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旅遊業復甦蓄力儲能

● 此次疫情也是對旅遊業抗風險能力的考驗,促使旅遊經營者積極探索如何做好風險規避,有利於我國旅遊業向健康方向發展

● 通過強化疫情期間導遊人員權益保護工作、開展線上免費培訓、完善綜合服務保障,保持疫情期間導遊隊伍穩定,為旅遊業恢復發展蓄力儲能

● 智慧旅遊的推進首先要以省為區域形成智慧平臺,以人為本,實現標準化、平臺化、智能化、便捷化,強化實用性和適用性,和現代消費行為充分結合

1月24日,因防疫之需,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暫停旅遊企業經營活動的緊急通知》,明確要求“即日起,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旅遊產品”。我國旅遊業正式按下暫停鍵。

3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司長高政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稱,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廣大群眾的文旅消費熱情也在不斷地恢復和高漲,我們的工作可以概括為12個字,“有序開放、狠抓線上、幫扶企業”。

據高政介紹,文化和旅遊部將進一步推動數字文旅產業發展,落實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幫扶企業降低疫情影響。同時,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化旅遊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文旅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不斷融入數字經濟發展大格局。

旅行社捲入“退單潮”

一線導遊“顆粒無收”

新冠肺炎疫情幾乎讓所有旅行社都捲入了“退單大潮”。

“中青旅遨遊在本次疫情‘退單大潮’中,同樣面臨著巨大困難和挑戰,不難想象當我們的同事看到如雪花般的退單時,他們的無助和迷茫,近3個月的努力瞬間歸零。”中青旅在2月8日發佈致客戶的一封信中如是寫道。

停擺的旅行社,空無一人的旅遊景點,安靜的手機和朋友圈,無聲地訴說著導遊從業者的無奈。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大多數人選擇居家隔離,放棄了春節出遊計劃。導遊及旅遊從業人員也加入了“自我隔離”的大軍。

據媒體報道,在一項針對導遊群體的調查中,4550名參與調查的導遊在談及新冠肺炎疫情對導遊行業的影響時,超過半數的導遊持悲觀態度,認為此次疫情對於導遊行業的影響至少有3至6個月;還有35.25%的導遊認為影響時長超過6個月。

2020年1月23日——北京一線導遊趙桓(化名)對這個日子記憶猶新,因為這天晚上他接到了各大景點暫停開放的通知。次日,趙桓再次接到通知,公司取消了全部春節團期,所有導遊放假回家過春節。

“這是我工作5年來,第一次在家過春節,但我一點也不高興。”趙桓說,原因很簡單,休息其實意味著“顆粒無收”。

據趙桓介紹,他們這類一線導遊的工資是按天計算的,大概每天200元至400元,只有出勤才有工資。“春節是旅遊旺季,原本近15天,一天能賺800元左右。現在中斷了,回家休息,什麼都沒有了。”

民宿老闆損失慘重

旅遊行業百廢待興

實際上,旅遊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受到此次疫情的影響,尤其是民宿行業受影響最大。有業內人士稱,疫情之下,民宿行業是第一個幾乎徹底歸零的行業。

安琳(化名)經營和投資民宿行業近3年時間,當她看到一大批民宿關停後,內心一陣唏噓。“損失了幾萬元至數百萬元的民宿投資者並不少,那些重資產的民宿投資者幾乎絕望了。很多同行已經支持不下去,聯繫我,讓我幫忙找資源轉讓,或者求房東免租。如果房東好說話,就可撐一陣。如果談不下來,就只能斷舍離。大家的現金流都斷了。”

據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幾位民宿老闆介紹,他們的店分佈在國內外各地,國內有北京、南京、廈門,國外有日本。有人每個月的房租成本近200萬元,如果再無訂單,撐不過一個月。還有人投資2000萬元的店正準備開業,卻遇到疫情肆虐,只好就地解散員工。一位民宿老闆稱,聽到別的行業抱怨業績被腰斬,自己都心生羨慕,因為民宿行業的業績是直接“掛零”。

