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國有大疫時,醫生即戰士

生命時報記者 董長喜 張 健

3月19日,已經在武漢抗疫前線奮戰50多天的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迎來了72歲生日。這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這是最好的禮物。”張伯禮對記者說,這次中醫藥較早就參加了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醫藥診療的參與力度和廣度前所未有。

張伯禮院士:國有大疫時,醫生即戰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1月27日,張伯禮來到武漢。“剛到的那幾晚,我睡得很不安穩,因為情況遠比想象的嚴重。”張伯禮說,當時武漢疫情形勢正值最嚴峻的時刻,醫院裡人滿為患,讓他十分焦急。

張伯禮提出,要迅速採取對四類人群(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分類、集中隔離措施,對疑似、發熱等患者採用“中藥漫灌”的治療方式,即給患者普遍服用以治溼毒疫為功效的中藥湯劑。2月3日,首批幾千名患者服用中藥;幾天後,3萬人服用中藥……一兩天後,一些輕症患者退燒了。張伯禮說,嚴格隔離、普遍服中藥效果明顯,從這四類人群中檢查出確診患者比例從最初的80%逐步降到30%,到3月初降到個位數。

為落實中央“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指示,解決“一床難求”的迫切問題。中央指導組決策“分類管理,科學施治”。輕症收治在方艙醫院,重症在定點醫院救治。張伯禮又與同是中央指導組專家的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共同請纓,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得到中央指導組批准,籌建了中醫方艙——江夏方艙醫院。那段時間,指導臨床、查看患者、擬方、巡查醫院等,張伯禮不分晝夜,高負荷工作。2月15日凌晨,他突然腹痛難忍。“當疼痛集中在膽囊區時,我判斷可能是膽囊炎發作了。”張伯禮回憶。

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負責治療的專家態度堅決:“不能再拖了,必須馬上手術!”2月19日凌晨,張伯禮接受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手術很成功,但術後他的雙腿出現肌間血栓,必須臥床。“兩腿要伸直,醫生說最少要待兩週。我說抗疫最關鍵的時候,我可不能躺著。”術後一兩天,他就開始在病房裡工作,病床上架了個小桌子,左胳膊上扎著靜脈針,右手不停地用筆修改材料,打電話指揮方艙治療。術後第三天,他便恢復了工作狀態,只有晚上才回醫院輸液。

張伯禮院士:國有大疫時,醫生即戰士

3月18日,張伯禮院士在普安山康復驛站坐診。楊豐文 供圖

“國有大疫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這是17年前張伯禮抗擊非典(SARS)時的誓言。2003年,非典肆虐,社會恐慌,張伯禮挺身而出。“SARS是場特殊的嚴峻考驗。它既考驗我們的黨性,也考驗中醫藥治療疫病的能力。”張伯禮說,“當時我是天津抗非典中醫總指揮,請纓組建了兩個中醫紅區,組織了一線救治及研究工作,總結了中醫藥在控制非典患者病情惡化、改善症狀、穩定血氧飽和度、激素減停等方面發揮的顯著作用。”同時他根據臨床經驗編輯了國內第一冊10萬字的《非典專輯》,印刷數萬冊,郵寄各省紅區。他們總結的經驗被世衛組織頒佈的《SARS中醫治療方案》收錄,並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時籌建紅區的經驗,這次用到了中醫方艙上。“非典時,中醫藥後半程介入,這次從中央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更強調中醫藥的作用,中醫藥從參與者變成和西醫並肩戰鬥的主力軍。”張伯禮說。

眼下,國內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肆虐。截至北京時間3月30日6時30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718685例,新冠疫情已影響到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經驗,是中國方案裡的一大亮點。”張伯禮說,“事實證明,中醫是能解決一些重大健康問題的,中醫和西醫優勢互補,共同為患者服務是中國人民的福氣。好東西還應為全人類健康服務。”

為了更好地將中醫藥抗疫經驗介紹給世界,張伯禮最近每天晚上都在與境外同行進行視頻連線交流。3月26日,張伯禮作為主講專家,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舉辦的中醫藥抗“疫”專家經驗全球直播中,與64個國家和地區分享新冠肺炎的中醫概念、病因病機、臨床症候特點,中西醫結合在救治中的作用,循證證據和基礎研究進展,9萬人在線參與。“我們願與世界分享經驗,天津中醫藥大學也通過在海外的留學生、校友介紹中醫藥在抗疫中的成果。”張伯禮說。目前,中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經向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中成藥、飲片、針灸等藥品和器械,已經有中醫專家前往意大利、柬埔寨、伊拉克等國抗疫。

在張伯禮看來,這次疫情對中醫藥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三方三藥”等中藥被證實有效。“中醫走向國際,一看人家是否有需求,二靠國際標準。一定是標準先行,而科技是基礎,要練好內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這樣走出去,中醫就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