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知道哪些比較小眾但是印象深刻的民間傳說?

駐足小站看歷史


#泛文化寫作營#

偷菜算不算呢?

我們小時候的正月十五,沒有燈看,因為在鄉下,不知道元宵節這個概念,只知道那天要過小年,整個年過到那天才結束,才是正兒八經把年過完了。

正月十五到晚上,我們這些小夥伴,就要準備好油鹽醬醋,和約好的小夥伴偷偷摸摸的出去。

當然光有娃娃的話大人是不會放心的,必須有小少年們在一起,有些人直接在自己家的柴堆上拖幾根柴,有些把家裡過年之前的爆醃肉拿出一大塊來,或者一塊豆腐,然後找一個有水流的地方,就準備去偷菜了。

偷菜偷的是鄉親們的菜,這個季節有什麼呢,有白菜薹,有青蒜苗,有白花菜,有青菜,有豌豆尖,有波菜,有萵筍……太多了我數不過來。

每一年的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燒燃一大把香火,這家所有的菜地都插上香,一塊菜地三炷香插在一起,看到這樣的地方就不去偷菜了,意為人家已經禱告了天地,你要偷了天都能知道了。

所以我們出去偷菜從來不偷人家點了香的地方。

親蒜苗菜薹加上肉和臭豆腐煮火鍋最好吃了,再帶上一塊豆腐,那個時候過年做的豆腐剛剛長長毛,是最香的時候,自家做的豆腐一點假都沒有,好吃得很,哪怕明明晚上已經在家裡吃過飯了,但是在這種情境之下,可以毫不猶豫的又吃兩碗。

這種情況一般就是在村子旁邊菜地裡那些活水邊,老家的情況美的很,所有的菜地邊都有活水溝,所有的水都是從小河裡引導下去的,那個時候我們吃的就是河水,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小溝裡洗菜,直接在裡面打水煮飯,由那些有本事的哥哥姐姐們把飯悶好,然後守著大鍋做的火鍋,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吃喝。

在一條又一條的小河溝邊上,到處都是這樣的煮飯篝火,村子裡的小孩兒們都出來了,有些根本不管你點沒點上香照樣把人家的菜偷了,白天就有些人來踩點,看一看哪家的菜好,哪家的菜嫩,晚上就在那個附近做飯。

哪怕是主人過來了我們都不怕,主人來了只是在旁邊站著看熱鬧,就是被偷了多少都不會說,因為大家都曾經青春年少過。

在自家菜地裡插上香火的,也不一定是防止別人來偷,就是一個儀式,表示了主人家的重視。

因為過了年這個季節,很少下雨,天總是很勤,所以正月十五的那天,月亮明晃晃的照著偷菜人,聽說越是被偷越是富有,所以也有很多的菜地的主人希望有小孩子到他們的菜邊去做飯,在那裡歡歡樂樂的吃上大半夜,直到玉兔西下。

在我們這邊正月裡是不冷的,雲南,過了年就到處都是春暖花開。

好懷念童年,懷念那些美麗的偷菜的日子!


青鳥說玄幻


大南寺和楊家神藥的傳說

———先父呂生泰收集

我們小時候常講給我們聽,記憶猶新。寫出來與大家共賞。也算告慰父親亡靈!

邯鄲涉縣東安居村南有座寺廟,離村三四里地,名大南寺,寺廟至今存在,香火很旺。

相傳大南寺廟裡有個缺耳朵的老和尚,他幼時在東安居有個奶孃,待他很好。他閒暇時常去看望奶孃,常留下兩個小和尚看家。有次小和尚說,師傅您一出門,就有一個光屁股小孩來找我們下棋玩。

老和尚說,他再來時,你們用紅線拴住小孩的頭髮,看看他往哪裡?小和尚照做了,栓住了光屁股小孩的頭髮,沿著紅線跟到了後院,小孩突然鑽入地下不見了,他們刨開一看原來是棵人參,有尺把長,白裡透紅,尾部兩股分叉,活脫一個胖小孩兒。

