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記錄武漢疫情的得失,對美文寫作者有哪些重要警示?

皇城根下聽蟲鳴


無法回答這個題目,但不影響我談談對“方方”的看法。

據說有六十篇日記,我斷斷續續大概看了二十幾篇,感覺不好就不想再續看了。我沒什麼文化,不敢評價作協主席的大作,

講個故事吧。

鄉下村裡某人家不幸要辦一堂白事,逝者走得突然,後人很悲傷,加之準備不足,又有沒有辦白事的經驗,既要搭建靈堂又要守孝、迎來送往答謝,還要請人幫忙,準備飯食等等,一定是手忙腳亂,一定會有差池和禮數不周的方面,,,

於是,有個鄰居老太太,自視經驗豐富,滿腹學問,懂得周全的禮數,於是旁站一邊,一寸事不做一點忙不幫,卻是指指點點、說長道短、喋喋不休,指責事主家這也不是、那也不行。

武漢這次疫情,全武漢、全中國遭受的災情亙古未有,能人“方方“不見她捐款,不見她幫社區,不見她組織作家鼓勁加油,更不見她是個志願者,於是貓在家裡,隔著玻璃,道聽途說,提筆潑墨:武漢政府、中國政府問題存堆,這也不是、那樣不行,完全無視政府之艱辛,廣大軍人、醫護人員、警察、社區人員、志願者等等的巨大犧牲和拼搏努力,無論如何,這都是難以接受的無視。

如果,“方方”只是發發牢騷,碼字練筆,只是散發小女人的矯情到也罷了,問題是還有意傳到了國外,佔據紐約某某時報的頭版,引起無數另一番解讀,很大程度對沖了武漢千萬市民、全國十四億人所受之艱苦,這就不合適了,尤其是曾任武漢作協主席,做為文人不純粹,作為了解國情的“幹部”不合格,作為親歷疫情災害的武漢人不地道。


靠牆看紅杏


千萬查清楚買自己文字的人到底是誰、有什麼意圖。別傻乎乎的就給人當了用完即丟的一次性消耗品。

朋友、同志,是共患難的,所以千萬挑對了對象。。


長風浩蕩


一、方方日記嚴格意義上不是文學作品,只是一個即興記事文章。

二、語言情緒化,帶著情緒化的寫作不理智,思維混亂,道聽途說,顯得華而不實,文字浮躁。

三、誇大悲情,比如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是座山”,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都能推倒,病毒又算得了什麼,宣揚悲觀主義。

四、混淆概念,比如“只有結束,沒有勝利”,小我與大我分不清,有人死亡只是個體結束,但對於整個國家抗疫還是勝利了,語言格局太小,看不見光明。

五、文章立意沒有高度、深度和廣度,只有恐懼與怨恨,譁眾取寵,不能正確引導讀者。

六、文章不考慮社會影響和讀者觀感就匆匆發表很不妥當,急功近利。

總而言之,一個成功之文學作品從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修詞手法是通過反覆推敲、反覆修改,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出來的,輕而易舉成不了天下佳作。


一方永順


方方日記記錄武漢疫情的得失,對美文寫作者有哪些重要警示?

方方日記受到不少讀者追捧,同時也飽受許多人的詬病。肯定的主要是盛讚其敢於真實記錄疫情下的武漢生存狀態,不認同的主要集中在色調的昏暗和消息來源的不確定性。記錄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容易引爆網絡,形成社會熱點和焦點,產生一定範圍的影響和後果,必須慎之又慎。

綜合分析方方日記中的得失,對美文寫作者撰寫類似社會事件,至少有四個方面的警示:

警示一:敘述的事實準不準?

社會重大事件不同於文學創作,必須實事求是、有真憑實據,不能捕風捉影,聽風就是雨,更不能合理想像甚至憑空捏造。由於寫作者視野的侷限性,有時眼見也未必是實,有圖也未必是真相。寫作者不在現場時,更要深入詳細採訪,找到相關目擊證人,拿到詳實數據資料。需知在事實未清晰明瞭之前,所有的預測都不是結果,所有的推論也不是結論。寫作者唯有事實準確,立論才有可信的依據。

警示二:所持的立場對不對?

