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这个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没自信


培育孩子的效能感有一个快速见效的方法,尤其是针对总体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自信心较低的孩子,这个策略就是

“一招鲜+”

为什么我们不用一般化的“自信心”,而用“效能感”这个概念?

因为当我们说一个人自信心强或弱的时候,常常是不准确的。不存在一个人,在所有领域都自信强, 或在所有领域都自信心。

在《最强大脑》节目上经常会邀请知名艺人出场。但他们很少有人能在这个“舞台”上雄霸一方。他们在这个方面,谈不上很自信。当然他们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价值全无。

通过对人类的研究,无论是在智力的研究,还是对整体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方面,有他的优势所在。

所以提升一个人自我效能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他最优势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重点下工夫,让孩子脱颖而出。

从孩子的角度讲,如果他学科学习不行,我们就要在体育、文艺、棋艺等其他方面去挖掘孩子的优势,只要找到就侧重进行训练。让孩子在这个领域内成为佼佼者,孩子就能建立起特定领域的效能感,这会让孩子在整体上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


自从知道这个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没自信

一招鲜后面的+号是什么意思呢?

教育上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把我们在特定领域获得的这种高效能感,这种信念,转化到相邻其它领域中去。

一 些孩子学习不好,老师会去找,这个孩子在哪方面强,发现他体育方面强,于是就给他提供很多在体育方面的机会和指导,让这个孩子有机会去参加比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针对他的成绩给于鼓励、表彰,于是这个孩子对自己的一种信心提升了,在班集体里感受到的归属感也增强了。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进行转化的 工作,我们知道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强,那一定是他付出了相应的努力。把这样一个过程中训练出来的品格、意志力、动力转化到其他领域。

体育好的孩子怎样把他 在这个领域中的优势转化到学习上去,怎样在学习上加强用功,于是孩子可能慢慢地在某一学科上也会有所长进。

一个人在学习上有若干个学科, 如果这个孩子处在整体学习弱的状态下,齐头并进的发展就不是最佳策略。最好是在特定学科侧重于下工夫,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只要有一个学科凸显出来,在班里的名次排在前面,那孩子的效能感就上升了,有了这样一个效能感,再把这样一种能量传递到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也会跟着往上走。一招鲜+策略是最佳策略。

第二策略:要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育场理论中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许多时候我们在某个领域内强也好,弱也好,效能感其实和其他的一些因素形成了一种交互关系,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

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我刚才说了,效能感会影响到我们的行动,在某件事上,我们做的越多,就有可能促进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我们把它叫“做中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越多,学得越快,在未来就会取得更多的进步,当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的效能感就会提升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是什么?

自我效能感低,比如,“我不擅长在公众面前讲话,我嘴笨。”这样在公开表达方面的低自我效能感,会导致一个人去回避在任何公众场合讲话。可是越回避,表达能力越是得不得训练和提高。

偶尔被迫在公众场合去讲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口吃、忘词、搞砸。这样一种失败的体验又会降低我们的效能感,会导致在未来进一步去 回避在公众场合讲话的一切可能性,这就是恶性循环。

所以对培养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孩子进入恶性循环,而是要让他进入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怎么进入?

上面讲到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喜欢用言语鼓励,现实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其实是从行动开始。先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鼓励,我们无论采取任何措施,只要我们希望孩子在特定的领域达成特定的目标,只要定了调子和方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投入在这个领域中,更多的去演练,就是用功。

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了,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考试也好,比赛也好,大家共同去做事儿的过程中,成果自然就会体现出来。这样我们的效能感也就能够提高,而效能感一 旦提高,未来再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更轻松、更乐意、更有热情,这就构成了良性循环。

自从知道这个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没自信

那它的直接操作是什么呢?

良性循环的直接操作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一旦选择,坚持到底。

尽可能减少那种半途而废的经历,任何一次半途而废的经历都是对效能感的巨大伤害,都是对一个人整体自信的巨大打击。

▼▼▼▼▼

5年前有个受到热议的人物,叫蔡美儿。也就我们今天知道的虎妈原型,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她在美国培养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用了一些在今天很有争议的方法,就是严厉的方法。


自从知道这个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没自信

蔡美儿和她的两个女儿

举个例子,他的小女儿七岁的时候,同时学两个乐器。一边学钢琴一边是学小提琴,有一次这个孩子在学一首钢琴曲,是一个很欢快的曲子,对于七岁的路易斯来讲, 她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两只手要分别弹奏不同的节奏,而这两个不同的节奏必须要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和弦,她必须要不断地练习。

蔡美儿每天让孩子练琴,每天要五、六个小时,但是即使这样练了一个星期,一遍又一遍地练,还是不能过关,这个时候七岁的小姑娘受不了了,脾气爆发了,说我再也不练琴了!

