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鬱江何以得名?“鬱”字傳承千年,與鹽有不解之緣

彭水快報消息,

近現代詩人曾國才

曾在

《鬱山鎮舟行至彭水》中寫道

黔水荒山裡,扁舟兩日淹

蠻江生黝石,鬱井煮紅鹽

彭水郁江何以得名?“郁”字传承千年,与盐有不解之缘

彭水縣鬱山鎮飛鹽井

鬱江因流經鬱山而得名

鬱山因產鹽而名聞天下

那麼“鬱”字和鹽有關嗎?

從“鬱”字又能解讀出什麼歷史呢?

彭水郁江何以得名?“郁”字传承千年,与盐有不解之缘

鬱山鎮古代煮鹽遺蹟

本期彭水地名故事

為大家解讀地名

“鬱江”

“鬱”與鹽的關係

“鬱”是古越人對鹽的稱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學者潘光旦曾到鬱山考察,指出過去鬱山有越族人居住,並考證了越族地名。《越絕書》記載:“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去縣三十五”。《越絕書》是中國地方誌的鼻祖,成書年代久遠。烏江舊稱黔江,鬱江匯入黔江。有趣的是,今天廣西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叫鬱江,流入的珠江干流也稱黔江。這也成為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由此看來,“鬱山”就是有鹽泉的山,鬱江就是運鹽的江。

“鬱”與鬱山歷史的關係

鬱山古鎮歷史悠久,悠悠歲月掩蓋了鬱山不為人知曉的輝煌歷史。秦代涪陵縣於此設立,涪陵人遷徙到裡耶建立了裡耶城。秦縣,是中國最早的縣。“鬱”字歷數千年而傳承使用至今,是彭水悠久歷史的見證。

鬱山的興旺發達或衰退,與鹽都有不解的關係。兩次“川鹽濟楚”,鬱山輝煌,鬱江繁忙,日看千人拱手,夜看萬盞明燈。特別是抗戰軍興,川湘公路修通,南來北往的客人和移民,為鬱山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奠定了今天鬱山地域文化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