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犯一個通病,就是同一件事,喜歡反覆在孩子耳邊嘮叨。父母的本意是為了提醒孩子該做某事了,或者是不要再犯某某錯誤了,但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但沒有聽進去,反而對父母的話感到厭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表姐在微信上跟我聊天的時候,就不止一次的抱怨我那個5歲的小侄子特別不聽話,往往吃飯的時間到了,你叫他過來吃飯,他都跟沒聽見一樣,你強行的把他拉過來,他還跟你發脾氣。早上起床讓他去刷牙洗臉,他就在那磨磨蹭蹭的,大家都要吃早餐了,他的牙還沒刷好,晚上睡覺也是拖拖拉拉的,這可怎麼辦呀?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看到表姐這麼著急,我就給她支了一招,讓她從第二天開始,不要叫孩子吃飯了,吃飯的點到了,就叫一聲,他如果不過來就不用再叫了,讓他玩,但是他錯過了飯點就沒得吃了,讓他餓著等下一頓,表姐擔憂的說,那樣餓著不好吧,我說你要是捨不得,那就只能繼續走以前的老路子了,如果想改變就聽聽我的意見,其它的諸如刷牙、洗臉、睡覺之類的問題都按照同樣的方法來。

過了兩天表姐跟我說,按照我說的方法好像真的起作用了呢,第一天他沒趕上吃飯,還怪我沒叫他,我說叫過了,是他沒有聽到,後來一叫他就過來了。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孩子這種說多了不聽,不說反而能聽進去的情況,我們可以用“超限效應”來解釋,超限效應是心理學的一個名詞,就是指對一件事情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別人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說到超限效應,人們總會不自覺的想起馬克吐溫的故事,有一次馬克吐溫去教堂做禮拜,教堂的牧師想要募集一些錢款,就發表了一篇演說,一開始,馬克吐溫覺得這個牧師講得非常好,打算等到演講結束後,就捐一大筆錢給他,然而半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說個沒完,馬克吐溫開始感到有些不耐煩了,他想一會我就隨便捐點款打發他算了,可是又過了10來分鐘,牧師的演講還沒有結束,馬克吐溫已經厭倦到了極點,他打算一分錢都不捐了,最後當演講結束的時候,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募捐箱裡拿走了2美分。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凡事過猶不及,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度,一旦超過了對方所能忍受的範圍,事情往往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語氣喋喋不休的在孩子耳邊嘮叨,還不如適可而止的閉口不言,把主動權丟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做出改變。


一、“超限效應”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對孩子管制太多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太強,希望孩子什麼事情都聽自己的,所以孩子一旦有什麼地方做得令自己不滿意了,就會對孩子習慣性的責罵,這樣的父母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還記得那個寫萬字長文譴責自己父母的北大學子王猛嗎?父母對孩子管控太嚴,即使孩子日後取得了成功,也不會感激你的,相反還會對你心懷怨恨。

2.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與嚴厲管制型父母不同,還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持懷疑態度,擔心孩子自己無法把事情做好,所以就不停的在孩子的耳邊嘮嘮叨叨的提醒孩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這樣的父母雖然是出於好意,但是孩子往往也會不領情。上文中,表姐的行為就屬於這種。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3. 父母的性子太急躁

有些父母是急性子,一看孩子做事情慢悠悠的,心裡就著急,就喜歡在一旁不聽的催促,殊不知,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裡,從而變得更慢。

二、“超限效應”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危害?

1.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裡

即使父母的嘮叨大多數是出於好意,但是超過了孩子承受的限度後,還是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對於性格溫和一點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而性格稍微激進一點的孩子,可能會故意跟自己的父母對著幹。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2.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有些父母在嘮叨的時候,還會帶有一些諷刺性或者貶低孩子的話語,這樣的話對孩子說多了,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到自卑,所以父母即使要嘮叨也不能口不擇言,還有孩子犯過的錯誤,不要翻舊賬,總是在他面前提起,這樣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3.影響親子之間的和諧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就是讓一所小學的孩子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結果,有80%的孩子都寫了,不喜歡聽父母嘮叨。

可見父母的嘮叨催促,很容易讓孩子心裡產生不滿情緒,所以為了親子關係的和諧,父母還是長話短說,費話少說,不該說的話不說,多留一點主動權給孩子吧!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三、父母要如何打破“超限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

1.學會抓大放小

孩子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父母不需要事無鉅細的去管控孩子的生活,只要不是涉及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手讓孩子去做,即使做錯了也不要緊,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是錯中成長的。

而對於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父母要則要學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明辨是非,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樣孩子即使偶爾會走彎路,但是人生的大方向不會錯。

2.用明確的規則代替嘮叨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6歲之前給孩子立好規矩,孩子以後都不會太讓你操心,過了6歲之後就晚了。”所以我們要抓住孩子成長敏感期的特點,巧立規矩,讓孩子早早就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該怎樣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樣孩子養成了習慣,就不用父母總在那裡耳提面命了。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超限效應”導致的,父母停止嘮叨也許更有效

3.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

對於那些急躁的父母來說,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是最好的方法,有時候並不是孩子動作慢,而是你自己心理太急躁,這樣不僅對自己不好,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畢竟孩子有他自己的生長節奏,如果父母過度催促,則會擾亂他們的正常的成長進程。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曾經說過:“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所以父母想要改善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那麼就學會適當的閉嘴,把話語權交給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