老和尚知道吃了人參可以得道成仙,他熬煮喝了人參湯後把藥渣倒到了後院,藥渣立馬變成了一堆土坷垃。當晚他去看望奶孃,天色很晚,奶孃留他住宿,他說不用,我喝了人參湯了,來去如風,不信我回去後敲鐘給娘聽,說完奶孃剛一轉身,就聽到了大南寺“當!當!”的鐘聲。

老和尚成仙上天之前,對兩個小和尚說,我走後你們以後不用做飯了,餓了就去後院吃那堆土坷垃吧。附近的農人們經常來寺廟附近種地,中午不回去,來寺廟喝水,發現小和尚不做飯,問起,小和尚就分了土坷垃給農人夥吃,引得村人們都來看稀罕,誰知土坷垃卻變成了裂姜石(外形似姜的石頭)了,不能再吃。

這些是老和尚留給徒弟的餘蔭 ,本來日吃久之後他們也是可以成仙的,誰知他們分給凡人了,所以未能成仙。

老和尚為了報答奶孃養育之恩,給他的三個奶兄弟(楊姓)都傳了絕招。老大造假銀元,六十年之後方可辨真偽;老二針騸牲口,不開刀,無後遺症,一針見效。可惜這兩樣無法流傳。只有老三“楊家藥”流傳至今,名聲遠揚。

黎(城)涉(縣)安居保和堂是楊家藥的字號。楊家祖傳秘方號稱神人留,傳男不穿女。主治月子病,產後風,血淤,墮胎等,一顆黃豆般的小神丸,藥到病除,很是傳奇。話說東安居有個後生去外地當兵,他連長的老婆得了月子病,多方求治都沒起色,眼看病危。這位後生說“俺村的楊家藥,或可救治”,遂郵寄一副,食之,藥到病除。

東安居的“楊先生”,歷代保和堂傳人,遠近聞名。現任傳人為楊花堂。

現在的大南寺據說是楊延春父親所修,傳說楊延春父親刨山坡地時,刨出一塊石碑,上書大南寺,他覺得古物有靈氣,遂禱告說“若能讓我得個兒子,我便重修廟宇”。第二年果真生子,他於是重新修建了大南寺,修建年代大約清朝,香火至今。


植物貼畫


小眾,也是相對的,我給您說個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吧。

先上圖,您認識圖中這種蟲子嗎?故事就由他而起。

王莽攆劉秀的故事,您應該聽說過,咱們今天不討論歷史,不議論這段歷史的真偽,僅聊聊傳說故事。

  • 想當初,王莽追的劉秀滿街跑,逃到河北邢臺一代,我祖籍是這邊的,您要是衡水的,也可以說衡水,要是河南周口的也可以說是那裡,反正說哪的都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事兒,傳說而已,說那兒就是哪兒,咱不抬槓,別說是西藏就行。
  • 劉秀和隨從走散了,隻身一人,哎,反正我覺得不太現實,不過劇情需要,要不然主角就無法登場了。劉秀跑的呼哧帶喘,膝蓋碰前心,腳後跟磕屁股蛋子,總之比神行太保戴總跑得還快,把王莽的追兵甩的遠遠的。心中竊喜,時值正午,趕緊找了磕大樹,靠著就睡著了,不愧是帝王,心就是大,這時候也能睡著,要是我,怎麼也得找到自己的大部隊才行吧。
  • 突然,劉秀“哎呦”大叫一聲,原來是脖子被咬了一口,疼的他喝哇亂叫,一手抓住了蟲子,兩隻手將其身首異處,好不痛快。尚未扔掉,就聽王莽追軍大喊“抓住劉秀”的叫聲,劉秀方然悔悟,原來這隻蟲子救了我的命啊,觀其心臟仍在跳動,遂掐了一小段草杆,當作脖子,將蟲子的頭身相連,皇帝就是皇帝,天子不讓你死,你就是不能死,這隻蟲死神奇的活了。
  • 劉秀感嘆道,“都快我一時魯莽,差點害死了救命恩人,你咬我,想必也是餓了,這麥子地隨便你吃一隴吧。”說著便把恩人放入了耕地中,自己飛快的溜掉了。

