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話中有什麼有意思的方言嗎?爲什麼說相聲的都愛用河南話當梗?

天津上空的鷹


過去很多人說河南話太土,那是無知,豈不知,很多土語裡包含了古語,是老百姓口傳心授下來的古代語言,也叫…雅音。

相聲表演需要鋪墊,三鋪一響是他們都懂的技巧。侯寶林大師先用外地的囉嗦鋪墊,後用洛陽話的簡約炸響非常符合人們的欣賞思維也符合相聲的技巧運用。

我近幾年在收集洛陽土語,已經發現了流傳下來的雅音,河南話不簡單,洛陽話很雅緻,古代都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人,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土語,洛陽的包容,融合,留下來了不一樣的土語雅音。

不懂才會譏諷嘲笑,研究了才深感奧妙,無知的人才會笑他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無人關注深層次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語言絕不是“土”那麼簡單。

最簡單的生活用語:夾菜,在洛陽,在河南,在山東就是㧅菜,㧅字不土,反而很雅,來自古語。“地坑院”在洛陽叫“天井窯院”,大家對比一下,那個土,那個雅?天井在南方庭院建築體現,是不是南方的文化人來洛陽後巧妙的給洛陽地坑院起了…雅號?


洛陽車人


候保林的相聲《戲曲與方言》說一個人起夜,用北京,山東,上海,河南話一問一答,河南話用字最少誰,我,咋,尿把河南話的幹練簡潔,不拖泥帶水說的維妙維肖。河南話中大家所熟知的中,河南人能用中,中中,中中中不同字數,和不同的語聲,可以表述中或不中,河南話的嘆詞用法也特別,河南基本不用嗬,喲嗬,唔,哇,哇噻等來表示驚奇,驚歎,是用乖乖,俺的娘等即接地氣,又與其它地方言不同。河南的愛與恨也別具一格用龜孫,兔孫,老鱉一就可以了,河南方言日常生活用語有獨到之處例如妻子用俺家裡,家裡人,屋裡人,後頭裡等等稱謂,再一個語速也比普通話快,如果《新聞聯播》用河南話播用不了30分鐘。河南可以說十里不同語,方言眾多,豐富多彩用於相聲能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朱師傅62


我是河南的,這個問題我有責任回答一下。

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有一檔名叫“百姓調解”的欄目,出鏡的鄉民說家長裡短滿口俚語村言。料想電視臺負責後期製作的工作人員聽不懂這些暗含著比喻的方言土語,他們連蒙帶猜弄出來的字幕有時會令人啼笑皆非。

俚語村言中的比喻屬於“就近取譬”,喻體來自身邊的事物和場景。對於熟知這些比喻的“合格”的聽眾,必能自然地觸發聯想和想象,讓人感覺到語言的“曲澗層巒之致,舒雲流水之情”,多出了一份鮮活生動和意趣盎然。不在這種語境的聽眾,必然如墮五里霧中莫名所以。

比如說“這個娘兒們的嘴罵人跟破磨樣”。

破磨,在我們這裡的方言裡,是指潑婦罵人時詞鋒犀利口無遮攔。

“磨”指的是石磨,這是民間把糧食研磨成粉末的傳統工具。這種石磨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短圓柱形石塊和磨盤構成。磨盤在下如盤狀用以接受麵粉;兩塊短圓柱形石塊在上又上下疊合在一起,分別叫做上下扇。上扇有磨眼,糧食從這裡慢慢漏下到兩扇磨之間的罅隙處。兩扇磨的接觸面上均有鏨鑿出的磨齒,上扇磨轉動就可以磨碎糧食,麵粉從兩扇磨的罅隙處紛紛飄落在磨盤上。

除了磨粉,石磨也可以磨汁。做豆腐的時候,用水泡過膨脹好了的黃豆可以用它磨製成豆漿。

如果石磨的磨齒和紋理由於長期使用已經損壞,石磨就成了“破磨”,破磨磨製麵粉或者豆漿的時候必然失控,罅隙處流淌出來的麵粉或者豆漿就有點汩汩滔滔泥沙俱下的意思了。

那些鄉間的女子,孃家貧寒難入富裕之家,無才無貌不曾受到過誰的嬌寵;她們也許心高氣傲,奈何整日為生計奔忙,丈夫和兒女不能給她帶來慰藉和榮耀,掙扎在社會底層又看不見未來和希望。壓抑在心底的憤懣,如活火山下面湧動的、炙熱的岩漿,一旦有人徹底激怒了她們,正所謂“蒼蠅沒有窟窿繁蛆,恰遇見個賣藕的”——發起狠來的樣子您可以腦補一下破磨磨漿的情狀。

