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中有什么有意思的方言吗?为什么说相声的都爱用河南话当梗?

天津上空的鹰


过去很多人说河南话太土,那是无知,岂不知,很多土语里包含了古语,是老百姓口传心授下来的古代语言,也叫…雅音。

相声表演需要铺垫,三铺一响是他们都懂的技巧。侯宝林大师先用外地的啰嗦铺垫,后用洛阳话的简约炸响非常符合人们的欣赏思维也符合相声的技巧运用。

我近几年在收集洛阳土语,已经发现了流传下来的雅音,河南话不简单,洛阳话很雅致,古代都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土语,洛阳的包容,融合,留下来了不一样的土语雅音。

不懂才会讥讽嘲笑,研究了才深感奥妙,无知的人才会笑他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无人关注深层次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

最简单的生活用语:夹菜,在洛阳,在河南,在山东就是㧅菜,㧅字不土,反而很雅,来自古语。“地坑院”在洛阳叫“天井窑院”,大家对比一下,那个土,那个雅?天井在南方庭院建筑体现,是不是南方的文化人来洛阳后巧妙的给洛阳地坑院起了…雅号?


洛阳车人


候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说一个人起夜,用北京,山东,上海,河南话一问一答,河南话用字最少谁,我,咋,尿把河南话的干练简洁,不拖泥带水说的维妙维肖。河南话中大家所熟知的中,河南人能用中,中中,中中中不同字数,和不同的语声,可以表述中或不中,河南话的叹词用法也特别,河南基本不用嗬,哟嗬,唔,哇,哇噻等来表示惊奇,惊叹,是用乖乖,俺的娘等即接地气,又与其它地方言不同。河南的爱与恨也别具一格用龟孙,兔孙,老鳖一就可以了,河南方言日常生活用语有独到之处例如妻子用俺家里,家里人,屋里人,后头里等等称谓,再一个语速也比普通话快,如果《新闻联播》用河南话播用不了30分钟。河南可以说十里不同语,方言众多,丰富多彩用于相声能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朱师傅62


我是河南的,这个问题我有责任回答一下。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有一档名叫“百姓调解”的栏目,出镜的乡民说家长里短满口俚语村言。料想电视台负责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员听不懂这些暗含着比喻的方言土语,他们连蒙带猜弄出来的字幕有时会令人啼笑皆非。

俚语村言中的比喻属于“就近取譬”,喻体来自身边的事物和场景。对于熟知这些比喻的“合格”的听众,必能自然地触发联想和想象,让人感觉到语言的“曲涧层峦之致,舒云流水之情”,多出了一份鲜活生动和意趣盎然。不在这种语境的听众,必然如堕五里雾中莫名所以。

比如说“这个娘儿们的嘴骂人跟破磨样”。

破磨,在我们这里的方言里,是指泼妇骂人时词锋犀利口无遮拦。

“磨”指的是石磨,这是民间把粮食研磨成粉末的传统工具。这种石磨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磨盘在下如盘状用以接受面粉;两块短圆柱形石块在上又上下叠合在一起,分别叫做上下扇。上扇有磨眼,粮食从这里慢慢漏下到两扇磨之间的罅隙处。两扇磨的接触面上均有錾凿出的磨齿,上扇磨转动就可以磨碎粮食,面粉从两扇磨的罅隙处纷纷飘落在磨盘上。

除了磨粉,石磨也可以磨汁。做豆腐的时候,用水泡过膨胀好了的黄豆可以用它磨制成豆浆。

如果石磨的磨齿和纹理由于长期使用已经损坏,石磨就成了“破磨”,破磨磨制面粉或者豆浆的时候必然失控,罅隙处流淌出来的面粉或者豆浆就有点汩汩滔滔泥沙俱下的意思了。

那些乡间的女子,娘家贫寒难入富裕之家,无才无貌不曾受到过谁的娇宠;她们也许心高气傲,奈何整日为生计奔忙,丈夫和儿女不能给她带来慰藉和荣耀,挣扎在社会底层又看不见未来和希望。压抑在心底的愤懑,如活火山下面涌动的、炙热的岩浆,一旦有人彻底激怒了她们,正所谓“苍蝇没有窟窿繁蛆,恰遇见个卖藕的”——发起狠来的样子您可以脑补一下破磨磨浆的情状。

