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知道這個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沒自信


培育孩子的效能感有一個快速見效的方法,尤其是針對總體自我效能感比較低、自信心較低的孩子,這個策略就是

“一招鮮+”

為什麼我們不用一般化的“自信心”,而用“效能感”這個概念?

因為當我們說一個人自信心強或弱的時候,常常是不準確的。不存在一個人,在所有領域都自信強, 或在所有領域都自信心。

在《最強大腦》節目上經常會邀請知名藝人出場。但他們很少有人能在這個“舞臺”上雄霸一方。他們在這個方面,談不上很自信。當然他們不會因此而覺得自己價值全無。

通過對人類的研究,無論是在智力的研究,還是對整體人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任何一個人都有他擅長的方面,有他的優勢所在。

所以提升一個人自我效能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他最優勢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重點下工夫,讓孩子脫穎而出。

從孩子的角度講,如果他學科學習不行,我們就要在體育、文藝、棋藝等其他方面去挖掘孩子的優勢,只要找到就側重進行訓練。讓孩子在這個領域內成為佼佼者,孩子就能建立起特定領域的效能感,這會讓孩子在整體上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


自從知道這個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沒自信

一招鮮後面的+號是什麼意思呢?

教育上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把我們在特定領域獲得的這種高效能感,這種信念,轉化到相鄰其它領域中去。

一 些孩子學習不好,老師會去找,這個孩子在哪方面強,發現他體育方面強,於是就給他提供很多在體育方面的機會和指導,讓這個孩子有機會去參加比賽。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針對他的成績給於鼓勵、表彰,於是這個孩子對自己的一種信心提升了,在班集體裡感受到的歸屬感也增強了。

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進行轉化的 工作,我們知道孩子在任何一個方面強,那一定是他付出了相應的努力。把這樣一個過程中訓練出來的品格、意志力、動力轉化到其他領域。

體育好的孩子怎樣把他 在這個領域中的優勢轉化到學習上去,怎樣在學習上加強用功,於是孩子可能慢慢地在某一學科上也會有所長進。

一個人在學習上有若干個學科, 如果這個孩子處在整體學習弱的狀態下,齊頭並進的發展就不是最佳策略。最好是在特定學科側重於下工夫,比如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只要有一個學科凸顯出來,在班裡的名次排在前面,那孩子的效能感就上升了,有了這樣一個效能感,再把這樣一種能量傳遞到其他學科,其他學科也會跟著往上走。一招鮮+策略是最佳策略。

第二策略:要形成良性循環

在教育場理論中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概念。許多時候我們在某個領域內強也好,弱也好,效能感其實和其他的一些因素形成了一種交互關係,並非單一因素在起作用。

體現在什麼方面呢?

我剛才說了,效能感會影響到我們的行動,在某件事上,我們做的越多,就有可能促進這個過程中的學習,我們把它叫“做中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到的越多,學得越快,在未來就會取得更多的進步,當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的效能感就會提升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惡性循環是什麼?

自我效能感低,比如,“我不擅長在公眾面前講話,我嘴笨。”這樣在公開表達方面的低自我效能感,會導致一個人去迴避在任何公眾場合講話。可是越迴避,表達能力越是得不得訓練和提高。

偶爾被迫在公眾場合去講的時候,往往更容易口吃、忘詞、搞砸。這樣一種失敗的體驗又會降低我們的效能感,會導致在未來進一步去 迴避在公眾場合講話的一切可能性,這就是惡性循環。

所以對培養孩子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孩子進入惡性循環,而是要讓他進入良性循環。

良性循環怎麼進入?

上面講到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家長我們往往喜歡用言語鼓勵,現實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其實是從行動開始。先不需要有那麼多的鼓勵,我們無論採取任何措施,只要我們希望孩子在特定的領域達成特定的目標,只要定了調子和方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儘可能多的投入在這個領域中,更多的去演練,就是用功。

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了,能力自然就會提高,考試也好,比賽也好,大家共同去做事兒的過程中,成果自然就會體現出來。這樣我們的效能感也就能夠提高,而效能感一 旦提高,未來再行動的時候,我們就會更輕鬆、更樂意、更有熱情,這就構成了良性循環。

自從知道這個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沒自信

那它的直接操作是什麼呢?

