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電視劇《封神榜》的結束,武王姬發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為周王朝的開始。

歷經十二代,王位落到周幽王姬宮涅手中,也就是烽火戲諸侯的主角。因為一個著名的女人—褒姒,幽王丟掉了都城,死在驪山腳下。

他的兒子周平王—姬宜臼,將都城遷到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東周的前半段,140多個諸侯國互相征伐,史稱春秋。

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小的諸侯國多被吞併。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形成七國爭霸的局面,史稱戰國。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將其作為開篇之作,可見其重要性。

實際上,晉國在春秋時期是非常強大的,這一點從韓趙魏分晉之後,各自還能保持強大戰力就可以看出。

那他為何會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呢?這就不得不從“曲沃代翼”說起了。

曲沃,是晉國小宗桓叔的封地;

翼,是晉國的都城,晉國大宗國君的所在地。

被封於曲沃的桓叔、莊伯、晉武公祖孫三代,同位于都城的國君互相征伐,歷時67年,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

成為了新主人的曲沃一宗,害怕其它小宗效仿,於是將其屠戮殆盡,造成了晉無公族的情況。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曲沃代翼


沒有公族並不可怕,只要國君掌握權力即可。

可其中的一位國君—晉獻公,太想控制權力了,甚至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其餘子嗣也紛紛出逃。

公元前633年,出逃的其中一位子嗣,重耳,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文公。

即位後的重耳,為了統一各方勢力,將軍隊編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這就是著名的三軍六卿制。

六卿是軍政一體的職務,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最為關鍵的是,三軍六卿採取的是世襲制這就為卿族掌握權力提供了基礎。

當然,雄才大略的晉文公並不是傻子。晉國六卿雖然是世襲,卻不是在某一家內世襲,而是輪班制。

六卿分別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家族內輪流擔任。

六卿之間爭權奪利,國君總攬大權。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三軍六卿制


晉文公設計的制度雖然很好,但對執行人的要求確實太高。

後世的晉國國君在日益變化的卿族勢力中,難以掌握平衡關係,君權日衰。

春秋末期,原來安排的十一家世族只剩下智、韓、趙、魏四家。其中,又以智氏最強。

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向韓康子、魏桓子索要土地,頗為順利。

公元前455年,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脅迫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

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

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

此後,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


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自此,晉國徹底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