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廣府是一個偉大的民系?

我係廣府人


廣府即廣州府,但現在廣府人已經突破了廣州府的概念,想表達說粵語或白話的全部人的代表。

大家知道廣府人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嗎?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客家人與潮汕人的概念出來了,那麼說白話的人是否也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呢?所以白話區的代表廣州府就出來了,作為廣東歷史以來的經濟政治中心,容易被各方接受,所以廣府人的概念就出來了,也被廣大白話區接受(廣西白話區半推半就地接受)。

接下來我說一下廣府人的偉大,廣府人佔盡廣東的膏腴之地,歷來是廣東的經濟文化中心,也吸引了各地的人才,也同化了各地的客人,兼容幷包,狀大廣府人,造就人廣府文化的傑出,人才輩出。廣東文化第一代表廣府,客家潮汕與廣府既分明又統一,造就廣東文化。

但是,我非常反對廣東人的三分法既廣客潮,何必細分畫門派分界限?這些在國家大一統之下都是渣渣。我認為廣東人的三分法造成了廣東的族群對立,與分化。實質上廣客潮的分化與區別並不是很大。但是現在廣東人一談起來必三族歸類,非要分個廣客潮的區別。在80代初以前還真沒有這種分法,你是某地人就是某地人某地口音,然後大家一起求共同點。沒必要畫小圈子抱團取暖求生存。因為在你畫圈抱暖的同時你就已經把圈外的大世界排除在外,或者對立起來。我們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尊重對方,求共同點,謀取未來之發展。

最後我祝願廣東的廣客潮團結共創廣東美好未來,消除廣客潮的門戶之別,共話廣東美好明天。



我本善良57671504


這個問題真是用心險惡!

為什麼說?問題是,誰說了廣府什麼什麼!這是妄圖分裂中國人的狼心賊子的提問!

既然問了,我就回答你——

廣府人源自中華各民族,隨秦統一中國後,在行使嶺南行政管理權的時候,被中央派駐嶺南,這就是最早的廣府,然後,宋末蒙古人入關,中原逃難一批人到嶺南,明末滿族人入關,中原又逃難一批人到嶺南……同時,因各種原因和需要,中原各族人都有遷徙到嶺南……所以,說廣府之偉大本身就等同於中華各民族的偉大!


紅茶館跑堂


廣府民系,分佈於兩廣、港澳及東南亞、歐美、澳州等地區的華人,以粵語為母語,



廣府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特別是近現代,正是這些廣府偉人在中國掀起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創建了全新的社會制度;現代廣府人也以滿腔熱情投入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體現了廣府精神的內涵與外延。

敢為天下先是廣府人鮮明的性格特徵。翻開史冊,敢為天下先的廣府人比比皆是:

中國佛教的實際創始人六祖慧能是廣府人,他被譽為東方的釋迦牟尼,他的禪宗影響了整個世界。慧能與孔子、老子被稱為"東方三聖人",其塑像矗立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

廣府人康有為與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開啟了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的作用。康有為被稱為中國的維新之父。康有為及其追隨者在朝野颳起了一場改革風暴,所觸及的範圍包括:經濟方面,鼓勵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新發明、新創造,修築鐵路,開採礦產,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文教方面,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改試策論;設立學堂,提倡西學,派人出國留學、遊歷;允准創立報館、學會;政治方面,刪改則例,裁汰冗員,裁撤閒散重疊的機構,允許大小臣民上書言事;軍事方面,嚴查保甲,實行團練,裁減舊軍,督練新軍。

【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廣府人,他的偉大絕對不在孫中山之下。他提出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方略,在當時發揮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他被稱為中國啟蒙思想家。《盛世危言》是一部全面系統地學習西方社會的綱領,它毫不諱言中國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落後於西方。從而提出了對中國社會進行全面改造的方案,在經濟上開展“商戰”,軍事上練兵造械,政治上設立議院,文化上推廣西學。康有為、孫中山都深受該書影響,毛澤東年輕時也經常閱讀《盛世危言》

廣府人國父孫中山在廣東發動的反清革命時,被天下視為大逆不道。在當時的逆境下,國父孫中山先生獨能堅守其宏願,以擔當世運的精神與魄力勇往直前,稱他為“敢為天下先”的革命先驅,當之無愧!!正是國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將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以新的生產關係代替了舊的生產關係,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

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是廣府人,1909年,他試製成功了第一架飛機,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航空之父!

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詹天佑是廣府人。1905年,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出色完成了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程,他也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

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是廣府人,著有【西學東漸記】,他被形容是第一個“打開窗口看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他也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是廣府人。在淞滬會戰中,正是他們領導的粵軍,打得日軍四度換帥!

抗清英雄袁崇煥是廣府人。袁崇煥率領的粵軍在寧遠戰役、寧錦戰役大敗清軍。

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是廣府人,1909年,他試製成功了第一架飛機,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航空之父!

中國的語言學泰斗王力先生是廣西廣府人,其代表作有《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等等。現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古代漢語》教材就是使用王力先生主編的版本

中國傑出的光學專家、攝像師鄒佰奇是廣府人。

中國近代機器繅絲業的開山鼻祖陳啟沅是廣府人。

中國建築之父梁思成是廣府人。

中國第一個總理唐紹儀是廣府人。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是廣府人。

中國物理之父是廣府人吳大猷,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共同導師。

中國嶺南畫之父是廣府人高劍父。

清華大學的創辦人是廣府人唐國安。

北京大學的創辦人是廣府人梁啟超。

陸浩東,中山廣府人,被孫中山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



現代廣府人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7年福布斯中國十大富豪廣東人佔了四位,除了馬化騰來自潮汕,其餘三位全部是廣府人,他們是:楊惠妍、何享健、張志東。

2018年福布斯中國十大富豪廣東人佔了六位,除了李嘉誠、馬化騰來自潮汕,其餘四位全部是廣府人,他們是:李兆基、楊惠妍、何享健、呂志和。僅是廣府人的富豪就可以秒殺整個中國的富豪了!