这种情境我们家长都面临过,孩子决计要不干了,不玩儿了。那么蔡美儿做了什么呢?也是和我们很多的家长一样,强调你必须得练。

孩子说我就不练,你不能逼我。蔡美儿说:我当然能逼你。于是路易斯居然把琴谱给撕了。妈妈干嘛呢?把这琴谱拼起来,装到塑料袋里,然后把路易斯所喜欢的所有 玩具都放在外面的车上,说你今天要不把这个练出来,明天我就把你的所有玩具都捐出去。

这就是我们家长采取的要挟,威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也是我们今天很多 家庭教育专家都在批判的方法。

接下来孩子终于屈服了,开始练。

练的过程里,哪儿练的不好,妈妈也毫不客气,在旁边批评。这个时候爸爸受不了了,跟妈妈争吵起来,说我请你不要再侮辱咱们家的路易斯。

然后夫妻俩就开始了争执,妈妈说:“我没有侮辱她,我就是要让她练出来。咱们家大女儿在她这年龄,这个技能早就掌握了。”

爸爸表达说这俩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不一样的,但是妈妈说:“的确,可能每个个体不一样,但是每个失败者也是以她独特的方式成为失败者的,我就愿意做那个被孩子痛恨的恶人,你想做老好人你做。”

夫妻俩争吵完,妈妈绝不放弃继续干,没有吃晚饭一直练,甚至孩子没从琴凳上站起来,没喝水,也没去卫生间,就是一个战场一直在进行,妈妈到这个时候也快要崩溃了。

就在这个时刻,奇迹突然就发生了,孩子两个手居然能够配合了,能够弹出和弦,孩子也意识到了,她不断地弹了好几遍,然后笑了,她很开心地跟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不难啊!”

到睡觉的时候,母女俩已经从仇人变成朋友了。她们依偎在一块儿,一个被窝里说说笑笑,这些天里的挫折和不痛快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讲这个例子,不是鼓励大家都要去用打骂这样严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我想跟大家讲的是,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什么方法是对的,什么方式是错的来评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得到了什么?孩子得到了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这样一个弹琴的技能。事实上,她学到最重要的东西还不是弹琴的技能,通过这样一次成功的历程,孩子学到了凡事只要坚持到底,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用许三多的话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经历风雨之后,必然能见彩虹。孩子学到的这个东西,形成的这种信念,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而且经历这样的磨难,最终所体验到的胜利和成功,那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是我们平时难以体验到的,就像运动员在经历了艰苦的奋斗之后,终于拿到冠军,那个时刻留下来的热泪,是一般人体验不到的幸福!

所以我们想让孩子感受那种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就必须把他推上成功的道路,而这种道路在过程中必然经历各种磨难。

我们不反对尊重孩子的天性,平等这些,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我们要明白:

在任何领域想成为一流的、大师级的行家里手,或者说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必然要成百上千次的演练,持续若干年的坚持才会形成。这个道理,所有的人不能否定。

第二个道理是什么呢?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并不天然地喜欢努力,尤其是在一个领域内成百上千次单调枯燥的演练。这就是成功的悖论。

所以要想让孩子,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在特定的领域达到很高的境界,体验高层面的幸福感,我们就不能采取一些强迫措施以促进努力。

自从知道这个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没自信

当然,最佳的教育,或上策永远是非强制,又能让孩子坚持下去。比如《正面管教》所说的“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但有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当孩子要放弃的时候,我们又实在想不出什么高招,做不到通过讲道理,通过和颜悦色令孩子回到“正轨”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此刻,如果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他就会放弃。

他放弃的时刻,也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已经没有未来了,放弃的瞬间也就意味着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生成了一个阴影:

我不行,我不能坚持到底,我战胜不了困难。

甚至未来孩子长大了还会埋怨我们:如果你们那时候管我严一些,我现在肯定会好很多!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很重要一条,你要选择了,绝不要轻易放弃,一旦放弃,就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不放弃,坚持到底,甚至采取令大家一时受些小伤害的手段逼迫孩子,让他取得成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于是他就容易进入良性循环。这比之单纯的温情教育,往往更利于孩子一生的幸福。

另外,他只要在这个领域做的越来越好,就必然赢得周围人在这个方面对他的赞赏、尊重,这是孩子所要的、喜乐的,也会让孩子在这方面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

热情越大,兴趣越高,信心越足,他在这方面做得越多,成功也会越来越多,这方面的信心也会进一步提高,这就构成了良性循环。

虎妈严厉管教孩子,教育孩子,很多人在批判她,那这位虎妈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否幸福呢?她们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呢?

这两个孩子现在一个在哈佛大学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妹妹在耶鲁大学上本科。

姐姐在17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在卡内基音乐大厅钢琴演出了;妹妹在12岁的时候已经成为耶鲁大学合唱团里第一小提琴手。

不仅是她们的主业学习好,音乐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她们性格开朗,举止高雅,在学校里是有影响 力的人,有很多朋友,健康的成长。

今天两个女儿都在说,经历了那么多,最感谢的就是妈妈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正因为有了妈妈这样一种坚持,给我们的人生中奠 定了这样强大的基础,两个孩子都表示,自己有了孩子还会沿用妈妈的方法。

我们今天用了这样一个例子,但请大家记住,我们实际上在讲的是:一定要把孩子推进到良性循环中,即使你不用这样方法,可以用其他方法,只要能把孩子推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我们就成功了。

可以说效能感是我们人生非常关键的因素,效能感和真实的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子:

什么是对孩子长远的好?什么对孩子一生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在幸福胜任力的大课题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更深刻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思考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主见,从而不至于受到各方不同教育观点的左右,坚守根本之道,然后能够真正为我们孩子的一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效能感是孩子这一生能够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这是胜任一生幸福必不可少的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