良性循環的直接操作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一旦選擇,堅持到底。

儘可能減少那種半途而廢的經歷,任何一次半途而廢的經歷都是對效能感的巨大傷害,都是對一個人整體自信的巨大打擊。

▼▼▼▼▼

5年前有個受到熱議的人物,叫蔡美兒。也就我們今天知道的虎媽原型,蔡美兒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她在美國培養自己兩個女兒的時候,用了一些在今天很有爭議的方法,就是嚴厲的方法。


自從知道這個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沒自信

蔡美兒和她的兩個女兒

舉個例子,他的小女兒七歲的時候,同時學兩個樂器。一邊學鋼琴一邊是學小提琴,有一次這個孩子在學一首鋼琴曲,是一個很歡快的曲子,對於七歲的路易斯來講, 她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兩隻手要分別彈奏不同的節奏,而這兩個不同的節奏必須要合在一起變成一種和絃,她必須要不斷地練習。

蔡美兒每天讓孩子練琴,每天要五、六個小時,但是即使這樣練了一個星期,一遍又一遍地練,還是不能過關,這個時候七歲的小姑娘受不了了,脾氣爆發了,說我再也不練琴了!

這種情境我們家長都面臨過,孩子決計要不幹了,不玩兒了。那麼蔡美兒做了什麼呢?也是和我們很多的家長一樣,強調你必須得練。

孩子說我就不練,你不能逼我。蔡美兒說:我當然能逼你。於是路易斯居然把琴譜給撕了。媽媽幹嘛呢?把這琴譜拼起來,裝到塑料袋裡,然後把路易斯所喜歡的所有 玩具都放在外面的車上,說你今天要不把這個練出來,明天我就把你的所有玩具都捐出去。

這就是我們家長採取的要挾,威脅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也是我們今天很多 家庭教育專家都在批判的方法。

接下來孩子終於屈服了,開始練。

練的過程裡,哪兒練的不好,媽媽也毫不客氣,在旁邊批評。這個時候爸爸受不了了,跟媽媽爭吵起來,說我請你不要再侮辱咱們家的路易斯。

然後夫妻倆就開始了爭執,媽媽說:“我沒有侮辱她,我就是要讓她練出來。咱們家大女兒在她這年齡,這個技能早就掌握了。”

爸爸表達說這倆孩子是不同的個體,不一樣的,但是媽媽說:“的確,可能每個個體不一樣,但是每個失敗者也是以她獨特的方式成為失敗者的,我就願意做那個被孩子痛恨的惡人,你想做老好人你做。”

夫妻倆爭吵完,媽媽絕不放棄繼續幹,沒有吃晚飯一直練,甚至孩子沒從琴凳上站起來,沒喝水,也沒去衛生間,就是一個戰場一直在進行,媽媽到這個時候也快要崩潰了。

就在這個時刻,奇蹟突然就發生了,孩子兩個手居然能夠配合了,能夠彈出和絃,孩子也意識到了,她不斷地彈了好幾遍,然後笑了,她很開心地跟媽媽說:“媽媽,你看,這不難啊!”

到睡覺的時候,母女倆已經從仇人變成朋友了。她們依偎在一塊兒,一個被窩裡說說笑笑,這些天裡的挫折和不痛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我講這個例子,不是鼓勵大家都要去用打罵這樣嚴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我想跟大家講的是,教育絕不是簡單的什麼方法是對的,什麼方式是錯的來評判,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得到了什麼?孩子得到了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這樣一個彈琴的技能。事實上,她學到最重要的東西還不是彈琴的技能,通過這樣一次成功的歷程,孩子學到了凡事只要堅持到底,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用許三多的話就是不拋棄、不放棄,經歷風雨之後,必然能見彩虹。孩子學到的這個東西,形成的這種信念,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而且經歷這樣的磨難,最終所體驗到的勝利和成功,那種幸福感和自豪感是我們平時難以體驗到的,就像運動員在經歷了艱苦的奮鬥之後,終於拿到冠軍,那個時刻留下來的熱淚,是一般人體驗不到的幸福!

