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胤礽為何愚蠢到親自寫信給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

秋媚讀史


“百官舉薦新太子”,太子胤礽被複立,而他也成為了任伯安最後的“救星”。

原本坐在江南巡鹽道位置上的任伯安,可以說是非常愜意的存在。

論財富,他富甲一方。都說九阿哥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富有的,而他被譽為九阿哥胤禟的“財神爺”,他坐鎮的揚州是九阿哥的“小金庫”,足可見其財富能力;論權力,江淮地區大大小小的鹽商都歸他節制,就連地方的官員都要給其幾份薄面。更為重要的是,他每年還會通過向八阿哥等人上繳“孝敬銀子”的方式,獲得八爺黨的庇護,因此江南巡鹽道的位置可以說做的是既安穩,又安全。

然而這一切,伴隨著“刑部張五哥冤案”的發生戛然而止了。

他的弟弟任季安犯下了重罪,而他的小舅子劉八女則是出錢、出人、出力,不僅找來了張五哥為任季安,更是一路從地方縣州府省到中央的刑部,用錢上下賄賂,就是為了保下任季安命。當然,可想而知的是,名義上是劉八女出頭露面,但是背後必然是得到了任伯安的巨大支持和扶助,畢竟任季安是他親弟弟。

只是東窗事發,真相為康熙所知,進而被康熙親自下令徹查。而此時的八阿哥胤禩等人,首先想到的這是一個絕佳的扳倒太子的機會,畢竟,此時分管刑部的皇子正是太子胤礽,而此前追比戶部欠款時,太子賣官鬻爵已經引得了康熙的巨大不滿,這個時候出手,對於太子的打擊必然是非常致命的。

於是,八阿哥胤禩不僅主動承擔起了審理刑部冤案的差事,更是與九阿哥胤禟上演了一出“大義滅親”的好戲,親手將任季安和劉八女送進了刑部大牢。

任季安和劉八女能夠如此配合行事,如果八爺黨不對這二人以及任伯安有所交代和許諾,他們必然不會答應,可是最終的結果必然與他們相約的結果是背道而馳的。任季安被處斬,劉八女被判終身監禁,就連遠在江南的任伯安本人,都被免去了江南巡鹽道的肥差。

這樣的結果對於任伯安是斷然無法接受的,這不僅僅是失去親人,失去財富,更重要的是這讓他感覺自己只是一枚棋子,只是八爺黨政權奪勢的工具,最終為了八爺黨自身的利益還被拋棄了。

所以,此時的任伯安對於八阿哥胤禩等人,是充滿的憤恨的。

然而,除了八爺黨,任伯安想從其他皇子那裡獲得如同此前八爺黨對其的支持,必然是不可能的。

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這哥倆本就不是這樣的人,況且他們在江南籌款賑災期間與任伯安有過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經歷,所以這二人對於任伯安只會打壓,不會扶持;大阿哥胤禔這個時候已經被圈禁終身,任伯安找他沒有任何意義;而三阿哥胤祉,本身就是個文人,也沒有明顯的奪嫡之行動,所以也必然是不屑更是不會與任伯安合作。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伯安能夠找尋的支持力量以及自己“救星”,只能是太子胤礽,而《百官行述》正是他納上的投名狀。而此時的太子胤礽也非常明白任伯安的處境,也知道自己對於任伯安的重要意義,所以對於任伯安對於他的“歸順”是百分之百的信任與放心的。


而太子胤礽親自寫信給任伯安,也是在突出自己對於任伯安的重視。

可以說,此時的太子胤礽與任伯安處於的是各取所需的狀態。

任伯安需要藉助太子胤礽的權勢,恢復自己的財富與地位;而胤礽,則是要藉助任伯安的《百官行述》,達到挾制百官,穩定自己太子之位的目的,畢竟這部《百官行述》記錄的是朝中近百名官員的隱私與把柄,太關鍵了。

然而對於胤礽,想要拿到《百官行述》,還有著不小的困難。

一方面,他與任伯安之間並無交情。

在此之前,任伯安是九阿哥胤禟的門人,是八爺黨的成員,屬於太子胤礽的對立陣營,自然是不會同胤礽接觸。而胤礽獲知這一切消息,也是通過自己的親信司馬尚和黃體仁的介紹。所以胤礽既沒有見過任伯安,也沒有任何的接觸,這就讓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是疏遠的。

