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說起2007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兒,很多人都得撓頭想半天。但是說起“530”這三個數字,還是能瞬間揪起不少人心中的痛。

當天凌晨零點的央視經濟頻道《經濟新聞聯播》悄然放出了一條大新聞——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調整為3‰。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雖說這項政策使得完成一次交易的成本漲了三倍,但實際上對於證券交易的影響並不大。不過證券市場向來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數學題。

這條後來被諷為“半夜雞叫”的消息,被驚慌的股民們普遍解讀為證監會重拳出擊中國股市的信號。結果當天跌幅高達477點,一天之內接連擊穿五個整數關。到收市,900多隻個股跌停,跌幅甚至超過了“227”這個震動世界的中國股市紀念日。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和之後多次被同類型事件教育過的股民們一樣,那一茬的人腦海中對於股市的熱潮慢慢褪去。但很快,更多新鮮的血液會促動反彈。

在2007年前5個月的牛市,中國股市新開戶超過2000萬個;而在股市跌至低谷時,又有無數新人進場,點燃了股市的反彈。

股市的軌跡就如同心電圖般反覆蹲跳樣,普通民眾的心理也在盲目與理性的鐘擺運動中反覆掙扎。

毫無疑問的是,逐漸普及的網絡成為了一種情緒的放大器。2007年的諸多舊事就像是一顆扔進湖面的石子,蕩起的漣漪依然能夠波及到今日。

就在新一茬股民們興沖沖地遺忘了股災入場抄底時,中文互聯網的第一場人民戰爭開始了。

在百度貼吧李毅吧裡,積蓄了不少熱血的過剩精力開始溢出,坐在火藥桶上的大大小小的貼吧們避之不及。李宇春粉絲在貼吧投訴李毅吧侮辱自己的偶像,要求撤銷李毅吧的帖子變成一顆火星,點燃了一場大戰。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持續兩個多小時的爆吧,讓李宇春吧當晚被刷屏了1900多頁,被爆了近10萬帖。在戰爭開始的前幾分鐘,李宇春吧的吧主還在不斷刪帖,而當面對如洪水般湧進貼吧的帖子時,他們也絕望地離開了電腦前,任由享受這場狂歡的人們肆虐。

十幾年過去,雖然通訊手段和網絡平臺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以男性為主導的那部分網民群體和年輕女生之間的戰爭卻依然原始如常。無論是虎撲手撕吳亦凡,還是電競Boys大戰飯圈女孩,套路和2007年幾乎無異。

唯一的區別是,當年的百度看著自家瀕臨奔潰的服務器在哭,如今的微博看著自家瀕臨崩潰的服務器在笑。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經此一役,中文互聯網的擎旗手也悄然發生了些許變化,話語權逐漸從新聞大媒體為主流的權威流向了普通網民。兩年之後,微博的誕生更是加劇了這種現象,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網紅和KOL從群眾中來,站上了歷史的舞臺。

雖然將這些都歸結為爆吧事件的餘波有些牽強,但不得不說的是,在那個歷史節點,即便沒有李毅吧的雄性荷爾蒙們掀起的波濤,也會有同類型的事件發生。畢竟中文互聯網歷史的車輪,已經在那個時候調轉了方向。

去年8月12日,知乎宣佈完成F輪融資,投資者百度赫然在列。這已經昭示了貼吧終將是明日黃花,而李毅吧給我們留下的,除了中文網絡盧浮宮的稱號,就是“D絲”這樣精粹的網絡用語。

為何說它精粹?從這個詞被廣泛使用開始,普通網民們已經接受了這種自嘲般的稱謂,更看清了自己的社會地位。

互聯網上個人意識的不斷覺醒和群體情緒發酵的相互疊加,終於讓中文互聯網煉成了一朵與眾不同的奇葩。它不再完全遵循發達國家的玩法,而是覺醒成了一股全新的力量,進而逐漸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的生活中。

不過哪怕是在今天,這種滲透效率依然很慢,而放在十三年前則更甚,以至於很多人會視而不見。就在那網絡民意剛剛開閘的時候,我們眼見的世界依然如往常般運行,但冰面之下已經暗流湧動。

如此說來,2007年的汽車市場,以那個時代的中國汽車工業生產力而言,可算是最為理智和清晰的一個時代。除了過於堅挺的桑塔納,其他車型的銷量走勢還是努力貼合著產品力、市場口碑和換代規律走的——當然時至今日,桑塔納依然堅挺。

2007年,距離互聯網水軍產業化還有三年,距離中國正式進入3G時代還有兩年,距離自媒體的誕生還隔著一個銀河系般久遠。

人們買車,除了電視、報紙、廣播,幾乎沒有其他的門路。就連汽車之家,也就是剛起步兩年,千萬級的日均瀏覽量也就是今天的1%都不到。那個時期,能夠左右你我買車的,除了苦口婆心的4S店銷售,就是絮絮叨叨的親戚朋友。

