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魏太武帝“滅佛”與北周武帝“滅佛”,二者有啥相似之處

先說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是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個朝代,自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於牛川開國以來,經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三朝,最終在公元439年統一北方。

南北朝期間,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拓跋珪時對佛、道都有興趣,但以死刑犯試驗丹藥後,便不再信任道教,為啥呢?因為吃丹藥的死刑犯都死了啊!到了太武帝拓跋燾這一代,北方的中國,可謂佛教徒的天下,眾所周知佛教也做胡教。當時北方胡人先後掌權,國家體制與民族政策慢慢朝著胡化方向走去,然而漢人中出了個大佬叫崔浩,一看這名字,就知道出自鼎鼎有名的清河崔氏。

關於北魏太武帝“滅佛”與北周武帝“滅佛”,二者有啥相似之處

太武帝

崔浩本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經史子集無一不通,比昔日諸葛亮 王猛,也不遑多讓。後道士寇謙之主動與其結交,日夜聽其治亂之論,仰慕不已。寇謙之自幼修五斗米道,也就是東漢末年張魯那一脈。這位寇道人認識老崔後,發現此人能量極大,又有想在全國推行漢制的野心,於是主動把教義與儒家佛家結合,改良了五斗米道,使之符合北魏統治者的需求。

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後,在崔浩幫助下,滅胡夏,北燕,北涼,伐山胡,徵西域,驅吐谷渾,最終在十年之間統一北方,不過,如此頻繁的戰爭,以當時的北魏實在很難充足的兵源,那咋辦呢?只能全民皆兵了。

可是,此時的北方佛教盛行已久,這些所謂方外之人連最基本的賦稅徭役都不用響應,管你猛於虎的苛捐雜稅還是累死人的兵役,跟沙門沒甚關係。於是乎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大量的人投身寺廟之中以避禍。而且,這些寺廟囤積了大量的財富,動不動就修個寺廟耍耍,這就嚴重阻礙了北魏軍事和經濟的發展,故崔浩使太武帝與寇謙之結交,進而讓其信奉道教。

關於北魏太武帝“滅佛”與北周武帝“滅佛”,二者有啥相似之處

周武帝

而太武帝一開始並沒有滅佛,僅僅是廢佛,不得私養沙門,五十歲以下的僧人一律還俗。那麼其滅佛的導火線是什麼呢?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445年,胡人蓋吳杏城起義,其眾十餘萬,次年太武帝親自平叛,結果在長安一寺廟發現諸多兵器,遂懷疑沙門勾結反賊,大怒,誅殺全寺僧侶。崔浩一直想在北方推行漢化政策,故藉機進言滅佛,於是著名的太武帝滅佛就有了。

總結一下太武帝滅佛有下面幾點:

1、全民皆兵的需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崔浩推行漢化政策,不得不對胡教出手;

3、佛教在北魏享有過高的特權,尤其是避稅無役等;

4、沙門財富

反觀北周周武帝滅佛其原因與北魏時不盡相同。

北魏太武帝是尊道滅佛,而周武帝是禁佛道二教。當然,周武帝滅佛的原因,主要還是經濟和政治上的,北周年間,北方佛教的隊伍十分龐大,其實也不是北周年間,而是整個南北朝期間,佛教於南北雙方皆有極大的發展,像南方梁武帝蕭衍三度出家,而北方也有胡太后皈依佛教之舉。平時吧,你信就信了,偏偏在某些要緊時刻還信,就是找打了。北魏雖有太武帝滅佛,但無奈大家都信,故崔浩及太武帝死後,佛教再度興盛,後北魏分為東西,後演化為北齊與北周,其中北齊佛教賊盛,到北齊文宣帝時期,全國境內四萬餘座寺廟,兩百餘萬眾沙門,要知道北齊疆域不過是今黃河下游的河北河南部分,山東全境外加江蘇安徽北部,其人口峰值不過2200萬,十分之一的人口信了佛,而北周境內稍好,受前人太武帝滅佛的影響,沒有北齊那麼多,但依舊不能忽視,朝堂大臣信佛教者眾多。

關於北魏太武帝“滅佛”與北周武帝“滅佛”,二者有啥相似之處

遺蹟

而周武帝宇文邕偏偏是為雄才大略的皇帝,其信奉的是千年傳承的儒家思想,為了辨明三教,多次舉行辯論大賽,論證誰優誰劣,一來二去,發現佛教真的是浪費了過多的國家資源。而且有個還俗的僧人衛元嵩,他跟周武帝進言,佛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您看古時候唐堯之時,沒有佛教沒有浮屠,大家過的都很好,齊與南邊的梁倒是信奉佛教,結果呢,不都因佛教而亡國麼?而周武帝也想在國內推行儒家,於是開始大規模的滅佛誅道,尤其是統一北方後,於北齊之地推行強硬的滅佛政策。

那麼周武帝滅佛的原因總結一下就是:

1、經濟需要,北周經濟不如北齊,而北齊的經濟相當一部分被佛教佔據,周武帝不得不從佛教下手;

2、政治需要,周武帝要在全國實行儒家,偏偏大多數人信奉佛教,不得不剷除佛教;

3、佛教在此時已經開始對中國的政治產生影響,這對於中國的統治者而言,簡直就是禁臠,所以滅佛之舉勢在必行。

周武帝滅佛雖然時間短,但卻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那就是自此以後,佛教開始麻溜的漢化,迅速成為一個較為開放的,於政局無甚影響的宗教,這也使得中國不像西方一樣淪為政教合一的沙雕社會。

關於北魏太武帝“滅佛”與北周武帝“滅佛”,二者有啥相似之處

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