再比如“牛(讀作ou,第四聲)走驢不曳”。

農耕時代大牲畜是農人親密的伴侶,我們家就多年養牛,也養過驢和騾子。

這些大牲畜各有分工。馬和騾子叫“快牲口”,主要用途是運輸;牛穩健且力大持久負責耕地。驢介乎牛和騾馬之間,但它體型小沒多少力氣:拉車不如騾馬跑得快,耕地耙地又不如牛耐勞,還多出了沒記性不聽使喚的犟脾氣。雖然如此,由於驢對飼料的要求不高容易養活,因此它和牛仍然是農人最得力的幫手和相依的伴侶。

騾子後來被農家淘汰是因為它不能生育,不能夠帶來可持續發展;馬淡出人們的視野卻另有原因。

耕種是重要的農活,耕地和負重卻是馬的短板。而且馬的性子太急,天生的個人英雄主義氣質。你看影片中的戰馬迎著槍林彈雨而上,個個像衝鋒陷陣捨我其誰竭盡全力無畏無懼的猛張飛。它不惜在長途的疾奔中突然倒斃,拉套的時候也是一貫的奮力前行。農人不需要它這樣拼命。

一般農家養一頭牛主耕地,養一條驢負責拉車運輸。耕地耙地時候,必然得牛驢合犋。“騏驥不能與罷驢為駟”,是因為馬跑得快,驢跟不上腳步,現在犁地的時候又顯出了驢沒有足夠的力氣:牛這一方“不待揚鞭自奮蹄”,繃緊了套繩前行,驢這一面卻是四條腿打顫身子向後縮。弄得驢和牛思想混亂信念相悖離心離德——這就叫“牛走驢不曳”。

還有“差紕”。“紕”原指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可以組詞“紕繆”。“差紕”在我們本土的方言裡是指把事情搞砸了,出錯了。這個詞語似乎東北話裡也有,我看見有人寫作“差劈”。

“土語是任何一種語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蘊含在自身中的語言精神都從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們。”


牟山花下客


我們現在常聽到的河南話,不是正宗古代河南話,而是由中國其它地域遷移到中原地區各地民眾方言融合演變而來的,現在河南話的語言詞彙內容豐富多彩,表達方式簡練生動。

保留古代河南方言特色的地方,不在河南省,而在福建泉州地區。專家研究證實:自秦、漢至南宋末年,漢人因征戰、避難等原因,幾次大規模從中原入閩帶來了中原文化,包括習俗和當時的漢語,以當時漢人在人數上的優勢以及所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優秀文化,北方漢人帶入的中原漢語在跟當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中原漢語是佔絕對優勢的。

我一直研究社會問題,願意回答社會問題,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歡迎評論與互動。


429方寸世界


傳神的兩隻鳥對話段子。說的是樹上兩隻鳥蹲在一起,有點擠,它倆一對一句的河南話說開:母鳥對公鳥說:“哎!恁往那腔谷堆谷堆,俺這腔木著地兒!都快掉下個球咧!”公鳥回答道:“木事兒,俺布著恁吧?”母鳥:“鱉形!”

拿河南話開涮逗樂,相聲裡始於侯寶林,他那段“誰?我!咋、尿!”的金句段子,世人耳熟能詳,煞是精彩。

河南地處中原,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文化積澱深厚。方言就是標誌之一。

方言的正解叫做“古語”,俗稱“土話”、“方言”,老祖宗留下來的語言。所以,方言代表著文化,代表著歷史人文。可以這麼說,一個沒有方言的地區,就沒有歷史人文。這就是全國各地人堅持本地方言的根源:都不願背祖忘宗。這也正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源遠流長的根本原因。

河南的方言與祖國各地、各民族一樣的豐富多彩,而且每個市、每個縣、甚至每個鄉、村都不一樣,各有鮮明的特色。譬如普濟老家光山縣,一句“靠斯”驚呆所有第一次當面聽到的外地人,其實只是一句感嘆詞,相當於“哎呀”,並不是見面就要把你那個死。

普濟在寧波待過一年,那裡的方言也是保存的很完整,而且當地人不願學普通話,以說寧波話為榮。可是對普濟就難了,一年時間就搞懂一句”娘希匹“的真正意思。只是這裡不方便解釋。

最後說句題外話。普通話在方言與方言之間,的確便於溝通。但是很多地方的人們真的學不好,所以啊,真要學不會標準的,能來上”家鄉普通話“就很好了,起碼都能聽懂,還保留著家鄉特色。


普濟


謝謝關注這個問題!