沒錯,這個蟲子就是一開始圖片中的主角,螻蛄,也叫土狗,誰知他耳背,沒聽見劉秀說的“一隴”,聽成了“麥子地隨便吃吧”,所以也造成了螻蛄破壞莊稼的現象,不過人家可是奉天命吃莊稼,誰也沒轍。

您再仔細看看螻蛄的圖片,是不是真感覺頭和身體是後連上的,而且據說螻蛄脖子部分,真有類似管狀物,所以老百姓編故事也是很講理的。


這就是著名的“螻蛄救主”的故事,當然版本很多,大概意思差不多,有的比我這個要更詳細,劇情更多,如果感興趣,可以找找“王莽攆劉秀”相關故事看看,很多的,豫劇的相關內容也是很著名的。


語留人


兒多非福

中國人有多子多福多壽的觀念,特別是在過去。但事實證明多子不一定多福多壽。

傳說過去有一老翁,家境殷富,吃喝不愁。生有四個兒子,但無一成材,個個自幼好吃懶做,全是“手不能提藍,肩不能挑擔”的主,整天就知吃喝玩樂。


這都是老翁的家教不嚴造成的。孩子小時,只疼愛,少管教。種種惡習,放任自流,等孩子們長大了,已積重難返,再想管教,已無回天之力。

老翁及乎承擔了全部家務,每天清晨掃院子,老翁叫了這個叫那個,但是一個也叫不動。一天,已是紅日三竿,仍不見兒子起床的動靜。

老翁只好到窗下呼叫,幾個兒子才慢吞吞吐吐地起來。這幾個兒子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即興作打油詩。這次他們起床後,看到老父親正在掃院子,於是詩興大發。老大張口就說:”你看老呀,"老二跟上:“掃帚掃呀,”老三接著說:“巴結子命呀,”老四結尾說:“受到老呀。”

老父親一聽火了,你們不幫我幹活就算了,還作歪詩奚落我!不行,我去告你們忤逆不孝。於是老翁就到縣衙,擊鼓告狀。縣官問清原由,發籤傳其四子到大堂。
縣官發問,為何對老父親如此不敬重,不孝順。四子跪地齊稟,說:“非我們對老父不尊,只是因為我們有喜歡作幾首小詩的毛病。”縣官一聽會作詩,他的詩興也來了。說:“你們給我當堂作詩,作的好,我可赦你們無罪,如果是胡言亂語,小心大板侍候。”四人聽了,叩頭稱是。縣官說:“我堂下有棵竹子,長得十分茂盛,你們就依此作詩一首。”還是老大先開始,他看了看竹子說:“堂前有棵竹,”老二接著說:“長得直又粗,”老三低頭一想要給它派上用場,於是說:“一斧劈兩半,”老四一想就在大堂上用吧,說:“打得滿堂哭。”縣官聽罷,甚是滿意,對他們教育一番,讓他們回去善待老人。四人叩頭,攙著老父而回。


半個南山人


在伏牛山餘脈中,河岸陡切之深山谷中的一面緩坡上佈滿黃土,下部有一個小村莊,叫黃土嶺,上部被村民開發為梯田,這個緩坡是村民們主要的生活生產場所。河對岸,山勢險峻,崖壁陡直。其中有一峽谷,十分幽深,中有一條小路,古時為翻山必走之路。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劉秀曾藏匿於此峽谷中。峽谷深處的小溪畔有幾塊巨石,其中一塊上面有一個倒扣的鍋印,還有一塊上面似是刀劍插入石中留下的縫隙。兒時隨大人行走其間,大人們還專門指給我看,說是劉秀曾插刀做飯於此,因此峽谷得名豎刀峽。