廣東的科學院士、工程院士有177位,而廣府人佔了三分之二:何鏡堂、劉頌豪、黃翠芬、曾溢滔、胡經甫等等。可見廣府人才輩出。



我說孫中山是廣府人,肯定有不知情的客家人站出來反對,那麼,我就淺談下孫中山的祖籍問題。

按國父孫中山的族譜記載,孫中山的祖籍來自東莞上沙的廣府村落,明朝已遷入中山了,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了,而不是羅香林虛構的清朝才遷入中山。

孫中山是正宗廣府人。翠亨孫氏無論從相貌、語言、風俗、飲食、建築等都是典型的廣府人,沒有半點客家人的影子!

孫中山及翠亨村孫氏說的是廣府石岐話,不會講客家話。

翠亨孫氏住的是三間兩廊結構的廣府建築,不是客家圍屋。

翠亨孫氏舞獅是廣府南獅,不是客家獅。

翠亨孫姓吃的是香芋扣肉,不是客家釀豆腐和梅菜扣肉。

翠亨孫氏聽唱的是廣東音樂,不是客家山歌。

翠亨孫姓是廣府裝束,沒有客家涼帽和客家藍衫。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身份的認同。按客家學者羅香林虛構的情節,孫中山的祖先在清朝遷入中山。問題來了,如果孫中山的祖先真是客家人的話,為什麼孫中山的祖先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完全不會說客家話了?而翠亨附近所有的客家村落依然直到現在還是說客家話?為什麼偏偏就孫中山的家族不會說客家話?以東莞虎門的陳村為例,陳村是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陳村附近的鄰村的幾條村全部是廣府村落,可就這種情形下,直到現在陳村依然語言不變,依然是說客家話,這種情況整個珠三角都存在。如果說孫中山的祖先是客家人的話會這麼快就全部不會說客家話了?有人說,客家人會說粵語不奇怪呀,可會說粵語與本就是說粵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孫中山是客家人的話,孫中山即使會說粵語,可為什麼完全不會客家話?這不合邏輯。

有人胡編亂造,居然說孫中山也會說客家話,我有必要打臉這人。

在《孫逸仙傳記》一書的作者林百克途述孫中山反對母親給姐姐纏足的對話。孫中山的母親斷然說:看看客家人吧,沒有一個纏足的。你想你姐成為一個客家婦女還是中國婦女?你想她成為我們中間的一員還是成為一個外鄉人?可見孫中山的母親對客家人的蔑視。從孫中山的母親對客家人的蔑視可見,孫氏根本就不會說客家話,也不會是客家人。很多人不知的是,林百克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及法津顧問,他追隨孫中山有十五年之久,他的話是可以信賴的。

對於翠亨孫氏所用的語言,孫中山胞兄的後裔孫滿、孫乾給出答案:“或有人言,翠亨孫氏為客家人,講客家話。翠亨附近確有客家村,村民講客家活。唯吾翠亨孫氏並非客家人,也不講客家話。國父同吾輩談話講廣州粵語,與部下講話或用國語。我們從來沒有聽過國父講半句客家話。”

紫金的孫璉昌是被羅香林虛構的遷入中山的始祖,是孫中山的直系祖先。但實際上,按紫金的《孫氏族譜》記載:璉昌公,移居增城,於後未知。也就是說紫金的族譜只記載此人遷到增城後就失蹤了,並沒有記載遷到香山!連紫金孫氏的族譜也不支持此人是孫中山的祖先!此人可能遷到在增城後可能瘋了,也可能在增城死了,總之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也沒有實物證實孫璉昌是遷到中山,全憑羅香林虛構杜撰。紫金的孫璉昌與翠亨的孫連昌不是同一個人。而根據孫中山的《孫氏族譜》告訴我們,翠亨孫氏來自東莞上沙村,不是紫金。兩地的族譜都明確地告訴我們,紫金孫氏與中山翠亨孫氏沒有源流關係,羅香林造假已真相大白。

對於自己被客家,對於客家人的意淫,翠亨孫氏十分憤怒。當時孫家內部為消除這個客家人刻意製造的“誤會”,於1998年6月6日達成一致共識,發表了名為《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的聯合聲明,並特意讓《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公開流傳出來,裡面非常明確地否認了所謂的“孫中山客家論”,特意寫上:“唯吾翠亨孫氏,並非客家人,亦不講客家話。”其第一頁簽名裡就有孫科四個孩子的簽名,現原件保存於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係廣府人


本條回答裡刻意菲薄當然不可取,但過分吹噓亦不可。老實說廣府名人中有些是糊塗帳,因為某些因素被歸類為廣府名人中。

比如說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在《壇經.行由品》中自敘道:慧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其門人法海在《緣起外紀》中更述雲:大師名慧能,父盧氏,諱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

《僧傳》就六祖本貫家世作一簡述:六祖慧能,俗姓盧,父諱行瑫,本貫范陽,唐武德三年九月左降新州。

《宋高僧傳》卷八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裡,有其本世居范陽,厥考(父)諱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終於貶所。

可以清楚地看到六祖本是范陽(即今河北涿州)盧氏,因父親獲罪貶官於嶺南(今雲浮市新興縣)。因此六祖慧能不是廣府人,他只是一個生活於廣府地區的河北人而已。不知為何有些人會將其列入廣府名人名單中?如果說慧能隨父親貶官至嶺南,便能算廣府人的話,那麼韓愈被貶官至潮州,是否韓愈便是潮州人?柳宗元被貶官至永州,便成了湖南人?歐陽修被貶官至滁州,便成了安徽人?王安石被貶至南京,便成了江蘇人?蘇東坡被貶至杭州、黃州、潁州、惠州、儋州,那麼是不是說蘇東坡分別又成了浙江人、湖北人、安徽人、客家人、海南人?

