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會崛起這麼快?

冷月鉤沉


在當今世界最發達國家中,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德國是全球工業最先進國家。要知道,這兩個國家,都曾經是二戰戰敗國。當時不僅整個國家化為廢墟,還背上了巨大的戰爭賠款債務。

然而,在短短的數十年之後,德國和日本不僅完成了國家重建,還清了戰爭賠款,雙方還再一次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德國——工業強國)

這不禁讓人驚詫,日本和德國到底靠什麼,才取得如此驕人的經濟奇蹟呢?

一、技術基礎雄厚。

首先,二戰爆發前,德國就是一個科技工業強國,在各領域都有深厚的基礎。雖然德國的大量工業設施毀於二戰,但大量的科學家,技術人員等社會精英仍然存在。就連美國能突破科技瓶頸,成為世界霸主,也和從德國以賠償形式獲得的工業技術有莫大關係。

日本也大同小異,雖然各個城市被美國轟炸得滿目瘡痍,工業設施所剩無幾。卻並沒有使日本戰前的技術實力受到破壞,科研隊伍保存完好。再加上日本還從國外引進數萬項新技術加以改造,給日本的工業重建和經濟恢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日本簽署投降書)

二、沒有國防負擔。

另外,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在軍事領域受到盟國的全面制約,兩國沒有了龐大的軍費負擔,所省下的資源用到其它領域,自然發展又更勝一籌。

在歷史上,德國和周邊國家之間,一直因為煤炭和鋼鐵衝突不斷。到1951年,《歐洲煤鋼聯營條約》簽訂後,德、法之間的矛盾焦點得以完全解決,德國的後顧之憂蕩然無存。

而且隨著世界冷戰時代的開啟,美國為了抵制蘇聯,從五十年代初大量增兵西德,還出錢出力組建了西德國防軍隊。有美國人替自已守著,德國人再也不用擔心國家安全,當然心甘情願放棄軍事佈局,集中資源安心搞建設。

據統計,當時的德國政府,將戰前70%的工業製造能力和60%的工業產值全部用於國家重建和經濟恢復。

日本的情況比德國更簡單。由於日本為美國單獨佔領,作為太平洋戰爭的罪魁禍首,日本受到了美國的嚴厲清算。美國人解散了日本軍隊和軍事機構,整個日本防務全由美國駐軍承擔。

美國對日本按照自已想要的結果進行改革,將其和西德共同打造成冷戰的前沿橋頭堡。日本也樂於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沒有了國防負擔之後,在美國扶持下全力搞經濟恢復。

(美蘇冷戰宣傳畫)

三、美蘇爭霸,日德得利。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因為意識形態差異,開啟了長達四十餘年的冷戰爭霸模式。而日本和德國,就成為雙方爭霸的受益者。

西德和東德是美蘇爭霸的最前沿,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西德提供近130億的資金援助,又將大量的技術及生產設備無償贈送。不僅幫助西德在經濟實力上領先於東德,還力壓法國成為西歐經濟一哥。

美國通過樹立西德這個榜樣,在遏制蘇聯的同時,還向西歐一眾小國表明,投靠美國是有好處的。無論經濟還是政治上,都能獲得較高的回報。

日本雖然是美蘇冷戰的亞洲橋頭堡,但兩者把角力的戰場放在了朝鮮半島上。可以說,朝鮮戰爭,讓日本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由於日本距離朝鮮半島非常近,是整場戰爭中美軍的大本營和前沿基地。因此對於戰爭中需求的大量物資,美國都直接從日本採購。

日本以驚人的速度,變身為美軍的戰時供應基地,在朝鮮戰爭需求拉動下,日本經濟迅速升溫。戰爭爆發僅4個月,日本的工礦業已恢復至二戰之初水平。被完全剝奪的軍事工業,也得以恢復。

特別是軍用卡車、飛機保養部件、電子設備、動力機械等產品訂單,救活了一大批奄奄一息的日本企業。在豐田汽車編年史上有這麼一句話:美軍朝鮮戰場的汽車需求使豐田獲得了新生。

(世界第三經濟體系——日本)

四、戰爭賠款刺激生產和出口。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鉅額的戰爭賠款,也刺激了日德的生產總量。為了儘早收回賠款,各盟國不得不對這兩個國家的產品進入大開綠燈,導致兩國的低價產品充斥各債權國市場,反而本國經濟受到嚴重打壓。

