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叛逆期的孩子,你真的會管嗎

說到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長都會感到頭疼,怎麼小時候那麼聽話的孩子長大一點後,就處處和父母對著幹呢?其實,孩子所謂的''不聽話''也是和家長的錯誤認識有關。

孩子的叛逆期分三個階段:2-4歲是第一"反抗"階段, 7-9歲第二"反抗"階段,12-18孩子歲是青春期"反抗"階段。父母只有認識各個階段孩子的特點,針對性的進行交流和引導,而一味的干涉和打罵,只能讓孩子更加地叛逆。

對待叛逆期的孩子,你真的會管嗎

我有個小侄子,只有4歲。家裡唯一一個男孩子,被我媽那是百般寵著,任性的不像話。比如吧,他看起電視來沒完沒了,看的又是奧特曼和豬豬俠之類的暴力型的動畫片。

有一次,看電視太久了,我媽讓他關掉電視,他就是不理,繼續看。我很生氣,上前"啪"的就關上了。那小傢伙馬上跑過去,爬上桌子,又"啪"的一聲打開。我再關,他又再開,如此反反覆覆,不依不饒。

我發了火,把他提起來,重重地放在沙發上:"不準再開,聽見沒有。"他哭起來,就要打開門出去,他慣用這個方法,一不順他的心就要"離家出走"。

我趕緊按住門不准他出去。他哭得更兇了,坐下來,開始脫鞋子。我心想:他不會扔我吧?果然是呢,他脫下了鞋,往後一掄,用力朝我甩過來,接著又脫下另一隻,又甩到我身上。你能想像我當時有多惱火,如果是我寶寶,早就教訓他一頓了。

事後,他爸爸命他向我道歉,並保證再不會了。我也反省了自己,不能用簡單粗暴方式。以後我經常給他講故事,週末帶他出去玩兒。

現在情況好多了,他比較聽我的話了。小孩子其實很好哄啊,你與他多親近多說話,他自然也願意與你親近,當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取得他的信任後,教育行為就好實施了。

對待叛逆期的孩子,你真的會管嗎

在《兒童的愛之語》一書中指出:"當孩子感覺被愛時,管教才更容易更有效。而父母簡單粗暴的方式只能引起孩子反感,甚至對著幹。

父母應多陪伴孩子,給他講講故事,做做遊戲,帶他擁抱大自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要圖省事把他交給電視保姆。並訂立規則,不寵溺,不打罵,定能收穫一個聰明乖巧的孩子。

有一位媽媽是一所小學的校長,他的兒子今年讀初二。她說她和兒子基本上說不上什麼話,平時工作很忙,見們的時間很少,但是一見面就是批評居多。孩子現在正處在青春期,比較

叛逆,每當媽媽說他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反感,甚至理直氣壯的反駁:你不要說了,不用你管。這位媽媽很苦惱,在學校做了那麼多年的教育,管理學生也很成功,但是卻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這位媽媽錯誤地把教育學生的方法用在自己兒子身上,她的管教方法讓孩子喘不過氣來,覺得回家了還和在學校裡一樣,甚至還不如學校自由。

後來這位媽媽調整了自己的方法,不再對孩子那麼強勢,而是多理解多和孩子平等溝通,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親子關係從此得到了改善。

每個人都需要自由,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父母一味地讓孩子別做這個、那個,什麼事都幫孩子安排好,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很壓抑,想要反抗。所以父母對孩子不能太專治。

對待叛逆期的孩子,你真的會管嗎

孩子進入青春期,自主意識越來越明顯,對於這種壓抑的成長環境,就會表現出反抗的意識,親子關係勢必變得緊張。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給他們獨立處理事情的權利和更多的自由空間。

《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美國學界"思想巨匠"的史蒂芬.柯維博士。他在書中例舉了一個實例:一對父母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用愛感化他們問題女兒的故事。

這對父母的女兒問題多多:吸毒、與同學鬼混、不尊重母親……起初父母用盡了各種手段和強硬措施,給女兒轉了多個學校,鎖在房間裡禁止出門。但是收效甚微,女兒甚至自殘、離家出走……

父母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糾正了之前的極端態度,開始無條件地去愛女兒,她吸毒時,他們表現出失望:她懷孕時,他們讓她選擇去流產,但仍告訴她他們相信她能改變。

多年來他們始終不放棄她,在她最需要的時候都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有一天女孩終於覺悟了,不再酗酒,吸毒,也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父母的愛和堅持終於挽回了女兒。

對待叛逆期的孩子,你真的會管嗎

叛逆的孩子確實難管但又並非是絕對的,需要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的所有好與不好。史蒂芬博士指出:'無條件的愛,並非原諒他們的缺點和贊同他們的意見,不是批評、拒絕、操縱,而是肯定他們的內在價值,尊重他們、鼓勵他們、相信他們。"

面對問題少年,更需要父母用十二分的耐心去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等待他們。這個時間可能會很長,父母們能否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呢?

孩子的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味地縱容和一味地打壓,都只能適得其反,教育孩子最忌用情緒去管教。教育專家朱心悅老師在演講中說過:“一流的父母用愛去教育,二流的父母用腦去教育,三流的父母用情緒去教育”。

願我們都能做一流的父母,用心去愛孩子,引導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