另一方面,任伯安提出的要求,胤礽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全部滿足。

任伯安提出了兩個要求,一個是將自己被囚禁在刑部大牢的小舅子劉八女放出,另一個則是讓自己官復原職,繼續出任江南巡鹽道。

第一個要求要通過十三阿哥胤祥,太子胤礽還能想想辦法,魚目混珠的搞過去,然而第二個要求則是必然要驚動康熙,所以胤礽並沒有馬上答應,只是說從長計議,不過胤礽也是知道這件事情處理起來必然有著巨大的困難的,甚至可以說只要康熙還健在,任伯安再出山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面是自己迫切需要的《百官行述》,而另一面又是自己無法滿足的任伯安要求,這個時候太子胤礽能做的只能是先安穩住任伯安,將其招攬到自己麾下,剩下的就是各種畫餅與各種許諾了。

而這些內容,如果讓司馬尚、黃體仁轉達必然顯得自己不誠心,所以為了表示對於任伯安的重視,表現出自己對於招攬任伯安的渴望,自己放下儲君的身段,屈尊寫下親筆信,必然能夠引得任伯安的感動與效忠。而事實上,即便太子暫時沒有幫他實現官復原職的要求,但是胤礽的如此的態度,還是讓任伯安所接受的。


最終,這封親筆信成為了胤礽“二度被廢”的導火索。

原本太子胤礽以為,十三阿哥胤祥會在自己的威逼利誘下選擇配合自己的這次行動,然而胤祥與雍正早就密謀好了一出“欲擒故縱”之計,他們先是放劉八女回江夏鎮,隨後又安排年羹堯打著抓捕欽犯的名義進江夏鎮搜查。

年羹堯到了江夏鎮,是直接將包括任伯安、劉八女等人在內的江夏鎮上下700餘口全部屠戮殆盡,並且防火燒掉了江夏鎮,與此同時,年羹堯還拿到了兩樣非常重要的物件,一件是存放《百官行述》的當票,另一件正是太子胤礽給任伯安的親筆書信。

之後雍正拿到《百官行述》,並且當著太子胤礽以及一眾皇子和馬齊的面,將其付之一炬,原本以為整件事情應該告一段落了。

然而這封書信卻依然是在雍正的府上,後來八阿哥胤禩的管家策反了高福,而鄔思道為了幫助雍正扳倒太子也來了一出“將計就計”,讓八阿哥胤禩得到了這封書信。後來這份書信先是十四阿哥以奏報的形式交給了康熙,而康熙則是一言不發的還給了太子胤礽。

得知事情敗露的太子胤礽選擇了鋌而走險,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就這樣,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為康熙所廢黜,而這封太子胤礽的親筆書信,無疑成為了其二度被廢的最重要的導火索。


雍親王府


一個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太子,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風浪中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弄潮兒,在第二次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居然親自寫信給黑腹官吏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他是不是太愚蠢了?他難道就不怕留下把柄,被虎視眈眈的兄弟們截獲,作為要挾他的證據?

這封信的確成為撬翻他再次被廢的有力證據,縱然康熙皇帝將信件交還給他,以給他最後的機會,但是胤礽狗急跳牆,最終還是走上不歸路。正如康熙皇帝所說:千秋史冊在後,也別怪朕之所為了。

我們還是重點來分析分析胤礽為什麼作出如此愚蠢之舉吧。

一、背景情況:

當任伯安的《百官行述》為眾皇子所知道的時候,可謂人人心裡都在打著小算盤。誰先出手搶得《百官行述》,誰就可能先發制人,後者則被人所制。《百官行述》記載的都是朝野官員的小辮子,揪著這些小辮子,就可以制約百官為己所用。所以,以皇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和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無所不用其極,為奪取《百官行述》大費周章。不想,還是老四胤禛搶得先機,直接從四川調出年羹堯,直赴江夏鎮,血洗了江夏鎮,奪取了寄存於老八胤禩在京城萬永當鋪的《百官行述》。