朝鮮戰爭結束後,日本強勁恢復的工業生產產品,隨著美軍的需求減少開始過剩。而亞洲國家反日情緒高漲,日貨難以推銷。於是日本向各國提出,用廉價商品代替戰爭賠款,而且必須用日元結算。

這樣一來,日本的商品、技術和服務不僅變現為戰敗賠款,佔領了整個亞洲市場,還對各個國家的工業造成競爭衝擊,一舉兩得。

這樣看來,二戰的失敗,對於日本和德國來說,也並非是一件壞事。身處世界冷戰格局夾縫中的它們,對外利用極大的經濟自由度和大國支持,對內全力以赴搞建設,才成就了今天的世界經濟強國夢想。


張生全精彩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很快在戰後的一片廢墟中重新崛起,迅速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中的秘訣是什麼呢?主要的秘訣有四個。

秘訣一 低國防預算

由於德國和日本分別是第二次世界的歐洲和亞洲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戰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而日本放棄國家的戰爭權,國內只有警察部隊,戰後一段時間並沒有國防軍。德國和日本也因此國防預算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很低,這極大的減輕了財政經濟負擔,能夠將注意力和更多資源專注於經濟領域和民生領域。

下圖 日本國會大廈

下圖 德國 勃蘭登堡門

秘訣二 人才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日本和德國都遭受到了慘敗,國內都是一片戰爭廢墟,但是,日本和德國的人才優勢仍然巨大,高端人才及大量技能型人才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失。這為德國和日本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迅速崛起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基礎。

秘訣三 善於利用外部環境

日本: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為日本國內的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日本充分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為戰爭提供後勤軍需生產,因為美軍如果從國內運輸戰爭物資,成本高,效率低,只能在日本生產。這為日本以後的崛起奠定經濟基礎,使得日本迅速從廢墟中恢復過來。

下圖 朝鮮戰爭 美軍越過北緯38度線

德國:

德國戰敗後很慘,國家分裂為西德和東德。西德屬於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東德屬於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個陣營激烈對抗。德國的迅速崛起,主要指的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西德。

1947年,為了復興歐洲,為了應對未來的兩極格局局面,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也就是“歐洲復興計劃”。西德抓住美國提供的機會,參加了這個計劃,為國內經濟的復甦奠定了基礎。

秘訣四 戰爭掠奪的各種資源

日本從1931年到1945年,這14年期間,設立專門的專業機構來掠奪中國的各種資源,比如“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和“華北開發公司”等。掠奪走了中國大量的資源,包括鐵礦、煤炭、森林、棉花、文物、銅礦、黃金、鋁礬土、鎢礦和菱鎂礦等等各種各樣的經濟資源,還發行軍用票和貨幣,對民間百姓的財富進行強迫性掠奪,金融掠奪的危害十分巨大。這些掠奪後的資源,被運回到日本國內封存起來,為其戰後的經濟崛起提供了發展上的資源保證。

下圖 戰爭資源鐵礦石

德國也是這樣,對法國的礦產資源煤炭、鐵礦石、錫礦和銅礦等的掠奪;對瑞典的鐵礦石資源設立專門機構掠奪、還有匈牙利的鋁土礦、丹麥的油料和農產品;羅馬尼亞的石油等。

這些掠奪的各種資源,為資源匱乏的日本和德國,提供了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上4點,是日本和德國能夠在戰後迅速崛起的秘訣。


寶劍鋒


由於發動侵略戰爭而戰敗,德國和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二戰後之初聯邦德國和日本靠美國的救濟度日。


這兩個戰敗國雖然國民經濟行將漰潰,很多年青人死於戰爭,但是這兩個國家的科技水平還在,工業基礎沒有遭到完全破壞。

當時美蘇兩國開始形成爭霸,進入冷戰時期,美國為自身戰略需要大力扶植這兩個戰敗國發展國民經濟。


德國國民經濟至1950年奇蹟般的恢復到戰前水平,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5%,工業生產平均增長9.2%,從1950年到1975年聯邦德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日本戰後也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的坦克汽車飛機戰艦等零配件以及其它的戰爭物資源源不斷的由日本提供,日本國民經濟迅速發展。至1955年日本閨民經濟己發展到戰前水平。朝鮮戰爭給了日本發展機遇,讓日本人贏得至少10年以上的發展期。