小時候還聽大人說:古時,此山中有一條巨蛇已成精,背部黝黑,被人喚作黑武紹,每從山腳經過,黑影數丈,呼呼風聲,震天動地。而他每天都會幻作一位黑背壯漢,擔一擔柴從附近幾處村中走過,見人就召喚此人名,若答應,就把這人吃掉。後來據說改邪歸正,依然每天擔柴來村中,但不再喚名吃人,而是給每戶人家送柴,遇有惡人,才吃之。初聽此故事,很害怕,尤其從山谷中走過,更覺後背陰森。後來時常在村裡人群中說起,便不太害怕了,有時又會不相信有這樣一種蛇,或者說即使有,覺得他還不是太壞吧。

那時候每年特定時間,學校都會放假,讓學生們置辦一些物品,比如棉皂、白蒿、葫葉、橡子、櫟木疙瘩等上交學校,以助學校度過難關。有一年春天,我們去山上刨棉皂(也不知道它的學名叫什麼,就是一種根部有一個小棗那麼大的小疙瘩,搗碎可以扯出絲來的植物)。我們來到半山腰的一個小山坳裡,那裡佈滿亂石,棉皂也很多,我就一塊兒一塊兒翻開亂石,開始刨起來。當我不經意間翻開一塊稍大的石頭時,頓時嚇了一跳,因為我真的看見了一條背部黝黑的小蛇,大約一尺來長,很細,大概是天氣還比較冷的緣故,他不太活躍。但我依然因此連躺兩天,直冒虛汗,大抵是因為我以前見過多種蛇而從沒見過這種,覺得傳說中的不會真的有吧。當真的見到後,從此怕各種蛇了,之前光腳漫山遍野穿梭的我再也不敢在夏季到無路之深草密林中去了。無憂的童年漸行漸遠,慢慢的模糊啦……




山中路旁


《拜錯神》

古時有個書生,名叫馮玉,馮玉家貧,父母皆為佃農,目不識丁,生下馮玉後,不想讓馮玉跟自己一般吃苦受罪,想讓馮玉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便省吃儉用,讓馮玉棄農從文,做了書生,以期他可以改變自己的命數。

馮玉也很是勤奮,晝耕夜誦,頭懸梁錐刺股,只為有一天可以金榜題名,但奈何考運太差,加上發揮失常,屢次名落孫山,這次是馮玉最後一次進京趕考了,若還不中,便只得認命了。

馮玉自老家往京城趕路,走了約有二十幾天的行程,眼看就要到京城了,卻見前面路邊樹上貼著張告示,寫著“此路不通”。原來前些日子下了場暴雨,將路邊山上的泥石衝下,把路給阻斷了,這路兩邊皆是懸崖峭壁,根本無法繞過,馮玉見後,心中很是焦急,唯恐耽誤了考期,問路邊一老伯是否還有其他去京城的路,那老伯說向南走十多里,有座荒山,越過那荒山後一直向前走四到五天的路程便可到京城了。

馮玉謝過了老伯,向南走去,不一會便來到那荒山處,剛想進山時,卻見路邊樹下躺著一個道人,那道人背靠著樹眯著眼睛在打盹,道衣破破爛爛的,縫的全是補丁,上面滿是油膩,道人旁邊還有一個啃了一半的硬窩頭,一個盛著半碗水帶缺口的碗,馮玉見那道人穿著打扮,覺得定是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可憐人,盤算著自己的盤纏帶的還有些盈餘,便取出幾文錢來放到了那道人碗旁,轉身欲走。

道人聽到動靜,睜開了眼,看到馮玉放到自己碗旁幾文錢,顯得很不悅,對馮玉說道:“喂,書生,你幹嘛?”

馮玉見道人醒了,對道人作了個揖,說道:“這幾個小錢留給道長買幾個饅頭吃吧!”