各地方言很多,大都是源於生活當中,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演化而成,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存在於不同群體當中。

河南方言代表有:懟,咦,叉皮,不拉,齊整,不認抓,頭先(央向去),每老,淘食窯子,墩打,剋住,枯處,葛焉,青疙瘩,精細,壯點,攘點,混,大腿幫,出摸精細兒,著不著挖一勺,操步,吊勁兒,硌蹬,搗(尻)囊,破鋪趁爛套子,嚇(斜)差,盒拉兒,多兒會兒,要安兒,撈,攆,黑嘍,沒肆,肩骨拖兒,呼歇門兒,眉骨頭,胸骨嘴兒,疊堵,脖兒梗,怯氣,呼呼歇歇,腿仡佬,剋叉人,硌尥,標較,鞋殼簍兒,耳根臺,壯窩頭子,半掖門子,驢反群,馬吊線,貓叫春,羊跑羔,豬拉窩,狗走窩子,一啥,騷胡,打砰趴兒,加蹦子,驢尾巴吊棒槌。等等等等,還有很多當然了最經典的就是表明河南人態度兒一個字:中——代表了河南人的一個承諾!還有很多,歡迎老鄉們補充!


雲中飛燕閱世間浮華


河南由於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再加上又是中華文化發祥地,交通四通八達,在元朝以前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地人員往來頻繁,因此其語言兼具南北,又極富特色。總體來說,簡潔,直爽,又不乏幽默,還保留有一些古音,但是有不少入聲字,沒有上聲就是第三聲的字,陽平字即第二聲的字很多讀入聲,所以簡練的同時又有一些哏,不柔和。舉例如下

1,兒化音特別多。夜兒黑兒,你拿根兒棍兒,彎著腰兒,該那大門口兒揍啥哩?

2.簡潔。今天早上是jiqiang讀一聲,夜兒是昨天,前兒是前天,明兒是明天,後兒是後天。凳子是墩兒,不要是嫑,那樣是ner,像這種縮減音節的詞不勝枚舉。

3.有一些古音詞。比如母牛是兕牛,讀作四ou,ou要發入聲。大家俗稱的香菜,洛陽人說芫荽。媽媽老洛陽人叫姆兒,等等。

4.自帶幽默。我叫二蛋兒,家該(在)老山窩兒,有爹,有姆兒,有姐兒,有哥兒,還有倆大大兒。出門兒上yuo坡兒,拐yuo彎兒,掂yuo雞兒,去看我婆兒婆兒。yuo即是一個。

由於本人不專業,總結的不全面,請大家補充完善。


青萍104537891


河南話幽默風趣,且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被眾多的相聲演員作為抖包袱的重要話術之一。對於河南方言,瞭解甚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各類方言段子裡,將河南方言的鄉音演繹成了河南人的印記。



特別是河南人的兒化音,和北京人的兒化音完全不一樣,似乎是拐了一個彎,然後再變了一個聲調來說的。聲音學不像,大概是這麼個意思,比如:彎著腰兒幹啥呢(捂臉)。孩子班上有個同學就是河南的,每次親子活動他們一家人對話就特別有地方特色,說太快了,就只能聽一半猜一半。


小王子愛上狐狸


最經典的一句就是:“我懟死你個龜孫”。這算是開場白吧!😂

然後我簡單羅列幾個比較有意思的。

驚歎,驚訝類的

乖乖來包~這四個字就有驚歎的意思,也可以說成乖乖來。

孩兒來(帶兒音讀)或“孩來”,同樣也是驚訝類的河南方言,漯項片語系裡面的。像漯河,周口,駐馬店一帶應該知道。

記得有次在去外灘,是晚上,我驚訝於人比較多(上海外灘的人到晚上是真多,特別是過馬路的腳步聲,猶如排山倒海一般),然後,我就隨口說了句 :“孩”孩來的簡短說法,前面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外大叔 突然扭頭 擺擺手,微笑一下,點點頭。。。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他把我說的“孩來”,誤聽成:hi~了。

我哩孩來,這個跟上面的一樣。


簡單配個圖,下面開始扒拉扒拉幾個河南常用方言。

中,就是可以,行的意思,或者說:中啊!,你看中不中?

咦,這個拉長音兒,比如:略帶驚訝的“咦~恁弄啥嘞?”

恁,就是“你,你們”的意思。除了老一輩的,現在很少用這個字了。

挺,就是躺著的意思。

等一么會兒,等一會兒的意思。

白慌,白急,白動,其中的白,就是“別”字的意思,比如“恁擱這兒白動,俺先過去看看”。

半吊子(意思缺心眼)

老鱉一(意思摳門)

尖(意思摳門)你看你這人,尖哩噢。

就這麼多吧!有空再補充,喜歡釣魚哩朋友們記得關注一下俺~哦。🙄


漁悅匯


請河南朋友別多心,只因為現在有個明星小嶽嶽是河南地。在小時候,我聽到的相聲裡盡是山東話和天津話,因為那時的大腕祖籍在那裡。

事易時移,多少風光隨風去。

大浪淘沙,掏出的金子也會沉默在沙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