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如噩夢般的童年之殤

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一個20歲的少年,因不滿老闆的兒媳婦兒讓他照看孩子,手持斧頭將她及她2歲的兒子生生砍死!這名老闆還曾“有恩”於少年,不僅提前讓他過了試用期,還曾借錢給他用。而今,當他殺死了“恩人”的親人後,在法庭上依然一副滿不在乎的態度,甚至帶著一絲蔑視的微笑,請求法官判自己死刑。

看到這裡,你否覺得這名少年簡直十惡不赦?如果只看結果的話,他的確不可饒恕,可當你知道他的遭遇後,我想,你一定會和我一樣唏噓不已,難以置信,內心五味雜陳。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這個少年名叫馬金庫,幼年時父母離異,小小的馬金庫常遭後母虐待,4歲時父親因殺人被判死刑,後母變本加厲對他實施暴行,打斜了他的眼睛,打聾了他的一隻耳朵。6歲時,後母將黝黑瘦小的馬金庫甩給了他的親生母親。在親生母親樊守麗的精心照料下,馬金庫感受到了一絲久違的愛和溫暖,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他入了學,並且成為了一名成績優異的三好學生。但因繼父的冷漠自私和不待見,間接導致了他讀書夢的破滅,母親也因此與繼父離婚。母親曾託關係把他送到汽修廠工作,可因為自己的斜視和耳聾,馬金庫遭受了同事的欺侮,他與人發生衝突,老闆不得不讓他離開。

後來,馬金庫跟隨母親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由他和母親、妹妹、外婆、母親的男友一起組成的6口之家,但在這個家中,馬金庫依然是那個存在感極弱的人,甚至連外婆都不怎麼喜歡他。母親雖然對他關愛,可始終無法走進他的內心。馬金庫曾也有過喜歡的女孩子,並想努力給她幸福,他曾借錢為她開店,可女孩兒表示看不到希望,便與他不了了之。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幼年遭受虐待,學業夢想無法實現,工作時遭人欺侮,喜歡的女孩兒愛而不得……也許,這一切的一切,讓馬金庫內心的生活信念一點點磨滅,變得麻木冷漠。馬金庫曾不止一次的問母親:“媽,人活著這麼累,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的詢問,已暗含了他對人生及其的失望,也註定了今後的悲劇。馬金庫的不幸,源自於他不堪回首的童年。正如馬金庫的辯護律師所說:幼年時期,那些非同常人的不幸遭遇,造成了馬金庫人格的缺陷和偏激性格,也使其人生觀偏離了常態。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 你知道嗎?馬金庫並不是個例,很多暴力犯罪者,往往都有過不怎麼愉快的童年經歷。

美國FBI行為科學調查組創始人羅伯特•K.雷斯勒與作家湯姆·夏希特曼,在一同寫過的一本名為《FBI心理分析術-我在FBI的20年》的書中,真實記錄了他們採訪的一些連環命案兇手的過程,以及偵破“里根遇刺案”、“吸血鬼殺手”等兇殺案件的過程。在這些令人髮指的慘案背後,羅伯特研究其犯罪背景時發現,犯罪人的童年經歷對後來的犯罪起著重大的影響。在美國,重暴力犯罪者裡超過70%有童年的不同程度不愉快經歷和陰影,其中父母離異,長期爭吵,父母從事犯罪,家庭暴力等佔據主要方面。

童年是一個人最單純、最脆弱的時期。童年時各種心理傾向萌發的溫床,隱藏了未來的命運走向,童年的壓抑與弱點,常常讓人一生負累。同樣,童年對犯罪人也起著重要的影響。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有多少人,依然帶著童年的傷痕,負重前行

也許馬金庫以及那些連環兇殺故事,只是極端的案例,可在生活中,不乏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傷害。當他們長成大人,遠離童年後,他們自認為這種傷害已經徹底過去,但其實依然在帶著傷痛,負重前行。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小樂,她在事業上風生水起,是傳說中的女強人,可在感情上一片空白。36歲了仍未結婚,甚至沒有談過戀愛,因為她十分懼怕與男性單獨相處。她說,童年時,她常常目睹父親暴打母親,母親的身上被打的青一塊紫一塊,卻沒有能力反抗,而不斷的哀嚎和求饒只會激發父親狂躁,換來更重的毒打。母親曾試圖自殺,被父親強行綁起手腳。終於有一天,父親不在家,母親讓小樂幫自己解開了身上的繩子,頭也不回的跑了,甚至沒有回頭多看小樂一眼。

母親沒了蹤影,父親的拳頭便落在了小樂的身上。小樂說,從那時起,她就想讓自己變得強大,她把頭髮剪得很短,甚至著裝也傾向於男性裝扮,只為了保護自己。別人看到的是她的強勢和獨立,而我目睹了她對家裡的兩隻小貓咪有多溫柔。其實,即便成為大人