再比如“牛(读作ou,第四声)走驴不曳”。

农耕时代大牲畜是农人亲密的伴侣,我们家就多年养牛,也养过驴和骡子。

这些大牲畜各有分工。马和骡子叫“快牲口”,主要用途是运输;牛稳健且力大持久负责耕地。驴介乎牛和骡马之间,但它体型小没多少力气:拉车不如骡马跑得快,耕地耙地又不如牛耐劳,还多出了没记性不听使唤的犟脾气。虽然如此,由于驴对饲料的要求不高容易养活,因此它和牛仍然是农人最得力的帮手和相依的伴侣。

骡子后来被农家淘汰是因为它不能生育,不能够带来可持续发展;马淡出人们的视野却另有原因。

耕种是重要的农活,耕地和负重却是马的短板。而且马的性子太急,天生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你看影片中的战马迎着枪林弹雨而上,个个像冲锋陷阵舍我其谁竭尽全力无畏无惧的猛张飞。它不惜在长途的疾奔中突然倒毙,拉套的时候也是一贯的奋力前行。农人不需要它这样拼命。

一般农家养一头牛主耕地,养一条驴负责拉车运输。耕地耙地时候,必然得牛驴合犋。“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是因为马跑得快,驴跟不上脚步,现在犁地的时候又显出了驴没有足够的力气:牛这一方“不待扬鞭自奋蹄”,绷紧了套绳前行,驴这一面却是四条腿打颤身子向后缩。弄得驴和牛思想混乱信念相悖离心离德——这就叫“牛走驴不曳”。

还有“差纰”。“纰”原指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可以组词“纰缪”。“差纰”在我们本土的方言里是指把事情搞砸了,出错了。这个词语似乎东北话里也有,我看见有人写作“差劈”。

“土语是任何一种语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蕴含在自身中的语言精神都从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们。”


牟山花下客


我们现在常听到的河南话,不是正宗古代河南话,而是由中国其它地域迁移到中原地区各地民众方言融合演变而来的,现在河南话的语言词汇内容丰富多彩,表达方式简练生动。

保留古代河南方言特色的地方,不在河南省,而在福建泉州地区。专家研究证实:自秦、汉至南宋末年,汉人因征战、避难等原因,几次大规模从中原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包括习俗和当时的汉语,以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在跟当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

我一直研究社会问题,愿意回答社会问题,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评论与互动。


429方寸世界


传神的两只鸟对话段子。说的是树上两只鸟蹲在一起,有点挤,它俩一对一句的河南话说开:母鸟对公鸟说:“哎!恁往那腔谷堆谷堆,俺这腔木着地儿!都快掉下个球咧!”公鸟回答道:“木事儿,俺布着恁吧?”母鸟:“鳖形!”

拿河南话开涮逗乐,相声里始于侯宝林,他那段“谁?我!咋、尿!”的金句段子,世人耳熟能详,煞是精彩。

河南地处中原,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方言就是标志之一。

方言的正解叫做“古语”,俗称“土话”、“方言”,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所以,方言代表着文化,代表着历史人文。可以这么说,一个没有方言的地区,就没有历史人文。这就是全国各地人坚持本地方言的根源:都不愿背祖忘宗。这也正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河南的方言与祖国各地、各民族一样的丰富多彩,而且每个市、每个县、甚至每个乡、村都不一样,各有鲜明的特色。譬如普济老家光山县,一句“靠斯”惊呆所有第一次当面听到的外地人,其实只是一句感叹词,相当于“哎呀”,并不是见面就要把你那个死。

普济在宁波待过一年,那里的方言也是保存的很完整,而且当地人不愿学普通话,以说宁波话为荣。可是对普济就难了,一年时间就搞懂一句”娘希匹“的真正意思。只是这里不方便解释。

最后说句题外话。普通话在方言与方言之间,的确便于沟通。但是很多地方的人们真的学不好,所以啊,真要学不会标准的,能来上”家乡普通话“就很好了,起码都能听懂,还保留着家乡特色。


普济


谢谢关注这个问题!

