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北宋名将潘美一生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绩,却在死后被民间故事描绘成一个大奸臣,可谓冤到家了。为什么别的名将死后被后人景仰,而潘美却背负很多骂声呢?潘美被诬名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潘美(925—991),字仲询,生于乱世,少怀大志。他曾说过:"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公元 950 年,后汉大将郭威篡汉建立后周,潘美与赵匡胤都是后周的臣子。周世宗继位后,潘美任供奉官,并随周世宗征北汉大获全胜。战后潘美被提拨为西上阁门副使,后又升任陕州监军,深得周世宗器重。 公元 959年,周世宗病逝,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当时的宋朝北有契丹辽国和原的北汉,南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等国,960 年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又打着"驱逐赵贼,回复周室"的旗号,发动叛乱。赵匡胤以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行营都监,平定了这次叛乱。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开宝三年,宋太祖命潘美征讨南汉。潘美的连续攻占了贺、昭、桂、连等州,直逼南汉门户韶州城下。 当时的韶州有南汉十万人马,潘美一战斩杀数万南汉军,成功攻占了韶州,兵锋直指广州。潘美定下以火攻取广州之计,派遣数千人夜间手持火炬,火攻广州。南汉军惊慌失措之下,被潘美打得大败,南汉国只得向宋投降。

开宝七年九月,宋太祖又令潘美、曹彬率十万大军征伐南唐。潘美身先士卒,抢渡秦淮河,大军兵临金陵城下。南唐后主李煜连夜派数千人偷袭潘美部,潘美与南唐短兵相接,大败南唐军,并顺势一举攻克金陵,潘美也因功被封为宣徽北院使。

宋太祖病死后,契丹辽国不断侵扰宋朝边境,宋太宗命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抵御辽国。潘美率军扼守住辽中的咽喉固军,击败辽国数次来犯的骑兵。 宋太宗以潘美之公,封其为忠武军节度使、韩国公。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雍熙三年,宋太祖命潘美、曹彬、崔彦率军北伐,以杨业为潘美副将。 宋朝北伐初期势如破竹,主帅曹彬产生了轻敌心理,率主力孤军深入,结果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忙令宋军撤退。 杨业建议潘美派兵,吸引住辽兵主力,然后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护军民撤退。但是监军王诜反对这个计划,要杨业从雁门大路出击。宋朝监军权力很大,潘美只得同 意王诜的意见。杨业临别时,要求潘美在陈家峪口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杨业部撤退到此地时,带兵接应,与杨业两面夹击,可以反败为胜。

潘美按照杨业的计划在陈家峪设伏准备接应,但王诜怕杨业抢功,不断催促潘美撤退。等杨把辽军引向陈家峪时,一个宋军的影子也没有。杨业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壮烈殉国。 宋太宗事后将王诜革职查办,将潘美连降三级,潘美此后被闲置起来。淳化二年,潘美去世了,享年67岁。宋太宗追赠其为中书令,谥"武惠"。

陈家谷一战是潘美一生的转折点,元代脱脱编撰的《宋史·杨业传》中说:"(杨业)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望以步兵夹击救之;美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为契丹所擒,乃不食,三日死"。正是这段记载拉开了潘美被黑的大幕。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杨业兵败阵亡与潘美的确有关,但潘美对杨业的死责任有多大?雍熙北伐失败,主要责任不在潘美;宋军撤退时,主要任务是要将百姓内迁转移,所以暂避敌锋是最为稳妥的。但监军王诜出于嫉妒心理,怕杨业立功,反对这个计划,逼杨业出战与辽军硬刚,使得杨业最终兵败身亡。主帅潘美的责任,是置杨业于不顾,并没有按照事先的,在陈家峪埋伏,而是自顾自的撤退,所以王诜后潘美对杨业之死是该负有责任的。

杨业的兵败最大的原因在于监军王诜否定了杨业原来的计划,逼其正面出战;而潘美作为主帅,不能坚持正确的意见,事事以王诜马首是瞻,事后被"削秩三等"也并不冤枉。但是总体来说,王诜要负主要责任,潘美负将要责任。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从北宋开始,"杨家将"的故事便在民间开始流传,杨业英勇善战、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深入人心。但是在北宋时,潘美在杨家将故事中,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与杨家也没有什么恩怨,并没有被老百姓视作奸臣。

潘美形象的第一次转变,来自北宋大文豪苏辙的一首诗。苏辙在《过杨无敌庙》中写道:"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役,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这首诗写出了杨业的忠勇报国,但最后两句用晋代周处的典故,将杨业之死的责任归于潘美身上,苏辙是个影响力很大的文人,他的这首七律将潘美推上了风口浪尖,使潘美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并影响到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杨业

民间潘美的奸臣形象主要来自元代杂剧《杨家将》。这出杂剧借杨业与杨七郎之口说道:"只恨那潘仁美这个奸贼,逼的俺父子并丧番地",还把杜撰出来的人物杨七郎,说成是向潘美求救时,被潘美灌醉后绑在树上乱箭射死。剧中的八王赵德芳将潘美与杨家结仇的原因解释为潘美在征后汉时,被杨业射了一箭,所以杨业降宋朝后,潘美常记一箭之仇,一心想要谋害杨家父子。但是这出杂剧中,还没有出现杨七郎打擂,打死潘美儿子,两家结仇的剧情。