陳元(化名)是一位民宿老闆,在北京有10套民宿,在南京也有10多套。陳元算了一筆賬:從租金成本來看,每套房子的月租金平均8000元,一個月的租金成本為數十萬元,而且年後是續租高峰期,很多套房子要在最近付清一個季度甚至半年的租金;從固定成本來看,網費、辦公室租賃、庫房租賃、線上系統維護等,都需要不少支出,這些費用幾乎不會因為入住率降低而減少。

與資金損失相比,更讓這些民宿老闆擔心的是,經此一“疫”,從業者和消費者會對民宿行業失去信心。

景區停業的損失則直接反映在數據上。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庫顯示,22家景區、旅行社上市公司2019年一季度合計獲得收入263.1億元,佔2019年上半年收入517.9億元的比例為50.8%。受疫情影響,2020年1月21日至2月7日,上述22家上市公司市值蒸發合計達265.4億元。

完善旅遊規劃體系

增強抵抗風險能力

在這個戰“疫”之春,如何熬過去,成為旅遊業的頭等大事。

上市公司黃山旅遊在2月3日給合作伙伴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提到,“凡與我公司達成初步戰略合作或共識的合作伙伴,均可通過微信、電話、郵件、視頻會議等方式與我公司相關部門及人員進一步深入溝通交流,力爭早日促成合作”。

江西省旅遊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曹國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當前,旅遊行業中的小微企業、導遊群體、景區僱員等是產業鏈條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以往產業鏈中常用互相賒銷的方式運營,導致某一環節一旦出現斷裂,債務風險便迅速向上下游蔓延。有關部門應善用各類政策工具,規避“三角債”等風險點。

在中國科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助理齊曉波看來,對於旅遊行業中的小微企業、導遊群體、景區僱員等,要做好就業人群分流,協調比例。

“要提升遊客的素質,讓遊客相信包括導遊在內的服務是有價值的。並且,遊客需要具備消費能力,而不是被低價誘惑或者超越自己的消費能力去旅遊。”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說,很大一部分遊客的旅遊消費實際上是透支了消費能力,其本身並不具備消費能力。

劉思敏認為,此外,現階段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維權收益太低,而經營者的違法成本不高。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市場環境健康有序。

“傳統旅遊經營方式和銷售模式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現代旅遊服務體系將進一步普及,線上旅遊運營商的機會在增加,這些都給旅遊產業帶來影響。”齊曉波對《法制日報》記者說,但旅遊債務特別是“三角債”風險,又給旅遊保險業提供了更多空間。

齊曉波認為,此次疫情也是對旅遊業抗風險能力的考驗,促使旅遊經營者積極探索如何做好風險規避,更利於中國旅遊業向健康方向發展。

此前,文化和旅遊部下發通知,要求通過強化疫情期間導遊人員權益保護工作、開展線上免費培訓、完善綜合服務保障等方式,保持疫情期間導遊隊伍穩定,為旅遊業恢復發展蓄力儲能。

在齊曉波看來,疫情防控期間要做好旅遊業恢復的準備。第一,要強化風險管理的研究和自檢工作,從技術層面高度重視;第二,要做好產品的供給側改革,強化旅遊產品的創新,做好服務升級,打造好產品,只有好產品才會具備抗風險能力;第三,做好疫情過後的營銷宣傳和銷售模式創新,積極思索如何成為疫情後的旅遊首選地和旅遊目的地;第四,要做好疫情過後小長假、週末遊等旅遊高峰的各項準備。

“總之,各地應以高質量發展和目的地建設為目標,強化以遊客為中心的主客共享全域旅遊要素體系建設,增強旅遊抗風險能力。期待旅遊業以嶄新的面貌和紮實的準備,迎接疫情過後的產業‘井噴’。”齊曉波說。

法制日報記者 趙麗 實習生 趙思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