另外再說說袁崇煥、梁啟超、康有為。這三人民系歸屬也是一筆糊塗帳,扯也扯不清。有聲音說三人是廣府人,但也有說是客家人的。康梁二人現在手頭上資料有限,姑且不予探討,只說說袁崇煥。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在寧錦大戰之中謀略失當,種種表現讓人大失所望。袁崇煥自己也很知趣,於該年七月向天啟皇帝上《乞休疏》,引咎辭職。天啟皇帝隨即批覆:“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準其引疾求去。”

袁崇煥因此回到東莞水南。當時,正值水南父老重修三界廟,於是他們便請袁崇煥寫疏文。袁崇煥在《重修三界廟疏文》中寫道:“予請告以還”。疏文中的“予裡”、“吾鄉”、“同鄉”、“里人”之“鄉”與“裡”,均指東莞水南,袁崇煥自署“里人”,即是說自己是東莞水南人。

而北京孔廟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題名碑記上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赫然刻著:袁崇煥,廣西藤縣。

而眾多史料亦支持了這個說法:《明實錄崇禎實錄》卷三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國榷》卷九一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條雲:“崇煥,字自如,藤縣人。”另據《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煥守寧遠”條雲:“袁崇煥,號自如,廣西梧州府藤縣人。”

甚至,連袁崇煥本人也說自己是藤縣人。他在《天啟五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屬西江”,西江即潯江,指藤縣。

而根據清朝道光年間的廣西巡撫梁章鉅考證,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實居廣西平南,又寄籍廣西藤縣。袁崇煥繼嗣元孫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譜》中就寫:“(紅瑁)公長子游粵西山川兼貿木材,定居平南白馬”。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縣誌》記載:“袁崇煥,字元素,祖籍東莞,父子鵬徙平南白沙村,與藤縣接壤,萬曆丙午,崇煥由藤縣籍中式舉人,己未進士”。

至今上述三地仍在為袁崇煥故里爭議不休,各有說辭。亦有說袁是廣府人的說法,也有說是客家人的說法。可以說至今仍然是一筆糊塗帳。

後面就來重點說說孫中山祖籍之爭。

話說1942年民國政府先後收到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和國民黨黨史會編撰鄧慕韓關於孫中山祖籍的學術考證著作。有趣的是羅香林考證孫中山祖上由河源紫金遷徙,經增城入湧口再定居於中山翠亨村現居地,而鄧慕韓則考證孫中山祖上由東莞遷於湧口,再遷入翠亨村。兩說可謂針尖對麥芒,水火不相容,後世概兩說為紫金、東莞兩說。

在1940年時民國政府便通令全國,尊孫中山為國父。國父之家世源流,國府自是看得格外之重,當即派員至廣東、江西、福建三省多地,嚴令調查清楚上報。羅香林紫金說考證孫中山祖上由江西寧都開基祖孫誗肇始,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孫友松徙於廣東河源紫金,孫連昌經增城入湧口,孫連昌之孫孫殿朝遷入翠亨村。鄧慕韓東莞說考證孫中山祖上孫常德經韶關珠璣巷入東莞上沙村,孫禮讚遷入湧口,孫瑞英遷入徑仔蓢,後來孫殿朝遷入翠亨村。

調查的最終結果顯示羅香林考證是正確的。寧都、長汀、紫金、增城等地的祖塋、族譜與翠亨孫中山家傳,由孫中山胞姊孫妙茜珍藏的《列祖生歿紀念簿》完全銜接。而鄧慕韓考證的那條路線卻始終無法找到孫常德的墳塋,而入粵前世系居地皆不明,入粵後的世系傳代更多有牴牾矛盾之處。

調查結果最終呈報予國府。當時國府鄭重其事,由蔣中正領銜,孫中山之子孫科、于右任、張繼、鄒魯、吳鐵城、吳稚暉、陳立夫、王雲五等人參予考核。這些人基本都是同盟會元老,與孫中山相知相交愈二十年。其中孫科自不必多說,蔣中正作為孫中山接班人,鞍前馬後,辛勞遠甚,尤其是當年永豐艦事件,片刻不離須臾。于右任、張繼、鄒魯、吳稚暉均與孫中山相識於微時,孫中山在日本創立同盟會時便相知甚深。而且他們本身便是飽學耆儒,一代大家。鼎鼎大名的于右任不必說了,張繼是國府國史館館長,鄒魯是中山大學首任校長,而且是孫中山遺囑簽名見證人。吳稚暉掌國家文脈,與錢穆等齊名,後來還榮獲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藝術偉人"殊譽。陳立夫曾任蔣中正秘書,他的叔叔陳其美與孫中山交情匪淺。而吳鐵城與王雲五不單是民國幹員,他們還是孫中山的同鄉。吳鐵城在檀香山與孫中山一起時,主筆同盟會《自由新報》,健筆如椽,堪稱是同盟會的文膽。王雲五不單是孫中山同鄉,更是孫中山同村摯友陸皓東表弟,而且還擔任過孫中山秘書。當時王雲五任上海商務出版社總經理,對近現代中國出版事業貢獻巨大,後來赴臺後更有博士之父的美譽,僅以一人便帶出了三十多位博士碩士。這些人與孫中山不是父子,便是故舊、摯友、同鄉、多年同事,這樣的鑑定陣容現在不可能有,將來亦不可能有。若論對孫中山家世熟悉情況相信不會有比他們更瞭解的人了。

經過他們詳細考核論證,結合調查呈文,一致認可羅香林考證的紫金說。並頒發了國家學術獎予羅香林,羅著《國父家世源流考》馬上由商務出版社付梓出版。鄧慕韓的著作則束之高閣。羅香林的著作當時還得到了孫中山女兒孫琬和兒媳孫陳淑英(陳女士亦是孫中山三叔孫觀成外孫女)的一致認同。自蔣中正以下皆有題跋作序。從此以後,凡國內國際通訊社、學術著作提及孫中山祖籍時皆依羅香林考證結果,孫中山是客家人的觀念深入人心。