道人聽後,不僅不感激,反而惱怒道:“你這書生忒是無禮,當我是乞丐怎的?道爺我從不受嗟來之食,拿走拿走!”

馮玉不料道人竟是如此態度,好心當成驢肝肺,尷尬之餘,又有些懊惱,暗罵自己真是吃飽了撐的,管他作甚,馮玉撿起地上的幾文錢便向著山上走去。

這時卻聽那道人說道:“小子你要上山?”

馮玉見那道人喊自己小子,言語很是輕薄,也有些惱怒,說道:“是又如何?”

道人滿臉的嘲諷,說道:“馬上就要下雨了,道爺我好心,怕你上山後被淋成落湯雞!”

馮玉抬頭,見豔陽高照,哪有下雨的跡象,只當這道人在戲耍自己,並未理會他。

道人見馮玉不理自己,又說道:“那山上妖魔鬼怪甚多,我看你印堂發黑,怕是有命去,沒命回!”

馮玉見那道人三番五次,言語戲耍自己,動了怒,說道:“你這道人真是可惡,我好心幫你,你卻一再戲耍我,真是忘恩負義之徒。”

馮玉說罷,冷哼一聲,向山上走去。

道人笑道:“呦,還生氣了,小心不聽道爺言,吃虧在眼前吶!”

馮玉上了山,順著山路走了約有一個時辰,這時天色暗了下來,烏雲籠罩,不一會,竟下起瓢潑大雨來,馮玉不由得想起上山時那道人說的話,竟然應驗了,又想起道人還說過山上妖魔鬼怪甚多,心中忐忑不已,後悔沒聽道人之言。

這雨下的太大,樹下避不了雨,只得冒雨向前走看看有什麼避雨之處,走了一會,身上都溼透了,這時看到前面有座破廟,廟門上的字都模糊不清了,也不知供奉的是哪尊神,馮玉推開廟門進去,裡面雜亂不堪,全是蜘蛛網,也不知多久沒來過人了,正對著廟門有一神像,也不知是誰,馮玉心想拜拜總沒錯,便對著那尊神像三拜九叩,祈願這次大考可以金榜題名,一但榜上有名,必來還願。

拜完便靠著牆歇息,朦朦朧朧見到一白髮老翁向自己走來,那老翁說道:“我是此廟廟主,亦是本山山神,念你心誠,特來相助。”老翁言罷,朝馮玉遞過來一張紙卷, 馮玉接過來一看,那紙捲上竟然寫著一些考題。

老翁說道:“此為本次大考的考題,你需細細記下,通曉之後,自可金榜題名。”

馮玉將那些考題仔細讀了一遍,正欲感謝老翁,那老翁竟消失了,低頭一看,手中紙卷也沒有了,馮玉醒了過來,竟然是個夢。

但夢中的考題馮玉記了下來,雖然有些懷疑是否有用,但以防萬一,馮玉還是將其研讀透徹,過了約有一個時辰,大雨停了,馮玉繼續趕路,五天後,終於來到了京城。

又在京城待了幾天,大考開始,那考.捲上的考題竟然真是當日夢中記下的,馮玉筆翰如流,操翰成章,不一會便答完了。

幾日後放榜,馮玉果然榜上有名,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馮玉被封了官職,走馬上任,開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方知官門水深,官與官相護,貪墨成風,馮玉新官上任,倒還禁得住誘惑,但時間久了,也就慢慢被腐蝕了,心道人人皆是如此,我又何必故作清高,反遭同行厭惡,便也就隨波逐流了。

幾年後,天子決心清理朝中不正之風,罷黜一批貪官汙吏,按律懲處,馮玉也在其中,按罪當誅,天子賜下三尺白綾,讓其自裁。

馮玉悔不該當初,涕淚橫流,把白綾系房樑上,正欲自裁,卻聽房門外有吵雜之聲,一道人闖了進來,正是當初進京趕考,荒山前遇到之人,道人說道:“終於找到你了,快醒來。”