各地方言很多,大都是源于生活当中,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演化而成,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群体当中。

河南方言代表有:怼,咦,叉皮,不拉,齐整,不认抓,头先(央向去),每老,淘食窑子,墩打,剋住,枯处,葛焉,青疙瘩,精细,壮点,攘点,混,大腿帮,出摸精细儿,着不着挖一勺,操步,吊劲儿,硌蹬,捣(尻)囊,破铺趁烂套子,嚇(斜)差,盒拉儿,多儿会儿,要安儿,捞,撵,黑喽,没肆,肩骨拖儿,呼歇门儿,眉骨头,胸骨嘴儿,叠堵,脖儿梗,怯气,呼呼歇歇,腿仡佬,剋叉人,硌尥,標较,鞋壳篓儿,耳根台,壮窝头子,半掖门子,驴反群,马吊线,猫叫春,羊跑羔,猪拉窝,狗走窝子,一啥,骚胡,打砰趴儿,加蹦子,驴尾巴吊棒槌。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当然了最经典的就是表明河南人态度儿一个字:中——代表了河南人的一个承诺!还有很多,欢迎老乡们补充!


云中飞燕阅世间浮华


河南由于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又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交通四通八达,在元朝以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人员往来频繁,因此其语言兼具南北,又极富特色。总体来说,简洁,直爽,又不乏幽默,还保留有一些古音,但是有不少入声字,没有上声就是第三声的字,阳平字即第二声的字很多读入声,所以简练的同时又有一些哏,不柔和。举例如下

1,儿化音特别多。夜儿黑儿,你拿根儿棍儿,弯着腰儿,该那大门口儿揍啥哩?

2.简洁。今天早上是jiqiang读一声,夜儿是昨天,前儿是前天,明儿是明天,后儿是后天。凳子是墩儿,不要是嫑,那样是ner,像这种缩减音节的词不胜枚举。

3.有一些古音词。比如母牛是兕牛,读作四ou,ou要发入声。大家俗称的香菜,洛阳人说芫荽。妈妈老洛阳人叫姆儿,等等。

4.自带幽默。我叫二蛋儿,家该(在)老山窝儿,有爹,有姆儿,有姐儿,有哥儿,还有俩大大儿。出门儿上yuo坡儿,拐yuo弯儿,掂yuo鸡儿,去看我婆儿婆儿。yuo即是一个。

由于本人不专业,总结的不全面,请大家补充完善。


青萍104537891


河南话幽默风趣,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众多的相声演员作为抖包袱的重要话术之一。对于河南方言,了解甚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各类方言段子里,将河南方言的乡音演绎成了河南人的印记。



特别是河南人的儿化音,和北京人的儿化音完全不一样,似乎是拐了一个弯,然后再变了一个声调来说的。声音学不像,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比如:弯着腰儿干啥呢(捂脸)。孩子班上有个同学就是河南的,每次亲子活动他们一家人对话就特别有地方特色,说太快了,就只能听一半猜一半。


小王子爱上狐狸


最经典的一句就是:“我怼死你个龟孙”。这算是开场白吧!😂

然后我简单罗列几个比较有意思的。

惊叹,惊讶类的

乖乖来包~这四个字就有惊叹的意思,也可以说成乖乖来。

孩儿来(带儿音读)或“孩来”,同样也是惊讶类的河南方言,漯项片语系里面的。像漯河,周口,驻马店一带应该知道。

记得有次在去外滩,是晚上,我惊讶于人比较多(上海外滩的人到晚上是真多,特别是过马路的脚步声,犹如排山倒海一般),然后,我就随口说了句 :“孩”孩来的简短说法,前面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外大叔 突然扭头 摆摆手,微笑一下,点点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他把我说的“孩来”,误听成:hi~了。

我哩孩来,这个跟上面的一样。


简单配个图,下面开始扒拉扒拉几个河南常用方言。

中,就是可以,行的意思,或者说:中啊!,你看中不中?

咦,这个拉长音儿,比如:略带惊讶的“咦~恁弄啥嘞?”

恁,就是“你,你们”的意思。除了老一辈的,现在很少用这个字了。

挺,就是躺着的意思。

等一幺会儿,等一会儿的意思。

白慌,白急,白动,其中的白,就是“别”字的意思,比如“恁搁这儿白动,俺先过去看看”。

半吊子(意思缺心眼)

老鳖一(意思抠门)

尖(意思抠门)你看你这人,尖哩噢。

就这么多吧!有空再补充,喜欢钓鱼哩朋友们记得关注一下俺~哦。🙄


渔悦汇


请河南朋友别多心,只因为现在有个明星小岳岳是河南地。在小时候,我听到的相声里尽是山东话和天津话,因为那时的大腕祖籍在那里。

事易时移,多少风光随风去。

大浪淘沙,掏出的金子也会沉默在沙子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