時間來到八十年代初,一些學者重拾東莞說,代表主要為中山大學教授邱捷。在這期間,邱捷等據說是發現了孫中山的祖譜。邱捷等主要根據這本祖譜的內容再度豎起被否決多年,無人問津的東莞說。而與之相對的,中山大學教授潘汝瑤、李虹冉,華師大教授何國華等亦析源辨流,為紫金說撰文。

這段時間學術爭議面廣泛,眾多研究機構、大學學院的學者、教授紛紛捲了進來,各抒己見,一時間好不熱鬧。下面按照時間先後,羅列紫金東莞兩說的新論據。

1894年孫中山偕同鄉陸皓東至天津謁盛宣懷並投《上李鴻章書》,此書起文言:竊文籍隸粵東。1912年至1925年間孫中山口述,美國前外交官林百克執筆的唯一一本孫中山首肯的英文版回憶錄《孫逸仙傳記》中孫中山親口說:吾族源於東江公館。1918年5月26日,孫中山在大埔縣三河壩檢閱粵軍時,赴梅縣鬆口拜會革命元老謝逸橋兄弟,對當地父老說,自己是客家人。上述是孫中山本人親口所說,可為紫金說佐證。第二點東莞學者認為是孫中山口誤,或者是林百克記錯,亦或者出版時出錯,公館應為東莞之誤。但遍翻該書,除此一重大關節東莞學者認為有歧義,其他通通無異議。按孫中山早歲留學於檀香山、香港,英語嫻熟,不比漢語差,何以在這至重至大家世問題上會口誤?而林百克早年為美國派駐菲律賓的外交官,擅於法務。因家中請的中國廚師阿普是孫中山的革命信徒,林百克對當時中國革命和領頭人孫中山多有耳聞。後阿普毅然回國參加革命,事敗後被清廷處決。林百克深受觸動,對孫中山從此心嚮往之。後來林百克來到中國,見到孫中山後被孫中山聘為國府法學顧問。林百克坦露願為孫中山作傳。孫中山欣然同意。這也是孫中山唯一認可的回憶錄。孫中山不單止期冀世人對其多能瞭解,更看重的是林百克美國外交官的身份,這會讓外國人更直面瞭解中國革命實情。在林百克面對面訪談孫中山和其家人的幾年間,孫林兩人同住一起,侃侃而談。因此就上述情況而言,看不到有誤言誤撰的事情。而且結合孫中山多次在公開場合、與家人交談內容判斷此處記載是正確的。

1942年孫科提議,由紫金當地士紳牽頭成立中山中學,這是全國最早也是唯一冠名中山中學的學校,其他地方全是中山紀念中小學。校名由孫科題名。當年紫金縣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開館。

1943年7月,東莞說學者鄧慕韓曾撰專文,分寄孫科與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謂羅香林教授不應明言孫家上世為自紫金所遷出。至八月十日,鄒魯即命其秘書致羅香林一函,謂“此事昨晤哲生(孫科)先生,伊謂‘鄧實糊塗,餘十二世祖與紫金者相同其名字,竟稱偶合。且(餘家)孫氏(在中山縣)無祖祠,不能強餘認其他孫氏宗祠為餘之祖祠也’”。而在1972年在臺北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客屬大會上,孫科欣然接受成為客屬大會名譽會長。而且當眾說父親曾告訴他祖上源於永安縣(即今日之紫金縣)。後孫科撰寫《八十述略》,為《樂安孫氏族譜》作序均對自己家世源於紫金多有闡述。

1966年孫婉出席香港五華同鄉會(其夫戴恩賽為梅州五華客家人)時說其父親在她結婚前曾高興地對其母說戴元(戴恩賽)人品好,學問好,又是老同鄉。按孫中山祖籍地河源紫金縣中壩鎮以前屬梅州五華管轄,故孫中山有此說。

1983年春,有人將東莞說的《孫氏家譜》影印件從美國寄給臺北的孫中山孫子孫治強。孫治強認為該譜與自己的家譜不相符,為免以訛傳訛,特請臺灣學者謝福健詳細研查,以正謬誤。謝福健經廣泛調查瞭解,走訪了孫中山在臺灣的家屬及曾追隨孫中山或深悉其家世情況的有關人士。如孫中山兒媳孫陳淑英、孫治強夫婦、史學家陳槃,孫中山黨務書記張民權、薛嶽將軍等。經謝福健詳加考證,所得結論眾口一詞“孫中山系客家人,老家在紫金”。孫陳淑英還為此親自題詞,並蓋私章確認。

謝福健後來根據孫陳淑英和孫治強兩母子的意見,於當年編著出版了《國父家世源流匯述》,由臺灣著名史學家黃季陸題字,孫治強等作序,批駁了東莞說的族譜。

以上大致為這段時間紫金說的一些佐證,可以看出不管是輿情還是家族內部都是傾向於紫金說的。下面轉述東莞說的內容。

邱捷等聲稱五十年代由孫妙茜捐獻出孫中山族譜。可以清晰看到此處聲言與孫中山、孫妙茜、孫科、孫婉、孫陳淑英等人的表述有非常大的出入。孫中山在林百克訪談中直言在翠亨當地繁衍了數代,並無族譜祖祠在當地。孫妙茜在三十年代曾多次接受羅香林、鄧慕韓、鍾公任、王斧、林一廠等紫金東莞兩說學者的專訪,當時只出示了家傳的《列祖生歿紀念簿》,並言這是家世唯一信物。孫科等人的表態亦是如此。所以說此族譜出現得可謂十分突兀,與孫家家人的說法大相徑庭。而且查孫中山之父孫達成逝世於1888年,孫母楊氏逝世於1910年,當日既有族譜的話,兩位老人自當如《列祖生歿紀念簿》般傳承於子孫之手。雖說孫中山為國事奔走,顛沛於海外,但大哥孫眉可是守在孫母病榻前。既有族譜當託於兒子保管,並非付於外嫁的女兒,這是人之常情。因此很多學者對此本族譜均持保留意見。但既然論據已經提出來了,各大機構學者亦著手研究。以下便是研究結果。