日系車靠著已經積累多年的口碑,終於在那幾年迎來了收穫的季節。人們的口袋稍微殷實了一些,就逐漸對老三樣棄之如敝履,開始和新世紀初小老闆們的標配——凱美瑞和雅閣們眉來眼去了。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不過在2007年之前,大家還是喜歡稱呼凱美瑞為“佳美”。逼得廣汽豐田在2006年年中投產凱美瑞之後,直接用上了“源於佳美,高於佳美”的宣傳口徑。

好在這次改名的效果立竿見影,上市之後銷量一路飆升,2007年的時候更是連著六個月坐在中高級車銷量第一的寶座上。

有意思的是,2007年6月就有網站發佈文章,標題是“凱美瑞奪取2007年銷量冠軍如探囊取物”。提前半年預定銷量冠軍,恐怕是今天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當年看著凱美瑞上市最心急的,當然是廣汽本田了。日系中級車雙雄在那個時間點可是較著勁地打價格戰,只不過當時比的是誰有新車上市,誰就加價。

雖說2007年的風光被凱美瑞搶去大半,但是老雅閣的底子還算厚實,月均銷量還能維持在1萬上下。那段時間經銷商被庫存壓得有點喘不過氣,爭相打折,以至於廣本北京區域協會還發出了“統一限價令”,但也基本上如同虛設。

大家都想著熬到第二年新雅閣上市。2007年底就有經銷商放出口風來,新雅閣加5萬元才能提車。那時候還有媒體感慨,自主品牌什麼時候也能有新車上市經銷商敢喊一聲加價5萬的。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別看2007年雅閣那麼被動,拉完全年的銷量數據一看,也就是滑落到了中高級車銷量第三名。而這個第二名就是當年的帕薩特·領馭。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說起帕薩特·領馭這輛車,我還真的有點記憶,畢竟這是我家買的第一輛新車。當時橫著一比加價的凱美瑞和略顯老態的雅閣,打著折賣的帕薩特還是比較香的。

順便說一句,這輛車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家服役,不少電鍍內飾件過了五年時間就有點脫落,十年的時候開始有點燒機油,但至今已經跑了20萬公里依然行駛正常,而且一次都沒有大修過。

那或許是中國中高級轎車車主們地位最高的時代。那年1月底的《實話實說》節目裡,接替崔永元的和晶還在和嘉賓們討論該買房還是該買車,甚至還能聊個十分鐘。再過兩年,這個問題被擺在檯面上的機會都沒有。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當然,那期節目還在批判年輕人辦信用卡和透支消費呢。

誰曾想過,2007年過後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那一年李安拍《色·戒》的時候,還能在上海盧灣區的復興中路取景,還原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感覺,如今連盧灣區這個區名都蕩然無存了。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那個時候,互聯網上還鮮有人討論日系車皮薄的事。翻閱殘存在互聯網記憶中的文檔,即便是2007年赤裸裸攻擊雅閣換代慢、為競品拉虎皮做大旗的軟文,在文末還會加個括號備註是廠商供稿。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那時的這種文章都不值一駁,但好歹大家都還在明面上做文章。而當互聯網民意愈發洶湧,很多信息就換了包裝,裹挾著人們的認知,慢慢改變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

在這裡並非為日系車打抱不平,只是如果看從2007年到今天雅閣和凱美瑞的銷量曲線,就跟看中國股市的走勢一樣,突增突降。除了被產品週期所左右,更多的原因,是被我們與鄰邦的關係和民眾的態度所影響。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系品牌會認為,中國的消費者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消費者沒有太大區別,需求也很類似。

然而他們卻在很多時間節點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用了很短的時間,從一個汽車消費並不健全的國家,猛然變成了汽車產銷量第一的國家。這裡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認識和消費的態度變化,也非其他汽車市場能及。

不得不說,大眾在過去十年找到了最適合中國市場的發展路徑,用科技、品質和設計改變了很多人對於車的認識。甚至於產品投放的靈活度上,也要領先於競爭對手們。

幾年時間,他們足夠認真地學習和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就像是四十年前那樣,敢於在豐田之前來到中國建立合資工廠。

但他們用的有些武器,太過於尖銳。民眾情緒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反噬自身。

日系中級車,能找回2007年的那個春天嗎?

十三年過去,雅閣和凱美瑞在競爭對手和這個市場的消費者身上學到了足夠多的東西,也將自身打磨得足夠出色。今年前兩個月的中高級車市場,我們又看到了雅閣和凱美瑞重回銷量榜最前端,只不過賣了2萬多輛的雅閣成績更加出色一些。

尤其是在被疫情和春節假期疊加影響、整個乘用車市場集體跳水的二月,雅閣和凱美瑞的銷量相較於競爭對手,也足夠堅挺。在這個二月,雅閣獲得了2567輛的月銷量成績;緊跟其後的,便是豐田凱美瑞,2266輛的銷量在這個極為艱難的月度也有著足夠的分量。

雅閣和凱美瑞知道了用消費者最能接受的價格,帶給最能讓消費者滿意的配置。它們也變得更加年輕,不變的是依然實用,依然有一個認真打磨產品的心態。它們也許不再擁有2007年那樣的光環,但它們還是堅持用品質去感染自己的消費者。

重回銷量榜首或許值得企業慶賀,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一代甚至是以後的消費者們更加理性,更加有自己的主見。

轉自:autocarweekly 作者:德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