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於斯爲盛」中的「楚」,指的是湖南還是湖北?

天空那道絢麗彩虹


其實又是一個地域之爭的話題,但個人認為,

真的沒必要去爭論,因為二者之間的確實有著很大的淵源。

關於“惟楚有材”的爭論應該很早就有,所以流傳了一些傳說故事。相傳清代康熙年間,當時湖北黃鶴樓掛了一塊“惟楚有才”的匾額,湖南人就很不高興,當地官員帶著一幫文人來理論,給出上聯“寶塔巍巍,四面八方六角”,並提出在規定日期內對出,否則就將匾額拿回去掛在岳陽樓上。湖北地方官員趕緊通知了辭官回家的清代進士、著名詩人陳大章,陳大章遂以“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應對,從而保留了“惟楚有才”的匾額。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傳說,更是站在湖北的立場,為了突出陳大章。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湖北和湖南在文化上都同屬楚文化,元代行省制確立以後,在很長時間也屬相同的行政區劃(元代現今湖北北部的黃岡等地屬於河南),直到清康熙三年(1664)才在行政區劃上分開。兩個省份或許存在一些競爭,但也是良性的競爭,在分省之前,湖南人才(僅從科舉角度)可能要弱一些,至分省之後,湖南涌現大批人才,尤其是在晚清和近代,但湖北也並不落後。

相比而言,湖南的嶽麓書院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其實在湖北的問津書院,亦有“惟楚有材”之語,系康熙年間提學副使蔣永修語。而這並不能說明到底屬於哪一個,恰恰相反,說明“楚”係指湖北和湖南,都受楚文化的影響。


楚邾


湖南長沙嶽鹿書院有一副非常大氣的楹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小編認為這副對聯中的”楚“所指的是兩湖,也就是湖南和湖北。而實際上不管是單指誰,我覺得湖南和湖北都當之無愧!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副對聯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出處:

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 ”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意思是說:即便你楚國有很多的人才,但是事實上都在晉國發揮了作用!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是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的意思。

我們再來說說《左傳》的成書背景以及兩湖的歷史淵緣: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成書於春秋時期,《論語》也是成書於春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以湖北為政治中心的,楚國最強盛的400年國都在湖北荊州,所以湖北又稱荊楚。而湖南作為楚國故地,歷來自稱楚地。古長沙國為楚國文化的繼承,以湖南為政治中心也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楚。從歷史、地理,以及文化來看,湖北、湖南都是一家人,都是“楚”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將湖廣進行分治,洞庭湖以北設湖北布政使司,洞庭湖以下設湖南布政使司,才開始劃分為兩個省。

我們再來看看湖北湖南近代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湖南有過很多名人,毛澤東、彭德懷、劉少奇等就是最好的代表名人。而湖南的名人不僅僅是在近代時期才有,自古以來,湖南的歷史名人也不在少數,如黃蓋、周敦頤、魏源、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譚嗣同等。而湖北同樣也是星光燦爛,僅新時期人物,就非常非常的多。如聞一多、董必武、李先念、林彪。開國大將中,湖北就有兩個:徐海東、王樹生。57名上將中,湖北14個。177名中將中,湖北32個。

所以縱觀歷史、地理,以及文化來看,湖北、湖南都是一家人,都是“楚”人。這兩省都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都是當之無愧的”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浩哥走鄉村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惟字是個語氣助詞,全句意思是楚地有才人,以這裡最多,這裡就是說的嶽麓書院了。

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 ”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上聯“惟楚有材”,典出《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全聯的意思或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嶽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會所。

所以這個楚是個泛指,實際加上湖南湖北,甚至河南,四川等幾省都有的,但是於斯為盛卻是獨指的嶽麓書院,你也可以理解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出人才,但是以這裡最多的意思。

實際上嶽麓書院四字是宋代宋真宗親筆,還有康熙皇帝御書親提的御匾“學達性天”和乾隆皇帝御書親提的御匾“道南正脈”,都是歷史真品,之前和“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兩副楹聯一同懸在殿前。

後來1897年時務學堂成立,後改名求實學堂,湖南大學堂,再後來與嶽麓書院合併為湖南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建為湖南大學,也正是因為嶽麓書院和湖南大學這份香火之情,所以1933年“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幅楹聯就掛到了湖南大學圖書館,後來毀於日機轟炸,現在的這幅是1984年湖南大學按原來的照片複製,復掛于山門。