依據東莞族譜記載,一世祖至四世祖妣均沒有承傳記錄,空缺,只有一世祖妣陳氏在列。也就是說前文鄧慕韓考證出的開基始祖孫常德其實並不在該族譜之列,後人不知開基祖這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是非常罕見的。五世禮讚從東莞遷居來湧口村居住,六世樂南,七世空缺,八世懷堂,九世、十世空缺,十一世瑞英(1774年從湧口村遷逕仔蓢村),十二世連昌(亦有多處作建昌,在多位東莞學者筆下亦有引述,此與孫中山家傳《列祖生歿紀念簿》記載有出入。該譜僅續至十三世孫迥千而終,後無果)。

根據邱捷等人的披露,結合孫氏《列祖生歿紀念簿》的內容可知一是弱族升格為望族。該譜在邱捷等人筆下填補了七世(邱捷考證孫中山七世祖是孫耕隱,但另一位東莞學者譚彼岸則撰文認定為孫容窩,後來東莞族譜定為孫耕隱,但未作專門學術考證說明,或者是因為後來譚彼岸移民美國,而邱捷始終居於廣州之故)、九世、十世(此世有極大爭議,此世為孫植尚,在不少東莞學者的筆下此人為孫氏十四世)的空白,增加了過去尚無人知曉或無法考證的20多個子孫,而增加的子孫大部分沒有生卒時間。由此,把孫中山一族從外地遷來不久的弱族,升格為當地的望族。

第二七世妣王氏按譜中生卒年為公元1523年至1565年,但該譜又寫明王氏享壽79歲,若依譜中生卒年月則對應不上,享年只有42歲。矛盾牴牾,不能採信。

第三八世考懷堂,生終年月無考,享壽72歲。妣陳氏生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初四,享壽88歲。按推算,七世祖妣生不出八世祖懷堂。因八世祖無論是七世祖誰人所生,都相差110歲以上。百歲老人如何生養?

第四八世祖生不出九世祖4個兒子。從此譜可以仔細看出,八世祖妣陳氏與九世的東園、派源、辛霞有較確鑿的生卒時間記載,而長房派清無生終可考。八世祖妣生於1641年,九世祖東園、派源、辛霞分別生於1608年、1616年、1624年,也就是兒子比母親分別大17歲、25歲、33歲。從此譜的年輪看,十世成了九世的父輩甚至祖輩。因為九世列祖妣生年在1611年至1625年,而十世祖各房生年在1576年至1582年,子大於母29歲至50歲不等。

第五從十一世各兄弟看,同樣發現一個問題,上一輩生不出下一代。從這兩代可看出承接斷層,相隔甚遠。十世列祖妣為1584年至1587年生,十一世兄弟則為1652年至1683年生,按這樣計算最大的祖妣即使16歲生小孩,也與最早出生的十一世祖友義公相隔52年,大的相隔80多歲。更讓人鬱悶的是有些祖妣死了兒子還沒有出生。

第六是十一世孫瑞英無後。按該譜內容記載,十一世孫瑞英無妣,也就是沒有老婆。沒有老婆自然不能開枝散葉,那麼後面的世系由何而來呢?

第七該譜明載孫瑞英於1774年由湧口遷入徑仔蓢村,而孫中山生於1866年,是孫家十八世。不過百年,一個家族竟能傳承七代人?(而且東莞說學者胡去非、孫繩武、譚彼岸又推翻族譜,考證孫瑞英是孫中山的七世祖,這樣時間跨度更大,更接續不上。後來東莞說學者李伯新、邱捷發明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計算世系新方法,即從孫中山本人身上向上推溯世系。如此孫中山是翠亨孫氏一世祖,其父孫達成為二世祖,其祖父孫敬賢為三世祖,以此類推。但問題又來了,向上推溯至孫瑞英時,孫瑞英非七世,乃是八世。而且遍覽古今中外,也絕無如此計算家族世系的例子,如此世系代代不同,而且誰為尊,誰為幼?)

第八十二世孫連昌生終年為康熙至雍正年間。而該譜中明載十一世孫瑞英在乾隆年間(1774

年)遷入徑仔蓢村。按時間世系推算孫瑞英此時大概有一百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如此壽年倒確實罕見。而且在東莞學者的考證下,孫瑞英的記載在同治年間仍有見。此時孫瑞英已有兩百歲左右的年紀。查孫連昌享壽六十歲,孫迥千五十三歲,而孫瑞英卻起碼活了兩百多歲,確實令人感覺不可思議。

第九孫連昌、孫建昌是否為同一人?終前文所述,孫家《列祖生歿紀念簿》上明載第一世為孫連昌,而東莞譜中多處作孫建昌,兩者可是同一人?另外東莞說認為孫瑞英由湧口遷入徑仔蓢開基,既為開基祖,為何孫中山家族代代相傳的《列祖生歿紀念簿》上卻不予記載這位開基祖以及先代列位祖妣?這也是令人費解之處。而且既然孫瑞英開基於徑仔蓢村,又於何世遷入翠亨村呢?此亦無記錄。