戰後德國積極進行戰爭賠款,己累記達651億零288萬美元,可是日本累記賠償僅18一22億美元,而且大多是支持美國亞洲戰略扶植獨裁政權。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第一,盟國對兩國的處罰並不以摧毀為目的。盟國吸取了一戰後的教訓,認識到任何戰爭賠償就要考慮到賠償國的實際賠償能力,如果過多地超出,賠償國不但無力償還,還有可能激發戰敗國 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敗國政府 ,擺脫賠償提供藉口。也有可能引發戰敗國國內的革命或政局的劇烈變化。這樣的結果反而把戰敗國推向了對立面,對和平的維護沒有好處,反而會破壞和平。所以盟國對德日的處理,主要針對的是法西斯勢力,而不是普通百姓。目的是要促使他們重新迴歸民主社會,而不是消滅他們。兩國本來就是強國,不被摧毀意味著復興的底子還在。

第二,美國因素。二者後,美蘇兩大國分別搶佔自己的勢力範圍,希望儘可能多地拉國家加入自己的陣營以對付對方。就德國來說雖然被一分為二,但是美國陣營內的西德一直比蘇聯陣營的東德強美國通過北約和馬歇爾計劃把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歐國家牢牢地綁在了自己這一邊,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向西歐輸血,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讓西歐慢慢復甦起來。日本則是美國強行把它劃分為自己負責的受降區,實際上是獨自掌握了日本戰後的命運。美國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待日本戰犯,一些人居然還被無罪釋放,後來當上首相,這樣美國就控制了日本。在美國的保護下和支持下,日本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國內建設上。

第三,各自奮鬥的結果。內因才是食物發展變化的主壓原因。德日兩國的崛起也是一樣。西德抓住機會主動與宿敵法國和解,並主動把自己的命運與歐洲命運聯繫起來,不斷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想要回歸歐洲,永遠不會再戰。德國戰後積極主動地去承擔聯合歐洲的義務,有機會就對二戰的罪行做出深刻自我批評,慢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接受,法德主導的歐洲聯合已經發展成了今天的歐盟,德國的外交政策是成功 。日本則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美 國,心甘情願做起了美國的小弟,積極配合美國的對外戰略,以此來換取美國在軍事上的保估、經濟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當然日本也主動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開展對外援助,但對歷史問題認識存在巨大問題,這是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進一步 改善的主要障礙。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外,其他的比如:時代主題、當前國際形勢等都對德日的崛起也是影響因素, 兩國的崛起經驗值得借鑑。


詹思丁



豬曉俠


二戰後,歐洲不在有戰爭,而處於一個和平時期,德國認識到了自己發動的戰爭給人類造成了災難,所以改過自新發展經濟,德國有老底子在那裡,所以經濟發展的很順利,日本則是一個偶然,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運輸工具,啟用了日本為美國製造一次性運輸工具…汽車,同時放鬆了對日本的本土監控,為美國戰略利益所用,所以日本抓住了這個機會發展了經濟,為美國製造汽車,也就開動和恢復了所有工廠的生產能力,汽車工業是基礎工業,也是綜合性工業,技術含量也很高,無形中幫助了日本開始了工業化,學到了美國的很多工業製造流程奠定了基礎。


戰神震懾邪惡勢力


第一靠制度。迅速穩定社會,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反思罪行和錯誤,檢討國家失誤,匡正國家方向,讓全民對未來的發展作出正確的選擇;第二靠勞動。兩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與其它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企圖以剝削和壓迫其它國家與民族達到不勞而獲,戰敗後經過後思,兩國都老老實實地踏下心來認真勞動,醫治戰爭創傷,先解決生活生存問題,再解決國家發展和富強問題,加上兩國本身就有工業基礎和技術人才,經過努力,較快較好地恢復了生產,並逐步地走出了戰敗泥淖,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第三靠支援。日本是美國支援振興起來的,德國是靠歐洲支援振興起來的,它倆後邊都站著強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第四靠環境。二戰後,美蘇對立,美國成了歐洲和日本的保護傘,在美國的庇護下,德日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建設而心無旁騖,經濟想不發展都不行。


塵垚4



左手豐碑右手刀



先說共同內因:先天底子。德日兩國儘管在二戰中被打得稀巴爛,但本身是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先進強國,人的底子在。

