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孟子

《仁者之愛》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孟子


心得分享: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看一個人的心量大小,不在於他對遠在天邊事情的態度,而在於如何對待發生在自己周遭事情的態度。”這句話在另一個切面似乎契合了孟子的話:“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一個真正仁愛的人,他會將自己的愛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推而廣之,不斷的擴充愛的力量和範圍。而一個不具備仁愛的人呢,他會將自己對待陌生人的方式,由遠及近、由疏及親的複製效法。孟子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人都如對待陌生人那樣冷漠甚至殘忍,那麼這個人麻木不仁到了極致了。”基於此,孟子論述道:“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這句話又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論述:不仁之人,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仁之人,禍必殃及自身。


下面我們主要來論述我所關注的角度:我們對那些和我們毫無關聯的成功人士,每天津津樂道,就好像他們真的對我們有什麼直接效用。可是當我們的朋友、同學、同事等身邊經常關聯的人突然哪天發達了,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內心不起波瀾嗎?真的可以做到佛家講得“隨喜心”嗎?試問我們有沒有過這樣的卑劣心思:當曾經的室友同學,畢業5年後,同學聚會,有個室友開著保時捷來了。試問我們的

第一意識會怎麼思考,我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意念:他肯定是靠父母幫忙才發達的。他肯定是通過非正當手段賺到的錢,我的能力比他強多了,正常情況下,這怎麼可能?她是白天工作還是晚上工作?。。。。。這就是人性黑暗的角落,我們有時候不願面對它,但它卻真實的存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面。一個人的第一意識、第一思維、第一行為是“利他”還是“利己”,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本善”的還是“本惡”的。我這裡沒有說要毫不利己,而是一個人面對任何人和任何事情的時候,思想和行為的出發點有先後順序。


所謂的超脫,就在於這些事情上。馬雲、任正非、柳傳志、趙薇、范冰冰等名人很多時候和你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何曾去用心體會和關心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情: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成功,我們由衷的高興而不是嫉妒;他們的失落,我們感同身受並盡綿薄之力去幫助。孔子講:“由近取譬,可謂仁之方矣。”儒家向來沒有空中樓閣式的仁愛,他們推崇的仁愛都是可以力行和落實到生活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