為了避免掀起朝局風波,老四胤禛當著太子和兄弟們的面將《百官行述》付之一炬。可是在奪取《百官行述》的過程中,一封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件同時落到老四胤禛的手上。在鄔思道等人的設計下,這封信由背叛胤禛的高福轉交到老八胤禩的手上,胤禩如獲至寶,讓老十四胤禵呈給康熙皇帝,直接激起太子胤礽的謀反,胤礽再次被廢即刻來臨。

二、皇太子的心思

皇太子胤礽的愚蠢之舉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康熙皇帝對胤礽的長期縱容。康熙與皇太子胤礽雖有嫌隙,但是作為孝誠仁皇后的遺腹子,康熙皇帝對胤礽是十分溺愛。和庶母鄭春華私通,康熙皇帝不追究,面對黃河氾濫成災,胤礽束手無策康熙不追究,賣官鬻爵還欠款康熙不追究,甚至連基本的小懲大誡舉措都沒有。一廢太子後,康熙皇帝甚至還想利用公推新太子的形式再次拉胤礽回位,結果鬧出個老八胤禩出來,還是康熙皇帝頂著滿朝文武大臣的嘴,與佟國維達成交易,犧牲一個朝廷重臣重新抬舉胤礽上位。

康熙皇帝對皇太子胤礽的縱容可見一斑,父子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家規國法怎可荒廢?正是康熙皇帝一貫對胤礽的縱容,才使得胤礽行事舉止乖張失措,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來。在九子奪嫡如此敏感的時期,胤礽還想著向一個不入流的無德官吏任伯安寫信索要《百官行述》就不足為怪了,他以為做出任何事情,身為父親的康熙皇帝都會原諒他。

2.“馬蠅效應”讓胤礽狗急跳牆。不得不說,滿清王朝的皇帝們讓皇子們參與政治,形成獨具特色的“馬蠅效應”是規避儲君昏庸無道的優良傳統,但是皇帝一旦控制不好,就有馬兒被馬蠅吃掉的危險。

胤礽的哥哥和弟弟們都不是省油的燈,在《百官行述》出現之後,都欲奪之而後快,但是作為皇子們又不敢明奪,害怕留下什麼把柄為康熙所忌憚,搞得偷雞不成蝕把米。如何先下手為強?胤礽當然是有所考慮的,所以他在心存僥倖的情況給任伯安一顆“安心丸”,讓任伯安安安心心的投奔自己,以他皇太子的名望,輕取《百官行述》便不在話下。他擔心自己的兄弟們也給任伯安送去“橄欖枝”,如果不冒點險下點血本,讓任伯安看見自己的親筆信,可能《百官行述》就被其他兄弟搞走了。事實也正是如此。

從結果來看,這位被“馬蠅”(兄弟們)追趕的馬兒(太子胤礽)並沒有從一廢太子的經驗教訓中獲得救贖之策,反而作出了一項狗急跳牆之舉,所以,再次被廢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3.任伯安拿捏太子把柄以保命。任伯安是官場老油條,對官場之事可謂瞭如指掌,幾大箱《百官行述》就證明他絕非庸碌之輩。雖然因為任季安和劉八女搞得灰頭土面的,還被罷免了官職,但是此人城府頗深,將《百官行述》寄存在老八胤禩的萬永當鋪就說明他十分狡猾聰明。

此番要是貢獻出《百官行述》,就必須獲得等同價值的交換物,這是任伯安心裡撥打的交易算盤。要不然,身價斐然的任伯安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度過下半生。

幾句話,帶個口信,甚至派幾個官員去跟他接洽,討價還價,作為官場老手的任伯安會輕易奉送《百官行述》?那也想的太簡單了吧,所以,皇太子胤礽心裡明白這個理,他不可能派兵去直接剿滅任伯安,因為他那個《百官行述》也可能關係到自己的安危啊。所以萬般無奈之下,胤礽只好寫個親筆信給任伯安。一方面,任伯安沒有有力的證件信物,不會輕易做交易;另一方面,任伯安其實也是拿一物換一物,以太子的信件為質押物,免遭送去了《百官行述》,換回來殺人滅口的下場。有了太子的信件作為要挾,太子胤礽也就不敢殺人滅口了,自己的命才有保障。

所以,並不是太子真的愚不可及,看了以上三點,你就會明白太子胤礽也是出於無奈才作出了愚蠢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