德國自不必說,位於中歐地區,中世紀時候德意志民族就當過幾百年的歐洲霸主,19世紀初經過拿破崙調教後,成為較發達的地區,19世紀後期更是在人文社科和工業科技方面全面進步,19世紀末20世紀初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教育水平也是歐洲一流。二戰後儘管家園燒燬了,但人還在,就留下了崛起的空間。

日本雖然在現代工業科學上一度比德國落後,但也有很強的底子,而且日本人崇尚教育不是一百年的事,而是上千年的事。據估計,早在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代,日本男子的識字率就達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對一個封建國家來說這是極為恐怖的數據。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同時骨子裡東亞的堅韌依然沒丟,這造成了日本某些方面的迅速追趕,追上了歐洲發達國家水平。同樣,日本家園被炸燬了,人還在,教育傳統還在。而且日本人口在二戰中的損失遠遠少於德國,國土也沒怎麼被割佔和分裂。這些都為二戰後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基礎。

再說共同外因:冷戰下美國的扶持。

民族素質只能提供追趕的動力,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德日兩國都遇上了好機會,這就是冷戰。冷戰中,為了對抗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對自己的盟友和小弟進行了全面扶持。這其中,西德是北約在歐洲冷戰的最前線陣地,日本則是美國安插在亞洲的大本營。對兩個國家,美國都提供了包括資金、技術、政策等各方面的援助。西德獲得馬歇爾計劃的大筆經費,日本則由麥克阿瑟進行了戰後的第一輪建設。戰後國家雖然苦,架不住美國財大氣粗,裡外裡一算,發展迅速也就很正常了。

但是,德國和日本兩國崛起過程中也有巨大差異。

簡單說,德國二戰被徹底打痛,明白自己不僅是輸給了美蘇的強大實力,更是輸給了自己不切實際的野心。戰敗的德國洗心革面,強調睦鄰友好,和解世仇,首先就建立法德同盟,消除了歐洲幾百年以來的戰亂禍根。在法德同盟基礎上,逐漸增加盟友,最後形成強大的歐盟,如今已經和美國、中俄鼎足而立的態勢。德國在歐盟中依靠自己發達的生產力和經濟實力,儼然成為“大國富省”這樣的地位,左右逢源,國際政治上也部分擺脫了美國的羈絆,反而可以率領歐洲與美國偶爾唱唱對臺戲。

而日本在崛起過程中雖然也想謀求與二戰受害國如中國、朝韓的和解,但日本對二戰的反省和清算很不徹底。他們總覺得自己只是輸給了美國,只是實力不濟,欺負中國算不上戰爭罪行,甚至至今在教科書、慰安婦等領域都要玩弄花招,因此讓周邊國家並不待見。這種情況下日本全面對美國俯首帖耳,成為美國稱霸太平洋的走狗,雖然經濟發達,軍力也不弱,但在國際上卻缺乏獨立的地位和實力。


巴山夜雨涮鍋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爆發前,都是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雖然戰爭讓兩國的本土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工業根基和各種人才猶在,恢復起來也比毫無根基的國家快。早在普魯士還未統一德國之前,普魯士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正是依靠這些科技人才,到二戰爆發前,德國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如果不是戰爭,也許世界第一枚導彈,第一枚原子彈就會在德國誕生。而日本的工業和科技實力雖然不及德國,卻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也是亞洲唯一能夠自主生產飛機、坦克、軍艦等現代裝備的國家。


在二戰中,歐洲國家被打成一片廢墟,根本沒有資金重建,急需美國的援助,而美國為了通過經濟手段控制西歐國家,同時共同遏制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美國實施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在馬歇爾計劃的支援下西歐各個國家的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可以說戰後的二十年間西歐諸國的經濟獲得了快速穩定的發展,這與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有很大的關係。

在東方,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日本的重要性開始顯現,美國當局開始考慮把日本作為遠東的反共堡壘,並改變對日政策,轉而扶植日本恢復經濟,不但一再削減日本的戰爭賠償,還向其提供恢復生產所急需的資金和物資。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成為盟軍的軍事基地和物資供應地,戰爭需求直接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政治影響,也使日本經濟間接收益,極大助推了日本經濟的騰飛。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投降以後,國際上對其發展軍事力量做出了嚴格限制,德國被一分為二,聯邦德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日本也被美國單獨佔領,並簽訂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由於美國的佔領和保護,所以兩國都把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也加快了兩國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