,小樂的內心依然是個無助的小孩,她需要呵護和關愛,需要被溫柔以待,獨立和堅強是為了自我保護而強行給自己穿的“保護色”……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而另一位我認識的女孩兒美美,也有與小樂類似的經歷,從小看著軟弱膽小的母親遭受父親的拳腳。但不同的是,美美跌跌撞撞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美美的婚姻並不幸福,如今離了兩次婚,還是走不出那個怪圈。究其原因,她在無意識中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強勢,不容反抗,說一不二。而她尋找的對象如母親一般,都是弱勢的“小男人”。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裡寫到:“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的確,有童年缺憾的人,一生都在追逐尋找童年中缺失的東西,這好像成了他們在劫難逃的宿命。“我不值得被愛”“我長得醜”“我很自卑”“我很無助”“我該怎麼辦”……這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的一生,甚至終其一生難以擺脫。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請為孩子構建幸福的童年

一個人的信念,幸福感皆源自童年時期。如果說人生分為不同的階段,那麼童年就是以後人生的每個階段的基石。一個人的很多個不同的個性,無意識心理,都是在童年之中下意識養成的。很多時候,看似有意識的選擇,其實是潛在的無意識的支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愛,1-6歲是一個關鍵時期,“愛的缺不缺失”對孩子的影響尤其大。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大腦結構、思維方式與成人的差別,總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孩子,這種“錯愛”“缺愛”,也會讓孩子備受其害。

  • 0-9個月: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呵護,容易患神經症、分裂症。

剛出生的孩子,視力並沒有完全發育,但是聽覺、觸覺都很敏銳。這個時期的嬰兒,如果沒有養育者的親密愛撫或者親切愛語,那嬰兒就容易缺乏安全感;而過度分離,會讓嬰兒產生分離恐懼,影響其神經系統發育。所以,當嬰兒啼哭或者需要你的時候,請及時給予回應與安撫。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 9月-2歲:如果幼兒沒有得到很好的呵護,容易產生人格障礙。

很多父母都知道應該從小訓練孩子的自律行為,但操之過急“拔苗助長”也是不行的。比如過早的鍛鍊他自己洗漱、穿衣服等,如果幼兒做不到,便會極大地挫傷他的自信心。9個月—2歲的這段時間,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的呵護。

  • 2-3歲:若這個時期沒做好,容易發生憂鬱、焦慮、恐懼等神經症。

2、3歲,是孩子非常關鍵的時期。此時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有了一點點的小“叛逆”,喜歡說“不”“我就要”等等。

這個時期,如果父母一味的阻止、訓斥或者懲罰孩子,會讓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受抑,導致孩子的“發展危機”,變得畏畏縮縮或者執拗叛逆。而如果父母對一味的縱容,對其所有的事情一手包辦,也是不恰當的,這會剝奪孩子成長和探索的機會,孩子活的沒有“自我意識”。如果一個人成年後,沒有方向和目標,沒有理想和追求,大多是受到這個時期的影響。當然,家庭關係也很重要,這個時期如果父母總是吵架,或者父母雙方工作很忙無暇顧及孩子,孩子內心會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 3-6歲:多數孩子這時會出現戀父(女孩)戀母(男孩)情結。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個性發展理論中提出,孩子在“生殖期”,也就是3-7的時候,會經歷戀父情結,或者戀母情結。

到孩子5歲時,這種情結達到高峰。如果父母關係平衡和諧,而且孩子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建立得很好,那麼這種“異性親近欲”會逐漸降低。所以,此時期要引導男孩親近父親,學習男性特有的舉止和氣質,將來才能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承認的男人。同樣,女孩也需要親近女性化的母親,以便學會如何做女人。

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孩子在愛的撫慰下,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具備完整獨立的人格,擁有幸福的人生。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四、如果你是“童年不幸”的“大孩子”,請打破固有的執念,重獲新生

對於曾經造成過童年傷害的成年人來說,那些已經成為過往的經歷是不可改變的。但,我想說的是:雖然童年的經歷改變不了,但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嘗試療愈自己、改變自己,打破心中固有的執念,從而重獲新生,獲得幸福。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我們經歷了什麼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如何解釋我們的經歷,卻可以。”

也就是說,童年的經歷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及幸福感的體驗,但並不能完全決定你的人生。即便是經歷過不幸童年的人,依然可以以樂觀的心態尋求人生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活著的人生信條、個人信念,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過往的經歷,決定了我們如何化解過往的傷痛。所以,你可以通過讀書,可以通過心理老師的幫助,或者其他任何積極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背後的原因,從而打破原有的桎梏,重新建立信念,獲得重生。

少年從三好學生變成殺人犯,引人深思:拿什麼拯救那不幸的童年?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說:那些長期遭受不幸的孩子,如一顆定時炸彈,如果不及時將其內心的不穩定因素排除,那並將會在某一天被引爆,小則傷及一個家庭,大則傷及整個社會。所以,如果你是父母,就給予孩子更過的關愛,請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幸福成長的家庭環境吧;如果你是一個曾經受過傷害的成年“孩子”,請不要喪失信念,重新開始,你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