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之張良為臣處世之道


“漢初三傑”之張良為臣處世之道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清楚認識到作為人臣的界限,順勢而為,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輔佐劉邦興漢之後功成身退,可謂善終。反觀韓信,一代兵聖,在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功高蓋主,居功自傲,要挾君主,昧於謀身,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從二人結局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二人處世之道的不同。那麼,張良的處世之道是什麼呢?

一、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韓國,自祖上開始就世代在韓國做官,且從祖父開地、父親張平開始相繼有五代都做了韓國的丞相,可以說是地位顯赫。後來,秦王嬴政憑藉強大的國力和征戰之心迅速滅掉了韓國。張良國亡家滅,對嬴政恨之入骨,散盡家財尋得一個大力士相助,“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錐重百二十斤”,在嬴政巡行東方,經過博浪沙的時候,二人躲在深山中,大力士以大鐵錐伏擊嬴政車馬,未中,從此逃亡並隱姓埋名,以待時機。

在逃亡的過程中,張良歷經人事坎坷,洞察人性,瞭解人情世故。五代為相的家庭出身,一方面讓張良有著強烈的入仕慾望,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名揚後世;另一方面亂世中的遭遇讓張良保持了清醒的認識,不矜己功,不伐己能,淡泊於名利,寧靜而致遠,特別注意要功成身退,免得遭遇帝王猜忌,免得殺身之禍。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良思想中兼具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儒家的思想是作為大丈夫立世的根基,而道家思想是避禍的利器。張良家族世代為韓相,深得官場進退的三昧真火,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有一次趁閒問張良“何如人”,張良答道,“佐高帝,興漢,功成身退,賢者也”!後世史書也對張良多有讚譽,稱“漢世張良,功成身退”。


“漢初三傑”之張良為臣處世之道


二、洞察天下大勢,順勢而為

在《漢書.張良傳》中曾經對張良的一生做過概括,“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為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根據這段話,可以把張良的人生選擇大概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向秦國報滅韓之仇;第二個階段:成為劉邦的帝王師;第三個階段:修仙學道,不管人間事。

張良之所以有以上選擇,那是因為其洞察世事及人心,根據天下大勢的變化而做出明智的選擇。

韓國被秦國滅亡後,向秦國復仇,然後興復韓國就成了張良的人生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張良不惜散盡家財求得刺客刺殺秦王。“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但是後來刺秦不成,隱姓逃亡,仍然不忘復國之志。後來聽說項梁舉起反秦大旗,張良迅速找到項梁,遊說道,“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後來在反秦鬥爭中,韓國終於得以復國,張良也一直在為韓國的復興而勞心勞力。但是在後來反秦鬥爭節節勝利之後,張良意識到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劉邦具有統一天下的潛力和可能性。因此“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漢三年,酈食其向劉邦獻策,希望劉邦能夠恢復六國以抗衡項羽。以前張良的人生目標就是興復韓國,當初項羽進軍咸陽之後分封天下諸侯,張良就跟隨韓王東歸,繼續為韓國的振興而努力,直到項羽殺死了韓王。張良又回到了劉邦身邊。經此事後,張良最終認識到大一統是歷史潮流。因此,此時,他站出來反駁酈食其,說道,“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微、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最終,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拒絕分封,整合手中力量與項羽逐鹿中原,終於建立大一統王朝。


“漢初三傑”之張良為臣處世之道

三、淡泊名利,求仙修道,遠離政治鬥爭

劉邦建國後,準備按照功勞進行封賞。其對臣下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回絕劉邦,說道,“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張良不居功,不自傲,以初遇劉邦時的留地作為封地,以紀念二人友誼。

漢朝建立後,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逐漸被誅殺,蕭何、陳平參與其中出謀劃策,但是卻不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張良給自己的定位是“帝王師”,不擔任官職,不掌握權利,只以超脫的身份為漢朝一統貢獻力量,進而建立功業。功業大成之後,開始避世求仙,“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

據史籍記載,張良父親張平死後二十年,韓國滅亡,再過十年秦國統一天下,又過了十五年後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十二年之後劉邦去世,再過八年張良卒。以此推算,張良年紀越古稀,可謂高壽,可謂善終!

《道德經》認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且“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因此,深諳道家三昧真言的張良懂得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是也!


“漢初三傑”之張良為臣處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