任何社會事件,在不同人眼裡會有不同的評價。不同立場的人寫作,對事件的選擇性也不同。美文寫作者不同於一般網民,既然要著書立說,立場觀點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符合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立場不對,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個越是嚴肅的創作者,越會辯證的看待事物,越能通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創作者絕不能為追求個性和特色而標新立意,言論偏激,更不能不問是非,甚至混淆黑白。

警示三:產生的影響好不好?

社會事件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社會影響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從眾現象,是一個個體在群體中的去個性化。社會群體都有規範,群體會藉助規範的力量形成一種群體壓力,使成員與群體保持一致。面對災難,人們需要的是戰勝災難的信心和勇氣,美文寫作者必須考慮事件的性質及可能產生的後果,從全局上考慮可能帶給人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不能不顧及大多數人的感受,隨心所欲,一味發洩情緒,更不能故意挑起對立,推波助瀾,惟恐天下之不亂。

警示四:發表的時機當不當?

文學作品不同於新聞,新聞講究時效性,是速死的文字,文學則講究藝術性,是以長久流傳為重。對社會事件的反思,需要時間的沉澱,尤其事件還在進行時,更需要冷靜客觀的思考,不一定追求即時性。《唐山大地震》作者錢鋼當年曾參加抗震救災工作,時隔30年,他用大量真實的史料、大批珍貴的歷史圖片向讀者展現了那場災難,既有悲慘的場景,又有人類對劫難的抗爭力和堅韌性的謳歌,無論是思想性藝術性,都要遠勝於當年的即時性文字。


皇城根下聽蟲鳴


1、作為一個作家,有著社會責任,不要將自己對社會的不滿發洩在作品中,要起到引導社會前進的正能量。

2、日記是真實的記錄,僅憑道聽途說就當做素材拿來用,很容易與事實走樣。再說沒經過當事者的同意就將人家的隱私曝光,很不地道。

3、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不要亂帶節奏,給國家添亂,如果造成了社會動盪損失的還是老百姓自己。我們共同的目標應當是如何抗疫,一些弊病,事後再來總結處理,也是來得及的。通過國外的現狀對比,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了,各個國家在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疫情時,誰都沒有做好準備,都會產生許多類似的問題,事後諸葛亮誰都會,站著說話不腰疼。

4、故意或無意間的行為,也許會造成被敵人當槍使,把自己的國家當做靶子。

5、方方日記給讀者帶來的是恐慌,悲觀消極。矛頭指向政府,醫院,社會,所以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這麼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她視而不見,不為一線奮戰人員鼓勁加油,老是撤火。常言說戰時,氣可鼓不可洩。她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6、她自以為是,居高臨下,對所有給她提意見的人,都罵為文革、極左等等,棍子帽子亂飛。她不知道這擋不住老百姓對國家的熱愛,對黨的信任。如今抗疫取得了重大勝利,她封筆了,不寫了,為什麼不能謳歌人民的勝利呢?面對歐美國家的種種弊端,她怎麼不繼續記錄慘狀了呢?這些答案留給她自己去回答。


雨荷綠漪


疫情期間我做志願者,單位復工之後我是第一批覆工人員,一人頂四個崗每天10小時以上,一直幹了半個月。

這樣介紹只是為了表明我下面的觀點:

紀實性的文章要眼見為實,或者自己親身經歷。

不要道聽途說,也不要加上自己的想象。

小說可以發揮作者的想象。

可以痛訴黑暗、也可以謳歌光明。

但日記則不可以,日記則必須以真實為主。

寫作者既不能一味的頌揚,更不能睜眼說瞎話。

對身邊努力堅守崗位工作的人,你不能視而不見。


曉西關


在石頭與雞蛋的相碰中,作家就應站在雞蛋的一旁作家,不是壓路機的同夥,而是照亮螻蟻和草芥的夜燈。關注螻蟻,關注草芥,關注那些不幸者的不幸,替他們發聲,為他們代言,是作家不可推卸的責任。唯有如此,作家才能與良知同行,與道義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