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打算招降王保保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的派徐达为主帅的第二次北伐,虽然可谓是深入两千余里的历史壮举,然而此役不但损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也折损了数万大明的精锐之师,这让朱元璋有了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抱憾终身。

历史故事——朱元璋打算招降王保保

正三十年(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继承皇位,他一直说是痛定思痛,力图恢复中原,中兴元朝。所以他改年号为“宣光”,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意,希望成为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中兴国家的君主。

元昭宗不计前嫌,重用在定西沈儿峪打了败仗的扩廓帖木儿,拜他为都总兵、河南王、中书右丞相,并起用哈剌章、蛮子等人,大有振作之势。当时,北元的领土除了漠北以外,还保有河西走廊、辽东、云南等地,势力还是相当强大的。明朝廷积极防御的同时,朱元璋也不断向残元方面释放善意。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给二儿子、秦王朱樉娶了王保保的妹妹做王妃,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希望改善与残元的关系。

历史故事——朱元璋打算招降王保保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西征王保保,意图清除西北隐患。双方在沈儿峪口(今甘肃定西县北)对峙交战,王保保大败,从皇城逃回到漠北哈拉和林。至此,王保保原来所控制的陕西、甘肃一带,皆被明军占领。从此以后,王保保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原。王保保的家属在这一战中都被明军俘虏,妻子、妹妹被俘,包括他尚在襁褓中的最小的儿子。为了笼络北元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俘虏善加优待,还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选做了秦王妃(秦王朱樉)。然而王保保并不吃这一套,拒不投降。


后来王保保死了,朱元璋彻底断了招降的念头,也就不把王氏当回事了,另为朱樉选立了一个次妃邓氏,即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邓愈的女儿。然而邓氏的娘家也未能善保始终,邓氏的大哥邓镇娶了另一位开国功勋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定为大逆罪诛杀,邓镇也被牵连其中丢了性命。朱元璋对朱樉这个儿子也日益不满,朱樉死后得了父亲一个带贬义的“愍”为谥号还不算,朱元璋就连颁谥诏书都没忘了训斥死儿子“不良于德”。娘家夫家一直如此,王氏邓氏这两个女人除了死,也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历史故事——朱元璋打算招降王保保

我们接着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派徐达、李文忠、冯胜三道出师,讨伐北元,欲“永清沙漠”。扩廓帖木儿先是佯败,诱敌深入,大破明军,中路徐达部阵亡数万人,东路李文忠部在漠北虽未像徐达那样完败,但也损失惨重,撤兵而还,只有西路冯胜、傅友德部连战连捷,占领北元的甘肃全境。这次战争挫败了明军进攻的锐气,保住了元王朝的一线命脉,也算是元昭宗领导下的一个重大成就。岭北之战虽然作战失利了,但朱元璋“以达功大”,所以没有问罪;李文忠则得不偿失,“以故赏不行”;冯胜虽小有战果,但他不仅私藏缴获的骆驼等,还私弃甘州、宁夏、西凉、庄浪四城,最终竟被追夺券诰爵禄,“贬为庶人,录其家财”,后来才又重新复职。

洪武五年明军北征,遭受重大挫败,使朱元璋和他的大将们清醒认识到残元的实力,单纯依靠明军的武力,无法根除来自对方的威胁,必须做出新的尝试。

历史故事——朱元璋打算招降王保保

洪武六年(1373年)初,朱元璋再一次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四人为副将,但这一次不是让他们率军北征,而是分别在山西、北平练兵防御。而这一年,王保保分别派兵攻打雁门关和大同,徐达派兵迎击,双方没有更大规模的交战。此后多年,双方交战不多。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朱元璋使用他一贯的手法,派元军的降将卢道兴充当使者,前去招降残元的太尉伯颜不花,结果被王保保的弟弟脱因帖木儿杀死。

洪武七年,朱元璋又派李思齐去招降王保保。李思齐原来也是元将。当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的时候,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一起组织军队,对抗农民起义军。可以说,他们两人是对抗农军起义军的最重要的两支力量。后来,察罕帖木儿被降军暗害,他的养子王保保继承了他的军队。王保保因为战功,元朝让他总领天下军马,于是王保保就发檄文,调动李思齐的兵马。李思齐不听他调度,大怒道:“我与汝父同乡里,汝父进酒犹三拜,然后饮。汝于我前无立地,今敢公然调我耶!

历史故事——朱元璋打算招降王保保

李思齐不听调度,也不仅仅是摆老资格。更重要的是,元末的朝廷其实也和明末朝廷差不多,朝臣们互相勾心斗角,藩将们也互相勾心斗角。甚至可以说,元末的朝廷比明末的朝廷更严重,因为皇帝(元顺帝)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也在勾心斗角。皇后(奇皇后)想和太子联合起来,推翻皇帝。因此,李思齐不听王保保的,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因为这件事,两人开始结怨。

后来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藩将张良弼、脱烈伯、孔兴等人,推李思齐为盟主,共同对抗王保保。同时,朝廷里皇太子又出来当和事佬,以关中为界限,李思齐负责关中以西,王保保负责关中以东。但李思齐因为是皇帝一派,不是太子一派,所以不听太子的安排。接着元顺帝又因为王保保是太子一派,让李思齐攻打王保保。可以说,整个元廷打成一片。

如果元廷要是团结的话,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时候,元朝便可趁机消灭农民军。可惜不团结,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最后从容北上,收拾元朝。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李思齐打败后,投降了朱元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