倒是康熙的御匾“學達性天”和乾隆的“道南正脈”的御匾都是歷史真品,抗日戰爭時被有心人藏起得以保存,說來也是歷史的萬幸。

所以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楚是泛指楚地,不論湖南湖北,四川河南以及安徽,江西都有小部分,於斯為盛卻是指的嶽麓書院,至於嶽麓書院中的名人以及歷史真跡更是不可勝數,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其實“惟楚有材",最早出自《左傳·襄 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才,晉實用之。"說起來這句話倒是有點貶義的,意思說的是某國的人才卻被他國所用,這裡的“雖”指的是即便,即使得意思,意思是說即便楚國有才,也是在晉國發揮作用。

後世的惟楚有才,與雖楚有才,雖然指是一字之差,其實褒貶卻相去甚遠,而且惟楚有才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太多褒揚的意思,重點還是在後句的於斯為盛,全句綜合理解為楚地有才,這裡最多,只是後人多把惟記成唯,然後就順便理解為只有楚國有才的意思,反倒是說的好想其他地方都無才一樣,這樣理解這句話的人本身就有點自作多情,恐怕也多是楚地舊人多作怪吧。


商業小道消息


當然是湖南啦,你把這個給了湖北,小心湖南騾子跨省追著你坎哦。注:“湖南騾子”沒有半點對湖南人的不敬哦,這是對湖南人“能霸蠻、能吃苦、能捨身、能幹事”的誇讚。

“唯有楚才”和“於斯為盛”最開始是沒有關係的兩句話,兩句話分別出自不同的典籍,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但是“唯有楚才,於斯為盛”放在一起講,是在清朝嘉慶皇帝時期才開始的,而且就是嶽麓書院的校長給書院想的,一出來就掛在了嶽麓書院的門口。

嶽麓書院在哪?不就在長沙(zang sa)嗎?長沙在哪?(別問我,我路盲)。

冥冥中自有天意。自從有了這句話之後,湖南人才史無前例地出現了大井噴。一群湖南人,半部中華近代史。剿滅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收復新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建國大業,這些近代史重點事件的帶頭大哥或骨幹成員好多都是湖南人。

(晚清牛人)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曾國荃、(戊戌骨幹)唐長才、譚嗣同、(辛亥大佬)黃興、熊希齡、蔡鍔、宋教仁、譚人鳳、(建國功勳)朱、毛、劉、羅、粟、陳、黃。

湖南籍的大佬們曾經佔據了晚清封疆大吏的大部分,湖南籍的大佬們引領了戊戌變法之後的中華革命潮流。我們現在安安穩穩能坐在這裡侃大山,這其中少不了湖南籍的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功勞。

唯有楚才,於斯為盛……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爾朱少帥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出自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的原句“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目前的嶽麓書院也是引用:“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作為對聯懸掛門前,用作警示和宣導後人嶽麓書院的人才,然而事實上“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中的“楚”具體是指哪一個地方也是頗受爭議。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大致意思就是說楚國人人才輩出,嶽麓書院把“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懸掛門前也是含沙射影般指出嶽麓書院人才濟濟,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來說可以看成一句“招生廣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楚”暗指湖南。然而“惟楚有才”這句話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確實是懸掛在湖廣貢院的牌樓上,可以明確的說“楚”指的是湖北。

嘉慶年間,湖南嶽麓書院迎來一名新山長,名叫袁名曜,袁名曜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物,也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上任之後,書院人員邀請新山長給書院題一個聯,袁名曜出了上聯:惟楚有才,讓眾多弟子對出下聯,其中一位貢生張中介對出下聯:於斯為盛;新山長覺得很好,於是就有“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句對聯,懸掛在嶽麓書院的門前。

然而目前很多學者卻把“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中的“楚”專指湖南省,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點牽強附會的感覺,湖南省人才輩出確實毋庸置疑,特別是在近代中國歷史以來,湖南省確實有過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以及不同顯赫的名人,歷史也會銘記那些偉人和他們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但是把“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專指湖南地區,有一種為宣傳地方特色而故意尋求歷史標榜來故弄玄虛,給人一種張冠李戴、弄巧出租的感覺。或許可以說一部湖南史就是半個中國近代史,現在的中國發展在很多方面上講,都是離不開湖南人的巨大影響,湖南的人才讓人誤認“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楚”是湖南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中的“楚”更能反應出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單純指的是某一個省,“楚”是泛指古代的楚國地界,不僅包括鄂湘兩省在內,也包括其他的原楚國地域。


遺產君


這種挑起地域爭鬥矛盾的問答越少越好。因為這種“挑撥事非"的問答,只會惡化兩省人民的友好關係,與益無補。

客觀地說“惟楚有才"中的“楚”,不是僅指湖北、湖南兩省。它應該是泛指歷史上所有的楚國屬地,它包括湖南、湖北及安徽、河南、江西、四川(重慶)的部分地域和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甘肅等省的小片地域。