所以我們想讓孩子感受那種更高層次的幸福感,就必須把他推上成功的道路,而這種道路在過程中必然經歷各種磨難。

我們不反對尊重孩子的天性,平等這些,但是有一個基本的東西我們要明白:

在任何領域想成為一流的、大師級的行家裡手,或者說能夠達到很高的境界,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必然要成百上千次的演練,持續若干年的堅持才會形成。這個道理,所有的人不能否定。

第二個道理是什麼呢?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並不天然地喜歡努力,尤其是在一個領域內成百上千次單調枯燥的演練。這就是成功的悖論。

所以要想讓孩子,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在特定的領域達到很高的境界,體驗高層面的幸福感,我們就不能採取一些強迫措施以促進努力。

自從知道這個方法,再也不怕孩子沒自信

當然,最佳的教育,或上策永遠是非強制,又能讓孩子堅持下去。比如《正面管教》所說的“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但有時候遇到挫折的時候,當孩子要放棄的時候,我們又實在想不出什麼高招,做不到通過講道理,通過和顏悅色令孩子回到“正軌”上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此刻,如果我們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他就會放棄。

他放棄的時刻,也就意味著在這個領域已經沒有未來了,放棄的瞬間也就意味著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生成了一個陰影:

我不行,我不能堅持到底,我戰勝不了困難。

甚至未來孩子長大了還會埋怨我們:如果你們那時候管我嚴一些,我現在肯定會好很多!

所以我們剛才說的很重要一條,你要選擇了,絕不要輕易放棄,一旦放棄,就會挫敗孩子的自信心。不放棄,堅持到底,甚至採取令大家一時受些小傷害的手段逼迫孩子,讓他取得成功,讓他感受到成功的體驗,於是他就容易進入良性循環。這比之單純的溫情教育,往往更利於孩子一生的幸福。

另外,他只要在這個領域做的越來越好,就必然贏得周圍人在這個方面對他的讚賞、尊重,這是孩子所要的、喜樂的,也會讓孩子在這方面有更大的熱情和興趣。

熱情越大,興趣越高,信心越足,他在這方面做得越多,成功也會越來越多,這方面的信心也會進一步提高,這就構成了良性循環。

虎媽嚴厲管教孩子,教育孩子,很多人在批判她,那這位虎媽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是否幸福呢?她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呢?

這兩個孩子現在一個在哈佛大學畢業,考入耶魯大學攻讀研究生,妹妹在耶魯大學上本科。

姐姐在17歲的時候,已經能夠在卡內基音樂大廳鋼琴演出了;妹妹在12歲的時候已經成為耶魯大學合唱團裡第一小提琴手。

不僅是她們的主業學習好,音樂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她們性格開朗,舉止高雅,在學校裡是有影響 力的人,有很多朋友,健康的成長。

今天兩個女兒都在說,經歷了那麼多,最感謝的就是媽媽這樣一種教育方式。正因為有了媽媽這樣一種堅持,給我們的人生中奠 定了這樣強大的基礎,兩個孩子都表示,自己有了孩子還會沿用媽媽的方法。

我們今天用了這樣一個例子,但請大家記住,我們實際上在講的是:一定要把孩子推進到良性循環中,即使你不用這樣方法,可以用其他方法,只要能把孩子推到良性循環的軌道上,我們就成功了。

可以說效能感是我們人生非常關鍵的因素,效能感和真實的能力是相互促進的。

作為家長,我們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子:

什麼是對孩子長遠的好?什麼對孩子一生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在幸福勝任力的大課題下,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更深刻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思考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主見,從而不至於受到各方不同教育觀點的左右,堅守根本之道,然後能夠真正為我們孩子的一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效能感是孩子這一生能夠獲得事業成功的關鍵,這是勝任一生幸福必不可少的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