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瀋陽天益堂藥房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 年), 坐落於當時的皇城后街四平街路南,即今天瀋陽最繁華的商業區中街。

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開店初衷只為家族用藥方便當初,天益堂的財東叫武學疇,原籍山東,後因遭災遷移到山西省太谷縣南席村,老武家的祖先本是 “小爐匠”,以打製農具為生,傳到武學疇的父親武貴亮時武家仍以務農為生。

可武貴亮不諳農事,在 20歲時扶轅 “闖關東”,因身上的錢財用盡,被困在新 賓 (今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家客店中。 他舉目無親,生路已絕,幸虧得到一位好心老人的指點,靠進山採參餬口。有一次,武貴亮挖得一棵重8 兩的 “人參娃娃”,這可是個值錢的寶貝,店主非常 高興,便把女兒許配給武貴亮為妻。

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武妻將這個“人參娃娃”加工為成品,然後與丈夫同歸故鄉。 當路 過盛京城時武貴亮將“人參娃娃”賣掉而暴富, 後來衣錦還鄉,修宅第、 買田產,並在各地 開辦燒鍋、當鋪、綢緞 莊、藥鋪等生意21 處。武學疇是武貴亮的第四子。

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道光四年 (1824 年) 武貴亮去世, 弟兄們分家後,私家藥鋪被分到了武學疇名下。 據武家後人講,當時開藥店並不是為了賺錢,主要是為了家族用藥方便、保證家人身體健康。

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後來,武學疇將藥鋪對外開放,正式將其命 名為 “天益堂”。天益堂的取名有典, “天”字乃《千字文》之 首,為最高、最強、最大之意 “益”字蘊涵濟世之 主旨。創店時資本為白銀7200兩,摺合現大洋萬餘元。 當時天益堂有瓦房21 間,其中門市房6間,有20多個櫃夥,經營中藥材及自制中成藥,並有中醫坐堂診病。

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天益堂開業之初,盛京城內已有大小藥店上百家,但是天益堂憑藉雄厚的資本、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貨真價實、薄利多銷等經營方法, 很快就打開了局面, 並跨入奉天四大名藥店(即廣生堂、寶和堂、 萬育堂、天益堂) 的行列。 至民國初年,天益堂的年銷售額達到現大洋3.6 萬元以上, 戰勝了其他三大藥店,雄踞中藥店行業的魁首。

太谷南席村武家的“天益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