歷史上的楚國都城在湖北荊州,逐年的對周邊列國征戰擴張吞併,使她的管轄地域廣大。

“惟楚有才"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而“惟楚有才"牌匾最早見於武昌貢院。明洪武年間,始建貢院,時湖廣巡撫林學擎在始撰武昌府學重修記中寫道:“惟楚有材,自昔豔羨。”製成匾額,懸於貢院牌樓。後貢院毀於太平天國,牌匾亦不存。咸豐八年,重修貢院與牌樓,曾國潘重題“惟楚有材"匾額。


因古代漢語貫用通假音,“材"與“才"同義。因此,今人多將“材"寫為“才"。

而湖南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對聯相傳寫於清嘉慶年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一1817),由袁名曜張中階撰聯題匾。
此聯比武昌貢院題匾晚了150餘年。可以說此聯雖懸掛於嶽麓書院,其中的“楚”絕不是僅指此地。其中的“於斯為盛"也是於現代的廣告同日而語,擴大影響而已。


老狼48440790


這個問題問得有問題呀,朋友。就好象你現在問:管轄岳陽的那個湖南和管轄常德的湖南有什麼區別一樣,地域概念都沒有搞明白。楚,是指春秋戰國時的楚國,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河南等區域,這裡不細說,網上很好查。楚國都城是郢,位於現在湖北荊州西部郊區,現在的郢城保存較好,不過都是土築的,無城磚牆。這土城就是戰國時的楚國國都,不是現在的荊卅城,現在的荊州城為磚砌牆。荊州還有第三個古城,也是土城牆,是秦將白起滅楚時把當時的楚都郢燒了,然後另修的一個古城,作為行政管理的治所,比郢要小點。它位於荊州火車站東約1.5公里處。本人就是荊州人,歡迎朋友們來遊玩。其實問題應這樣問:"斯,是指哪裡?”其實斯才是指嶽麓書院。楚,就是指楚地,泛指春秋戰國時楚國所在區域那一片。也歡迎湖南的朋友來玩,古代都是一家人,不要爭。


千騎169


首先要搞清楚楚文化的概念,歷史上來說,楚分三楚,湖南湖北一帶屬南楚,江西安徽一帶屬東楚,徐州淮北一帶屬西楚,這些地方都傳承了楚文。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文化圈。出了這些地方被華夏人認為是蠻夷。

1.荊楚文化圈,主要就是古楚國的專屬區域。幾乎佔據1/4現代中國,楚文化出文人

2.秦晉文化圈,主要是陝西關中一帶,函谷關以東地區,以秦國全部和山西,內蒙一部分區域。秦晉文化出猛士

3.燕趙文化圈,主要是河北,北京,天津,遼寧部分。燕趙出大俠

4.吳越文化圈,主要是蘇南,浙江一帶

5.巴蜀文化圈,重慶稱巴,成都成蜀,巴蜀文化相近,所以定義同屬一個文化圈,其實差距非常大。

6.閩粵文化圈,主要是福建,廣東等地,常年與中原隔開,導致習俗,文化,語言差距非常大,但還是被中原認可。

7.齊魯文化圈,主要是山東,河北,河南北部一帶,齊魯文化的代表就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代表人。

介紹完上古中國的文化圈情況,再來看楚文化還爭,湖南湖北同屬南楚,也叫荊楚,是楚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楚文化的源頭,去爭這個是完全沒有意義,人為的行政區劃上的隔閡不代表文化的撕裂。

楚文化如此自信,並且現在還有楚人這樣的稱呼,而再也沒有秦人這樣的稱呼了,可見楚文化的優越性,並且在歷史和地理位置來看,更加容易傳承,武漢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叫“不服周”,就是表示楚人不服周王朝,楚國是子爵出身,強盛以後,請爵不成,自己稱王。所以秦並六國一統天下,楚人最不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KING哈



古風93814281


我認為指的是過去的楚國,包括了現在的湖南和湖北。

嶽麓書院的這副對聯很有名氣,意思是楚國出人才。

楚國幅員遼闊,可以看出來包括了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蘇部分地區、安徽部分地位,在過去創造燦爛的楚文化,楚辭文化博大精深。

回到題目,如果說人才的話,主要應該指的時候湖南和湖北,這兩個省出人才。湖北現在也被稱為荊楚大地。湖南的簡稱則是湘,湘江多才子。湖北湖南是楚的發源地。楚國的國都一直都是建在現在湖北省內的。而且湖北湖南都是教育大省,教育力量雄厚,武漢的大學數不勝數,更能佐證人才多出的地方是湖北和湖南。

所以我的看法是這個惟楚有才中的楚指的是現在的湖北和湖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