關於該本族譜記載內容尚有多處存疑之處,待日後收集資料完備再一一指認,現在姑且僅列出上述幾項。

東莞說認為孫家不會說客家話,經過多年考證是不確的。孫家內部會說客家話,認同客家習俗的不只一人。而且東莞學者的求證之路本就緣木求魚,且不說孫家多人會說客家話,而且語言甚至包括文字都是會改變的。比如現在孫中山曾孫一輩除了孫國升孫國元兩兄弟,其他都只會說英語,寫英文。照東莞學者的意思莫非孫家祖上十八代是英國人?美國人?澳洲人?加拿大人?另外婚姻狀況方面孫氏自孫中山開始一家三代都與客家人通婚(孫中山娶海南文昌客家女宋慶齡,孫中山女兒孫婉嫁梅州五華客家人戴恩賽為妻,孫中山次孫孫治強娶梅州梅縣客家女林倫可為妻),更久遠的目前還未考證,或者有也不一定。而且東莞論認為那時代廣府客家不存在通婚,也是不確的。陳炯明麾下將領熊略的父親熊長卿是清朝的標統,客家人,他娶有大概三十位廣府女子為妻。曾主編《廣東鄉土地理教科書》的順德廣府人黃節將女兒嫁給豐順客家人,他外孫便是後來中山大學副校長、廣東科協副主席李華鍾。廖仲愷是客家人,娶了不纏足的廣府女何香凝(東莞說認為客家女都不纏足,而廣府女皆纏足,其實這只是概率大小問題而已,客家女相比廣府女來說纏足比率確實少了很多,但不是沒有,反之廣府女亦有不纏足之例)。

另外根據孫家祖塋墓碑資料以及孫家後人口述可知,孫中山祖父孫敬賢、父親孫達成篤信風水。孫敬賢終日與一位來自惠州府龍川縣(今河源市龍川縣)黃姓風水師出外堪輿,尋找吉穴。孫達成終年奉養一位來自嘉應州(今梅州)鍾姓風水師。孫氏多處佳城吉壤都是該風水師指點遷葬。後來當地因要建紀念小學,孫中山之子孫科從嘉應州再請位楊姓風水師巡禮決定是否動遷。後來聽從該風水師之言保留了兩處祖墳不予遷。從以上可以看出孫敬賢、孫達成、孫中山、孫科四代人均會說客家話,認同客家風俗。因為不管是河源龍川還是梅州,都是說客家話的。即使時至今日,說白話和客家話的不擅對方言語者仍大有人在。孫家男丁會說客家話,才會不辭幾百裡跋涉請來客家地師,而且是終年奉養。如果他們不是客家人,省城和南番東順近在咫尺,何況省城乃一省富庶之地,人才更多,更不可能捨近求遠。孫中山會說客家話在多處史料、回憶錄中多有記載(張發奎、薛嶽、陳銘樞、姚雨平、張民權等多人回憶錄、專訪中均可查閱,楊慶平著作中亦有佐證),孫科說客家話也有非常多的史料。比如紫金人溫濟琴前往拜會孫科時,孫科便全程說客家話。在72年的世界客屬大會上孫科也是說客家話。認為孫家不會說客家話是不實的。

1983年發現的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被史學家認為記載孫中山上世源流的家譜。該譜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誗.的生平事蹟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佈等情況。從而將羅香林教授早年想弄清楚而未能如願的孫氏後裔遷徙的源流世次查考清楚。與此同時當地學者龔遠生等多次組織專家團,對孫氏源流進行調研考證,並彙編成《孫中山客家始祖在寧都》一書。該著作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孫毅將軍首肯並題詞書名。專家組還閱覽了《孫氏聯修族譜》、《樂安堂中山世系譜》、《中華樂安堂孫氏總譜》和《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序》、《香山縣左步頭孫氏源流序》、《紫金袁田孫氏支譜序》等史料,全部記載了孫誗定居寧都,表明了各地世系傳代關係。

據瞭解,最早記載陳留孫誗之譜,系出自北宋中順大夫孫勰撰《富春孫氏族譜世系總序》,譜中有宋歐陽修題唐東平侯孫誗像,大文學家蘇軾題譜名,南宋時此譜又多次修撰,有文天祥撰序,現保存於寧都縣檔案館珍藏。羅香林教授在專著《國父家世源流考序》中,詳細考證了孫誗至孫中山的世系源流歷程。孫科在《八十述略》序中提及:晚唐僖宗時,我們的遠祖孫誗者甚賢能,黃巢亂起充承宣使,引兵遊擊閩越江右間,以軍功封東平侯,屯於虔州虔化縣就是現在江西寧都縣。……友松是入粵始祖,……連昌遷居香山,連昌之孫殿朝於乾隆時遷入翠亨村,孫殿朝之孫敬賢即父親中山先生的祖父。

研究孫氏文化的頂級學術團體—世界孫氏宗親會孫吉龍會長、副會長孫祖長、常務理事孫慧同亦曾進行過詳細考證。

 而世界孫氏宗親聯誼總會譜牒委員會主任,中華樂安孫氏總譜總編、中華樂安孫氏世界聯協會主任、孫氏文化研究著名專家,業界譽為“孫氏文化活歷史”的孫桂林先生曾著《中山公源流考》一文,論述更是直觀翔實,統攬了孫誗至孫中山的源流全局:江西寧都樂安孫氏唐朝開基始祖誗,配陳氏生子實。實生八子,三子仕元為伯房,生有惠公,有惠公生十一郎,十一郎生用寬,用寬生縱。縱生一郎,一郎生泳,永生元立,元立生少廷休,廷休生百八,百八生千四,千四生締宗,締宗生珀瑺,珀瑺生友松(為孫氏入粵開基世祖);友松生敬忠,敬忠生懷文,懷文生鳳宗,鳳宗生明富,明富生仕伯,仕伯生紹宗,紹宗生乃和,乃和生宗榮,宗榮生鼎標,鼎標生連昌。連昌生迥千。迥千生殿朝。殿朝生恆輝。恆輝生敬賢。敬賢生達成,達成生德明(即孫中山)。中山公之子孫科字哲生,有二子四女:治平、治強、穗英、穗華,穗芳,穗芬,多居中國臺灣和美國等地。

紫金縣中壩鎮孫屋排《孫氏族譜》記載著宇公之子子佔齊大夫伐呂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道以為郡。自孫書—孫馮—孫武—孫臏至唐末孫誗,是一部較詳細記載孫中山家世的族譜。卷首載有清雍正七年(1729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記述了孫氏的遷徙全過程。可以清晰看到中壩孫屋排《孫氏族譜》與山東鄄城《孫氏族譜》、《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同出一轍,所載人物 世系與歷史完全銜接,一脈相承,與孫科在《八十述略》裡描述的歷代族系遷徙家世完全一致。

