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取得的世界級成就有哪些?

嗯啦來咯木芙蓉


2019年我國科學家們完成的硬核科技成就有點多:嫦娥四號傳回人類首張月球背影像圖,這是人類首次登陸月背,也開啟了中國科技突破新篇章;工信部發放5G牌照;“捷龍一號”首飛成功;中科院發現迄今最大黑洞;華為發佈鴻蒙操作系統……

·1月3日,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背。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5月23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樣車下線。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誌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6月6日,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這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8月9日,華為發佈操作系統:鴻蒙。

鴻蒙系統(HarmonyOS) 是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佈式OS,可按需擴展,實現更廣泛的系統安全,主要用於物聯網,特點是低時延,甚至可到毫秒級乃至亞毫秒級。

·8月17日,捷龍一號首飛成功。

8月17日12時11分,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登上歷史舞臺。

·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

大興國際機場佔地面積達到140萬平方米,有著世界規模最大單體航站樓、世界施工難度最高航站樓、世界最大隔震支座航站樓和世界最大無結構縫一體化航站樓。

·9月25日,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貫通。

全橋共計228個橋墩,鋼結構用量124萬噸,混凝土用量294萬方,其用鋼量和混凝土總方量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橋樑之最,大橋貫通也意味著未來“京臺高鐵”的關鍵節點建成。

·9月30日,±1100千伏特高壓之流工程通電。

“新疆準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全長3324千米,共有鐵塔6079基,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10月1日,東風-41核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東風-41是我國現役導彈中射程最遠的型號,總長16.5米,略超東風31-a, 1.5萬公里的射程也超過美國LGM-30“民兵”(1.3萬公里)和俄羅斯RT-2PM2“白楊M”(1.1萬公里)。

·11月28日,發現迄今最大黑洞。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佈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這項重大發現,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


查理博士關天下


科技成就·近年

1. “青蒿素”

青蒿素的發現,為世界帶來了全新的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實施,使我國在空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與創新性成果,培養了一支科學技術素質與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隊伍。

3.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該射電望遠鏡的投入使用,意味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天眼”誕生,提高了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測能力。

4. “‘墨子號’量子衛星”

該衛星的成功實驗,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使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躋身國際領先地位。

5.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創下多項世界之最,彰顯了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

6.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系統的全面開啟,為我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除上述這些舉世矚目成就之外,還有“神舟”飛天創造的“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的“中國深度”,“復興號”標準動車組刷新的“中國速度”……


科技成就·回顧

1. “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標誌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核工業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創造能力。

2.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此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了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標誌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3. “雜交水稻”

該水稻的成功培育,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為解決中國糧食自給和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4.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該對撞機的成功建成,不僅使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據一席之地,也促進了我國在加速器、探測器、互聯網和高性能計算等高技術領域的發展。

5. “南極長城站”

南極長城站的設立,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上的又一項空白,南極大陸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


總結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書寫了科技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回首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科技事業基礎十分薄弱,國際環境異常嚴峻,正是有像錢學森等那樣懷有愛國情懷和艱苦奮鬥精神的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才使我國科技事業不斷進步,為現代化建設奠定牢固的基礎,為此,向他們致敬!

Fortitude


“天眼”

“天眼”藏身於中國西南偏遠省份貴州的山區中。巨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世界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項目的建設工作始於2011年。2016年7月,望遠鏡主體結構——4450塊反射面板(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安裝完畢。

  “神威”

2017年,位於江蘇省的中國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獲得了世界最快計算機的稱號。打破了前輩“天河二號”創下的紀錄。與“天河二號”不同,“神威”使用中國自主研製的處理器,運行速度比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前者快了近兩倍,每秒可運算9.3億億次。中國奇蹟讓美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泰坦”相形見絀,令其在全球超算500強榜單上滑落至第三甚至第四的位置。2016年,中國上榜數量已有167臺,超過了美國的165臺。

“高鐵”

今天,中國高鐵總里程已超日本、歐盟和美國的總和。人們甚至來不及對此感到驚訝!這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啟動於2000年。目前已經實現了列車的全面替代——日本、德國和法國的高速機車已遜色於中國國產設備。到2020年,中國高鐵網將覆蓋80%以上百萬人口城市,達到3萬公里里程的預定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