有苏辙的诗在先,又有元代杂剧在后,潘美的形象也逐渐被刻画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在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中,潘美的演义形象被横向渗透到正史领域,从功臣转化成罪臣。

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通常都是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增添一些情节加以扩充,使之形成一个新的完整文本。明代熊大木版《杨家将演义》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杨家将演义》从头到尾都不忘对潘美进行丑化,潘美在这部作品中,是一个对名位、权利极为迷恋的人,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为随后的潘杨恩怨做好了铺垫。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与正史相比,作为主帅的潘美挟私报怨,昏庸无能,故意用错误的军事部署让杨业战死,将突围求救的杨七郎射杀,将杨家将的悲剧推向了高潮。《杨家将演义》中的潘美已经彻底成为心胸狭隘、残忍狡诈、贪图名利的奸臣形象。

"杨家将"故事是一个积累流变的过程,潘美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错位也有着深层的原因。 宋代周边强敌环伺,民族矛盾尖锐,接下来的元代更是设立了"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四个人种等级制度,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达到了高潮。民间普遍希望能出现一位英雄去改变这样的社会氛围,这也是民间感情的趋向的。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气节符合人们对良将的期望,但是还需要一个祸国殃民之人去反衬杨家将的忠勇,与杨业之死有关的潘美正是反面人物的最佳选择。《杨家将演义》中的忠奸斗争,暗含对于误国奸臣的批判和对忠义之臣的褒扬。杨业抵御外寇、保卫边疆是一条主线,忠奸斗争是为了推进剧情而设的副线,目的是烘托出人们对忠臣义士的期盼,用忠奸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拔高杨家将忠君爱国形象。

潘美形象的变迁,刚好能够服务创作者的需求,无论在民族矛盾还是忠奸之辨,都需要有一个"潘美"的形象存。封建时期文人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时,只能借助手中之笔以 舒其愤,在"崇杨贬潘"创作理念的背后,是他们对君明臣贤、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渴望。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回到历史本身,潘美有没有害杨业之心呢?我们可以抛开文学虚构去分析一下。当时的潘美身为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韩国公,而杨业只不过是五品云州观察使,让杨业作潘美的副手随同出征,是宋太宗对杨业的破格使用。 对一个降将如此重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和妒嫉。《杨业传》写道:"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这种超常的信任,是有可能引起潘美的妒嫉的, 陈家峪之役正好给了他除掉杨业的机会。《杨业传》记载,杨业在率军出征前要求潘美在陈家峪埋伏接应时,是"泣谓美曰",当他撤到陈家峪未见到援兵,又一次"大恸",这两次落泪,说明杨业心理上是有所准备的,他在出征前就很可能想到了这个结局。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从明朝开始,口述历史和戏剧已经影响到文人、史书对潘美的记载和评价。王夫之在《宋论》中说:"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就是直接指出潘美是因为嫉妒杨业,而不肯救杨业的。这证明至少到在清初时,文人群体已经普遍认同口述历史的说法。清顺治年间,御史顾如华甚至上奏,废除潘美的从祀资格,居然被顺治皇帝批准。

口述历史与史书不同,史书在编修时,对历史真相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进行部分遮蔽。孔子编《春秋》时,便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世史官在修史时,也常将这种"春秋笔法",去删减、过滤、舍弃一些事实。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史书,有一部分只是写史者笔下的"历史",是支离破碎的"历史"。但是越是遮掩防范,越能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从某一蛛丝马迹出发的各种秘闻、街谈巷议,便应运而生,产生了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对正史的修正与补充,使历史更丰富具体、更生动细腻。

司马迁的《史记》中,历史被他写得有血有肉,感情充沛。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及许多罕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私话秘事都被写进《史记》。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便是采用了大量的口述历史,广泛搜集民间的口头传说,将历史写得丰满、 圆润,成为"无韵之《离骚》"。

北宋名将潘美是怎样被“口述历史”诬名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潘美

古代在史官之外,还设有专门采集民间传说的稗官。稗官"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千万言。东方朔三山之求,诸葛亮九曲之势,于史籍无其事,彼则肆为出入"。历史在民间的传播最忌平淡,和史书相比,口述历史忠奸对立,善恶分明,美丑映衬,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潘美形象在史书中写得比较暧昧,但在民间口述历史中长期流传,并走样变形,影响到人们对潘美的历史评价,这都是由口述历史存在着异化、蜕变为文学的可能性决定的。

史书的局限决定了口述历史的长期存在。 口述者有选择的自由,遗忘、编造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史书需要反复审定材料、力求真实再现人物原貌,而戏曲、小说等民间俗文学则可以广泛吸取传说、佚事等并展开想象、主观评判,由此产生的人物形象必然会出现失真。所以潘美形象的变迁,是在史书、历史、社会、民间文学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