联时的师长——又是一个抗联的叛徒。正是这个叛徒,让杨靖宇陷入绝境。

程斌是东北抗联历史上最“著名”的叛徒之一,不仅因为他叛变前的师长身份,更因为他造成的恶果——对杨靖宇本人和抗联第一路军都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程斌是吉林伊通人,中学毕业后在长春一家表店学徒。“九一八”后,20岁的他参加了磐石抗日义勇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杨靖宇的直接培养下,程斌进步很快,到1936年已经成为抗联一军主力的一师师长。他曾带领部队转战辽吉两省,打过许多硬仗、漂亮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是抗联部队中少数有文化有能力的干部之一。1936年西征失利后,杨靖宇让程斌率部继续在本溪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1938年初,日寇在军事上对一师加大围剿“讨伐”力度,切断了一师同外部的一切联系,使部队给养发生困难。就在这时,一师政治部主任胡国臣在敌人的策动下叛变了。

胡国臣叛变后,为了得到日本主子的信任,向日本人献上一计毒辣的损招——抓来程母做招降程斌的人质。

生母为人所挟,程斌的叛变似乎与《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进曹营一样,有值得同情之处。但程斌不是徐庶,他的叛变过程和之后的所作所为,都与救母的理由相去甚远。

1938年6月29日,在枪杀了反对他投降的三团政委李茨苏之后,程斌裹胁一师师部及保卫连61人向日军投降,随后又派人上山通知一师其余人员随他投敌,结果三团、六团的少部分人陆续下山投敌。

这次随程斌投敌的一师人员总计达115人,向日寇缴械步兵炮一门,轻机枪五挺,自动步枪两支,步枪82支,手枪72支,子弹6000余发。

程斌率部投敌,让抗联第一路军主力元气大伤。随后他们又成了围追杨靖宇最卖力的汉奸走狗。

日军任命程斌为队长,组成“讨伐队”,称“程大队”,其骨干都是投降的原一军一师抗联战士。

程斌深知怎样才能置杨靖宇于死地,投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人摧毁了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彻底断了杨靖宇的粮道和休整地。密营是抗联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宿营地,储存有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赖以生存的物资。狠毒的程斌将杨靖宇苦苦经营的70多个密营破坏殆尽,转眼之间,杨靖宇和他的队伍陷入了绝境。

程斌长期跟随杨靖宇,对杨靖宇的思路策略了如指掌,常常凭猜测就能知道杨靖宇的大致去向。整个1939年,杨靖宇的队伍后边就像是长了个尾巴,常常是转移到一个地方,不出三天,程斌就带人盯上来了。杨靖宇不得不带着队伍疲于奔命,东躲西藏。

过去日军不敢在山林里过夜,所以抗联白天再艰苦,晚上仍可以喘息、休整、转移。但程斌却带着“讨伐队”穷追猛打,晚上还连续追踪,这使得抗联处境异常艰难。

即便是叛徒汉奸,像程斌这样为日本主子卖命不遗余力、对昔日战友手足赶尽杀绝的,也不多见。

最终,杨靖宇死在了“程大队”机枪手张奚若的枪口下。

程斌没有像张奚若、白万仁等那样侥幸躲过惩罚,也没有如他自己所说“夹起尾巴悄悄眯着”。这个抗联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既惹人注意又人神共愤,1951年肃反运动中,程斌被人认出并举报,最终被枪毙。

程斌的日本主子岸谷隆一郎,因为剿杀杨靖宇有功一路升迁,先后当过伪通化省、热河省、山西省次长。1945年日本投降,岸谷隆一郎在山西毒死全家后剖腹自杀,为日本法西斯殉葬。

当年把日伪“讨伐队”带上三道崴子杨靖宇栖身地的伪牌长赵廷喜,则在1946年2月23日,被枪决于杨靖宇的坟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