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從“遺臭萬年”到“流芳百世”之路

在漫長的時光中,那些隱秘的、曲折的故事,複雜的、真實的人物,或多或少總會慢慢帶上一些東西,甚至於改頭換面。

所以說,歷史不能細看,因為顛覆時刻會發生。畢竟,歷史是由人來撰寫和評說的,而人具有豐富的多樣性。

王安石的事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今天就來簡單聊聊拗相公王安石。

拗相公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從“遺臭萬年”到“流芳百世”之路

才大志也高

王安石的才氣毋庸置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等。

王安石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歷任淮南節度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等,而且還乾的不錯,頗有聲名。這奠定了王安石的變法思想,以改變國家貧弱的局面。

他曾上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但未被採納。後來王安石因母親病逝回江寧守喪,這一呆就是四年,儘管期間朝廷多次徵召赴京,但他不為所動。王安石在等,等著一個欣賞並支持他的英主出現,這就是宋神宗。

1067年,宋神宗即位,作為王安石的迷弟,他迅速起用王安石,並全力支持他的變法主張。

拗相公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從“遺臭萬年”到“流芳百世”之路

“三不足”背景下的變法

王安石主政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王安石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即: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何等的氣魄!大有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氣勢。當然王安石確實有這個權力,當時的皇帝宋神宗對王安石可謂是言聽計從,至少前期是這樣。於是轟轟烈烈的變法便開始了……

單純從制度設計上來說,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措施不可謂不高明,甚至與當今的一些金融理念不謀而合。

比如說青苗法,在收成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農民可在官府獲取低息貸款或貸糧,到了夏秋收成季再還;免役法,民戶可以通過繳納一定金錢來免除服役;市易法,國家設立專門機構穩定貨物價格,貨物滯銷時收購,短缺時賣出…..

然而,政策實施時卻出現了大問題,甚至與政策制定的初衷背道而馳……

拗相公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從“遺臭萬年”到“流芳百世”之路

如青苗法,當地官府百姓肆意攤派,導致不想貸款的硬塞給你,而需要貸款的往往又貸不到,農民的負擔甚至加重;免疫法,其本意是解放農民,讓其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生產勞動,然而官府在實施過程中經常提高費用甚至強制繳納,這對於貧苦人家來說簡直是災難;市易法,國家的本意是防止大商人控制市場,穩定物價,結果是國家壟斷了貨源、價格、市場,官員們中飽私囊,工商業出現了大蕭條。

危機正在慢慢積聚。

最後一根稻草“天變”

隨著新法的不斷推行,弊端慢慢的顯現出來,且愈演愈烈。如為了應對高昂的免役錢,商販以死相爭;保甲法下,為了逃避高額賦稅或是被逼去當兵,大量的農民自殘,甚至自斷雙臂。

不僅地主階級、資本家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底層百姓也被逼的走投無路,他們聚眾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

拗相公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從“遺臭萬年”到“流芳百世”之路

到了1074年,變法的第六個年頭,一場大旱席捲了大宋王朝。一時間,百姓流離,民心不穩。各地官員紛紛上表陳說,《流民圖》、《應詔言朝廷闕失狀》等等,矛頭直指王安石。

同年,神宗的祖母、母后同時對其施壓,哭訴“王安石亂天下”。殘酷的現實加上週圍巨大的壓力,宋神宗開始懷疑變法,於是就有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罷相。儘管後來王安石又復相,但大勢已去。變法已然宣告失敗。

變法的後遺症

百年之後,宋代大儒朱熹曾這樣評價王安石變法:奸臣肆虐,流毒四海。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先來看看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發生了什麼。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朝中名士如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人都是反對變法的,因此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任用的大多是小人,而那些小人也就是新黨大多為自己的政治利益著想,這也是變法失敗的一個原因。

神宗皇帝死後,其子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啟用司馬光等舊黨,新黨被打擊。高太后死後,哲宗又恢復新法,於是新黨上位,舊黨被打擊……此後的大宋朝廷輪流在新黨舊黨之間轉換,而兩派之間的爭鬥也早已不是什麼變法與否的爭論,而是兩派政治勢力的鬥爭。

於是大宋也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從“禍國妖人”到“三代以下第一完人”

北宋滅亡後,王安石被指為亡國的元兇。新黨一派如呂惠卿、章敦、曾布、蔡京等人均被列入《奸臣傳》。就這樣,從南宋到晚清,王安石被罵了幾百年。

但是到了民國,王安石的形象卻來了一個大反轉。

梁啟超評“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王安石被梁啟超認為是自夏商周以後的唯一一個完人,評價如此之高!這是為何呢?

拗相公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從“遺臭萬年”到“流芳百世”之路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梁啟超與王安石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標籤:改革派。同時,和王安石一樣,梁啟超的維新變法也受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推崇王安石既可強調變法的正確性,又能抬高自己等變法派,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梁啟超著《王荊公》一書,徹底為王安石翻了案。

就這樣,經過民國樑啟超等人的大力宣傳,王安石也就如歷史教科書中那般的正面了。

而到底如何看待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僅拋磚引玉,讀者賢達,自有一番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