馮玉一頭霧水,不知道那道人在說什麼,那道人拿出一三寸大小的桃木符,放到馮玉額頭,馮玉頓感靈臺一片清明,周遭場景慢慢模糊、消散,馮玉晃了晃頭,定睛一看,嚇得魂飛魄散,自己竟然置身於山林之中,面前一顆參天古槐樹,獨木成林,讓人恐懼的是那樹上掛滿了乾屍,皆是被繩子吊頸而死。

而自己正手拿系在槐樹上的繩圈,往自己頭上套呢!那道人就站在自己旁邊,道人見馮玉清醒了過來,陰陽怪氣的說道:“小子,我說什麼來著,不聽道爺言,吃虧在眼前,這下信了吧!”

馮玉尚未搞清是怎麼回事,被嚇得呆若木雞,連話都說不出了。

"喂,小子,你莫不是被嚇傻了吧。“道人問道。

“我……”書生剛想說話,卻見那參天槐樹枝葉齊動,颯颯作響,樹下的馮玉頓感陣陣陰森之氣,剎那間,周遭場景又變,自己彷彿來到地獄之中,周遭全是妖魔鬼怪,腳下皆是地獄岩漿,那些鬼怪向自己撲來,馮玉大駭,幾乎嚇得昏死過去。

這時卻見那道人大吼一聲,雕蟲小技還敢在你道爺面前班門弄斧,從背後抽出一把桃木劍,朝著那槐樹刺去,兩木相觸,桃木劍如切豆腐一般刺入槐樹樹身,竟有紅色粘稠液體順著桃木劍流出,道人將桃木劍抽出,那槐樹一震,枝葉變黃枯萎,紛紛落下,道人拿出一火摺子,將落葉堆積在槐樹附近點燃,頃刻間大火將槐樹引燃,燒的噼啪作響。

“這……這是怎麼回事?”馮玉心有餘悸,向著道人問道。

“呦,原來還沒傻啊!”道人戲謔道,然後向馮玉講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馮玉進京趕考,在廟中避雨,朦朦朧朧睡著,根本就未曾醒來,以後發生的一切皆是夢境,是槐樹妖在從中作祟,那槐樹妖本是山神廟後面的一顆老槐樹成精,成精後佔據了廢棄的山神廟,引誘入廟之人吊死,吸收死去之人幽魂以助其修行。

因無數人在此山之中失蹤,引起道人的注意,猜測山中必有妖邪,便前來查看,恰好遇到馮玉途經此荒山,見他心地善良,有意救之,奈何自己秉性使然,言語頗為粗俗,適得其反,馮玉上山,道人也就將計就計跟隨馮玉上了山,果然遇到妖邪作祟欲害馮玉,便出手相救。

馮玉聽罷,朝著道人拱手作揖,以謝道人救命之恩,道人卻擺了擺手,說道:“無需多禮,給點錢吧。”

馮玉愕然,將先前贈給道人,道人卻不要的幾文錢又遞給了道人,說道:“小生先前贈與道長,道長不要,現在為何又給小生討要?”

道人對著馮玉翻了個白眼,說道:“道爺我不要嗟來之財,又沒說不要辛苦費,就這麼點?”

馮玉道:“小生就這些了,餘下的是盤纏。”

道人嘆氣,直呼倒黴,又在馮玉裝書的箱籠裡搜刮出一些吃的幹餅,揣到自己懷中,然後遞給了馮玉一塊桃木符,說道:“道爺也不讓你吃虧,這桃符可驅邪避災,送你了。”

馮玉又向道人道謝,然後便下了山。

幾天後,馮玉來到京城參加了大考,過了幾日出榜,馮玉榜上有名,被封了官,因有前車之鑑,馮玉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