另外據增城正果烏頭石孫屋孫氏十八世傳人孫記雲(1926年生)回憶:“從小聽我祖父孫珠材、叔公孫奉昌、孫謝通等講過,據孫中山提議,擬在省城(廣州)建一所孫氏祠堂。約於1924年在中山縣召開籌備會,我村派孫奉昌、孫謝通前往開會。後因孫中山逝世,在省城建祖祠之事沒有下文。”孫記雲在回憶中還提到,建國前,增城孫氏與紫金孫氏和翠亨村孫氏之間時有來往,互相之間一直保持聯繫。後來因為翠亨六戶孫氏全部遷離當地,相互間漸漸少了聯繫。

無獨有偶。1983年11月,中山市中山研究會組織了一個考證孫中山家世的專門小組,也在江西省寧都縣田頭鄉孫屋底村發現五卷六本《寧都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中山考察小組也認定,孫誗是孫中山的先祖。

由此可見,山東鄄城、江西寧都、紫金中壩之譜與孫中山家族翠亨村的《孫氏列祖生歿紀念簿》完全相繼,符合歷史源流規律。可確定孫友松是入粵河源紫金第一世祖,傳至孫鼎標為十一世,鼎標生連橋、連昌、連盛3個兒子為十二世祖,次子連昌移居增城後,又遷居香山縣即現在的中山市,為香山一世祖。羅香林教授的考證確實無誤。

1986年11月,在廣州召開孫中山國際學術研討會,邱捷、李伯新將在中山大學學報刊登的《關於孫中山的祖籍問題》的文章複印散發給大會的代表,引起本已定論孫中山祖籍在紫金的爭論。當時紫金縣博物館長楊增蘭在省文化廳協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就孫中山祖籍地問題編輯部也引起爭論,不知編到河源還是東莞去?為此,文物處召開黨支部會議,文化廳副廳長兼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恆彬認為寫入東莞不妥。最後,文物處要求楊增蘭針對《關於孫中山的祖籍問題》拿出反駁的研究成果來報中央定論。對此,楊增蘭寫出了《翠亨孫世家譜考證》等3篇研究成果,反駁了邱捷、李伯新的文章。編輯部根據這些情況,也分析認為邱捷、李伯新的“東莞之說”不成立,應報請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定論。因此事影響重大,1988年文化部派出老專家葉學明先生來廣東考證。經過1個多月的研究,葉老認為孫中山的祖籍在紫金是對的,在東莞沒有依據。最後,中央派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黃景略來廣州,對《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進行定稿。黃景略對有關資料研究半個來月後,也認為楊增蘭的研究成果是對的,孫中山的祖籍在紫金中壩無可爭議。最後再次定論孫中山的祖籍在紫金縣中壩鎮,寫進了由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地圖集》。

1993年6月11日,臺灣《中央日報》發表社評,題目是“國父家世源流考”。文章說,近年因有些學者提出孫中山公非出自紫金,而從東莞遷居中山,甚至連翠亨村孫中山故居陳列都改為東莞。造成不良影響。該社評認為近代研究國父家世學者頗多,但仍以著名史學家羅香林教授所著《國父家世源流考》之考證最詳實、可靠。

在此期間日本朝日新聞、廣州日報等亦發文報道聲援紫金說。與此先後時間裡孫科、孫陳淑英、孫治強、孫穗芳、越南副主席黃文歡、中顧委委員曾生、民革主席屈武、周總理夫人鄧穎超、老舍夫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沈醉等先後為紫金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及當地中山中學、慶齡中學題詞。民革中央在每次紫金縣舉辦孫中山祖籍地活動時均有賀電。

至此孫中山家世源流基本上可謂再度蓋棺定論。但現在頭條問答上有人說1998年6月6日翠亨孫氏後人否認是客家人。好吧,我們來看看實情是如何的。

孫中山生於1866年,清朝同治年間。當日翠亨村是多姓村,有馮、麥、孫等多姓聚居於此。其中孫姓有六戶人家。按《列祖生歿紀念簿》紀載,自十二世孫連昌以下至十六世孫敬賢為止,皆是獨脈單傳。孫敬賢生三子:孫達成、孫學成、孫觀成。孫學成與孫觀成後早逝,都只遺一女,孫中山兒媳孫陳淑英便是孫觀成外孫女,孫中山既是孫陳淑英公公,亦是其堂舅。孫達成生子孫眉、孫典、孫文即孫中山,生女孫金星、孫妙茜、孫秋綺。其中孫典、孫金星早夭。故此孫中山家與翠亨村其他孫氏非共祖。而前文所說的1998年孫氏後人否認是客家人這一說法,翻開此族譜可清晰看到此譜前收孫中山兄長孫眉長孫孫滿、孫中山長孫孫治平各一序,序中無涉此事。譜後夾雜有孫滿與其弟孫乾口述,孫乾之子孫必勝執筆的一篇文章。此文確實說明了孫滿兄弟不贊同紫金說,認同東莞說的立場。那麼為什麼孫滿兄弟要逆長輩之意而發言呢?原來孫滿之父孫昌、母親王金順均早逝,孫滿兄弟年不過十歲。後被孫中山安排由後來主張孫氏家世源於東莞的鄧慕韓開蒙受業。孫滿兄弟接受了老師的學術主張,認為家族源於東莞。而這篇文章孫中山孫子孫治平、治強以及其他族人均無表態、簽名。而且查閱日期,孫滿作序於該年五月三日,孫治平作序於六月六日,並非同時同地撰文。後來不到一年,1999年4月2日孫治強親筆再寫了兩幅題詞,送予紫金祖籍紀念館,明確家世源於紫金。2003年後孫穗芳多次抵紫金。2011年報經中央批准,省長黃華華和宣傳部長林雄審批過問的紫金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遷址重建完成。而增城區正果鎮烏頭石孫屋,這個當年孫中山十世祖孫如渙、孫如標、十二世祖孫連昌居住過的地方也保留了當年的祖居。也就是在當年,中山大學河南校友會發起了孫中山祖籍考證活動。歷經四年,取得階段性成果,出版了《孫中山與河南》一書。該書由國家統戰部審核,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支持了羅香林著作的遷徙路線。查孫中山這支孫氏族人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樂安孫書。此支後人郡望便是東莞。由東莞而來,出處應該源於此。

另外再說個篇外話。1925年3月上旬的一天,孫中山在北京鐵獅子衚衕一宅院裡養病,已處於生命垂危的狀態。孫中山的家人宋慶齡、孫科,以及汪精衛、張靜江、何香凝等國民黨領導人看到孫中山似乎要昏睡過去,就轉到房間一角議論起孫中山的後事來。汪精衛深信風水之說,振振有詞地講起來:人們都說孫總理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後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為妙。沒想到這話被昏睡中的孫中山聽到了,他從病榻上一下子回過頭來,連聲說:“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

在場的人一時感到十分愕然,尤其對紫金山位於何處感到茫然,但為了安慰孫中山,都連連答應。

當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國民黨上層人士聚會討論孫中山的歸葬之地。汪精衛就將孫中山的臨終遺言告訴大家,說:“孫總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知山在何處耳?”於是大家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在廣西,有的說在廣東,等等。這引起了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的關注與深思。陳去病後來專門寫了篇《紫金山考》,考證孫中山遺言中的紫金山便是南京的鐘山。後來才定下了鐘山作為孫中山的佳城吉壤。

近年來亦有學術文章稱孫中山曾與胡漢民到鐘山打獵,跟胡漢民透露過欲死後歸葬於此。但結合前文來看,可能性似乎不大。而且當日孫中山身邊有廣東陽山丘姓七位兄弟侍衛隨侍,如果孫中山果然說過,七位侍衛在孫中山去世後何以不說?

而根據河源市《紫金年鑑2005》載:紫金建縣前,分屬長樂縣(今五華縣)、歸善縣(今惠州市惠城區)兩縣地。明朝嘉靖年間,兩縣農民、礦工起義不斷,其中青溪磜頭山礦工起義持續20餘年,範圍延及興寧、長樂、程鄉(今梅縣)、揭陽、河源、龍川、博羅,及海豐、歸善、東莞,均以歸善縣古名、寬得都及長樂縣琴江都為大本營。省、州府為此進行數次征剿,因幅員廣、山瀝多、易聚散,而未見顯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兩廣都御史吳桂芳派重兵進行第五次征剿,鎮壓起義。為確保安靖,明隆慶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劃歸善縣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寬得都(柏埔河、義容河流域),長樂縣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設立永安縣,意即從此永遠安定。以古名都烏石約安民鎮(今紫城鎮)為縣治,建築縣城。因該縣名與福建省延平府永安縣同名,且其建縣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於本縣117年,民國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紫金縣名因紫金山而來。

如此看來孫中山在生前或者想安葬回先祖始入粵地也未可知。

虎賁三千,直馳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中華漢天。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明天。孫中山一生以推翻封建王朝為己任,屢仆屢起,奔走呼籲,將畢生精力撲在了自由平等博愛、民族民生民權上,致力於振興中華,的確是世紀偉人。











李134250861


廣府人自稱是地主,是廣東土著人,好像很牛逼,吹客家人佔地主,其實他們搶地主,他們先祖從廣西山裡的遷移到廣東,搶原土著人畲族人瑤族人地盤,把原來陸地居住疍民趕下水,總之現在有些廣府人牛皮哄哄吹粵語是古漢語,吹自己是偉大民系,當然囉先祖是廣西梧州山裡的土著人,現在是富裕珠三角人,現在還說客家人只能在山區生活,其實大家學過地理和歷史的都知道,兩千多年珠三角只有荒沙灘,人口稀少,珠海中山根本不存在只有島嶼,廣州的村落開村也就千年歷史,我客家人最早來廣東,住山區,因為那時珠三角平原並不存,山裡野生動植物豐富,條件比古代廣州附近好得多,廣府人先祖被秦軍押解到廣州開墾荒地,才有了今天鳥語花香的廣州,所以太偉大了



南國春暖


廣府是“偉大”的民系?哪來的自信?怎麼我想不起來?歷史就讓官方媒體去描述?本人列舉不出……。如果講現代(即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成就,只是在廣東省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部分珠三角地區,但經濟發展是離不開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偉大一詞對一個民系來說是用不得的?靠收房租發家、靠賣地皮分紅是不可取的;只能講是靠勤勞、開拓、務實的精神,如順德的集體、私有企業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最後講偉大的是咱全中國人民!





百事通65300322


毛主席偉大,人民大救星。


用戶59161389006


嶺南邊陲百越仔扛著鍵盤自封的呀。[捂臉]

正所謂“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就越是缺少什麼。處處炫耀的本質,其實是因為自卑。”

從漢朝到明朝的古詩、古詞句描述過對粵語的認知。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魏書》形容越佬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 《六祖壇經》慧能法師自述語音不正,六祖弘忍祖言:‘汝是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充分說明古漢人聽不懂嶺南邊陲百越音,但百越後裔們依然扛著鍵盤和北方攀關係,根本原因就是骨子裡認為“北尊南卑”的思維。


MR杜wy


廣府人來自秦始皇滅六國後,驅齊楚燕韓趙魏軍民五十萬徵南嶺,連同秦本部,即都是來自戰國七雄的人馬,具有勇敢不怕死,開拓進取敢為先,勤奮吃苦耐勞聰明大無畏精神,再與當地土著大混血,所以後代更厲害。


三江一道


老是有人造謠回答,而他們拿不出具體關聯實證。你看他們這種人回覆提問的語氣就知道了,他們的語氣偏激又激動,而且言語模糊。這就是所謂別有用心人的語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