還咳咳咳天籟


有一些民間傳說到我們這一輩幾乎失傳了,記得小時候奶奶講的民間故事特別多,現在能回憶起來的也不少,今天分享一個小故事。

【貪小便宜的本事真是通天了】

見過貪小便宜的,但是如此會貪小便宜的還真第一次聽說。

從前,有一個特別愛貪別人小便宜的人,無論是誰從他家門口經過,他總要想法設法在別人身上佔到一點便宜,村裡沒有誰是沒被他佔過便宜的,人們叫他“阿貪”。比如說今天張三用牛車拉著一車柴火路過他家門口,他就會順手扯下一兩根柴火。看到李四挑著一擔玉米,就會過去搭訕說:“呦!李四啊!收玉米剛回來啊?你這玉米真不錯。”邊說著邊拿起幾個玉米打量起來,可想而知,這玉米肯定不會再放回籮筐裡去了。村裡人都知道他愛貪小便宜,但總拿他沒辦法,心裡又氣又恨又無可奈何。



有一天,王五想出了一個法子來,他特意扛著一塊大石頭路過“阿貪”家,他想,這回“阿貪”準拿他沒辦法。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阿貪”竟然拿著一把刀走過來,王五心裡咯噔了一下,難道便宜佔不成還要殺人償命?拔腿就要跑,“阿貪”見狀也飛奔過去,刀子唰唰的兩下,在石頭上有力地磨了兩下子,還誇道:“這石頭用來磨刀真不錯啊!”說完自己樂滋滋地回家去了,留下目瞪口呆的王五。



所以,當一個人一心想做達成某種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想盡一切將它做到極致。我們要時刻恪守做人的原則,控制自己的私慾和野心,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堅守人性最初的底線。

類似的民間故事還有很多,故事中又有寓言,小中見大。用文字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書香墨染文學


其實有很多,今天簡單舉2例:

一、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一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裡,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了就是紂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圖終結奴隸制社會,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七百多年後開啟封建制都落了個車裂的下場,何況七百多年前呢?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一起聯手殺了帝辛。但周朝王室也被殷商六部的嬴秦滅族。

二、風水故事傳說民間風水故事風水故事傳說民間風水故事中國有句古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風水寶地蔭庇後人,好的風水能夠養人,當然這樣的好風水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也不是風水師決定的,真正得道的風水師會順天行事,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夠擁有這樣的一個風水之地。多行善事,風水自然到你家,下面就隨新浪裝修搶工長的小編來看看那些流傳的民間風水故事吧!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人要守信用,老實總久在。很久以前,曲溪龜山旁有一風水活地(叫鳳地)。相傳揭陽有一大財主,名叫楊起紹,他略懂風水,卻吝嗇得出名。樣樣事雞蛋算出骨,總是佔人便宜。楊富人為父選擇風水地結識地師包坐營,包地師為人講義氣正直,為朋友兩肋插刀。包地師說楊家祖墓是塊“絕地”,若不移墳另葬,定然無裔。楊財主聞說之後十分惶恐,急請包地師擇地遷葬祖宗骨骸。包地師踏遍潮汕多山大川之後,有一日在揭東曲溪擇到一財丁貴三全福地——鳳地(今在揭東縣府至揭東人民醫院前後。古時縣周邊有一棵彎型似鳳頭龍眼樹,樹尾的葉子四季常綠,從遠望去有點像鳳冠)。包地師深知做好這風水寶地必傷地師本人,即無後裔和雙眼失明,但出於講義氣,包地師對楊起紹說:“為楊員外做這口風水對我本人傷害過大,你必須聽我二個條件,一是養活我一生,二是為我送終。”楊員外即答應:“好好好,無問題!”包地師擇日啟工,羅盤測分金

三、文成公主進藏(和正史的不一樣)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製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麼說的: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讚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1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 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裡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裡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糧食共有三千八百類,

給西藏的糧食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手工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給西藏的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漢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傳統銀文化


《有緣千里得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流傳民間幾千年。


龍向輝


養小鬼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