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明太祖朱元璋的另一面

一个完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小时候父母双亡,当过和尚要过饭,参加起义军后,用了16年的时间,一统华夏,当上了开国皇帝。这不是神话,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经历,这样的经历既空前也绝后。

笔者看过的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资料,不说汗牛充栋,也可堆成小山。总的来说,前期的朱元璋是一个十分努力、十分上进、十分好学、十分谦虚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将自己从一个文盲半文盲变成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从一个大老粗变成一个心思缜密、做事有章法的人。在元末群雄争斗、驱逐元朝的非凡经历中,明太祖朱元璋充分展现了胆大心细、高瞻远瞩、意志坚定、手段果敢的卓越才能。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有意见,认为笔者夸大其词,但是,仔细想想,没有这等水平、这等能力,怎么在从元末乱世脱颖而出?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参军后的朱元璋,谦虚谨慎、热爱学习、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做到了修身齐家、正心诚意,于是人气越积越大,一大批青年才俊、社会贤达聚集到朱元璋的身边,帮助朱元璋在群雄争霸中胜出,朱元璋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成就了霸业。可以说,朱元璋是那个时期最伟大的人,胸怀、眼界、情怀都非一般人可比。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艰苦创业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并没有耽搁生孩子,他一共生了26个儿子、13个女儿,这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儿子的成活率出奇的高,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26个儿子只有最小的儿子夭折,剩余25个儿子全部长大成人,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皇帝中是没有的。

这么多儿子,将来怎么办?儿子们的出路在哪里?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皇帝的儿子们怎么安排,历来都是头疼的事情。太子继承皇位,其他儿子封爵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怎么封?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嵌宝镶玉金(冠顶)饰 湖北钟祥 明梁庄王墓出土

此前,中国历代王朝对于皇子(王子)的分封主要有三种:一是商周类型。王子分封在外,藩国屏障中央政府,诸藩以国为姓,相对独立,中央和藩国是朝贡与册封、称臣与纳贡的关系。二是秦唐宋类型。郡县制,册封皇亲子弟为王,但有的不是一步到位,先封郡王甚至更低的爵位,而且有名无实,有的必须住在京城,甚至有的不能世袭,但可以量才参政,为国效力。三是汉晋类型。采用的郡国制,作为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过渡。藩王在郡国之内,握有军政财政大权。

这三种制度,总的来说都是弊大于利,对后世都造成了不少麻烦,商周类的分封已不适应时代;秦唐宋类型缺点过于明显,造成皇室空虚,皇权孤单,容易让外人做大做强;汉晋类型又容易造成藩王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造成宗室相互残杀的人伦悲剧,严重威胁安定稳定,缺点更大,如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等。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朱元璋面对这种历史老问题,思来想去,想来思去,一直拿不定主意。到后来,他最终在汉晋类型的分封制基础上,加以损益,除了皇太子,决定将其余24个儿子全部分封到各地(一般为知府所在地)当亲王,年禄万石(起初是五万担)。第一次封藩的9个儿子分别是次子朱樉为秦王、三子朱棡(gāng)为晋王、 四子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吴王(后改为“周王”)、六子朱桢封为楚王、七子朱榑封为齐王、八子朱梓封为潭王、九子朱杞封为赵王。随后又都陆续封王,全部是亲王。按照《皇明祖训》,亲王的嫡长子世袭亲王爵位,亲王的其余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儿子封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总共8个等级,保底封最低的一等,年俸禄200担,相等于一百亩良田的年产粮。皇家子弟都不用工作,一律由朝廷养着。祖宗创业不易,不能委屈了子孙。但官员的俸禄却低的可怜,明朝的低薪已证明,低薪必然导致政府涣散,所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说,自洪武中期以后,明代无善治。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明十三陵图

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后代定了20个排辈字,从孙辈开始排起,比如明成祖叫朱棣,其世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到第10个字“由”字辈崇祯帝朱由检亡国,历史给朱元璋打了个五折。

朱元璋当然知道历史上藩王觊觎皇权的危险,藩王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有了抗衡中央的实力,很难避免和朝廷相互猜忌,最终导致武力相向。因此,朱元璋采取了强干弱枝办法,规定藩王享有部分军事权力,每个藩王有3000人到19000人的卫队,战时还可统领更多的部队,以达到拱卫皇权的目的,但是不参与地方行政事务,以防止军政合一,成为独立王国。这些汉朝的制度有不同。

久经战阵的朱元璋当然不放心,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定了《皇明祖训》,对子孙后代的吃、喝、拉、撒、住、用、行等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考虑到的都被他考虑到了。他告诫藩王要安分守己,屏藩帝室,共享富贵。这下朱元璋想当然地觉得放心了,文官武将如果想夺取朱家江山,就不得不考虑在外领兵的各位藩王。

《皇明祖训》规定: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朱家的皇权旁落,则藩王可以训兵待命,等待天子密诏,诸王统领守镇兵要协助皇帝讨平奸臣。叛乱平定后,藩王要在5日之内带领手下军队离开京城返回封地。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明成祖朱棣

真是好笑,常人尚且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带兵杀到京城了,谁还会轻易主动退出?

朱元璋曾经和继承人朱允炆说:我安排叔叔们为你守护边界,你可以放心当皇帝。

朱允炆:外敌入侵,由叔叔们对付,但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怎么办?

朱元璋:你的意思呢?

朱允炆:实在不行就削藩......

朱元璋:(沉思良久)也只好这样......

但朱元璋在晚年还是担心藩王会造反,在去世前把女婿梅殷叫到身边,说了一句“燕王不可不虑”,要求梅殷尽心保护建文帝朱允炆。梅殷作为外戚,并无能力在燕王和朱允炆的叔侄争斗中保护朱允炆,朱元璋所托非人。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者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开始削藩,起初还比较顺利,连续削了岷王、湘王、周王等5位叔王。下一步估计轮到诸王之长(老二秦王、老三晋王已先于朱元璋去世)的燕王朱棣了,朱棣这下子真坐不住了,最终牵强附会《皇明祖训》关于“清君侧”的内容,起兵与朝廷对抗,名曰:奉天靖难。因为朝廷早已有准备,对北平提前做了部署,最初朱棣能调动的人马只有800人,后来朱棣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北平城,朝廷安排在北平的人要么被朱棣杀了要么向朱棣投降了。

燕王朱棣以一隅之力,对抗中央,本无胜算可能,但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且当时是诸王之长,其威望非同寻常。从1399年正式起兵,历时3年,朱棣始终无法取得有效突破,后来在高人的建议下,朱棣直接带领大军采取单刀直插的方式来到南京城下,弟弟谷王朱橞和勋贵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投降,建文帝自焚而亡,朱棣登基为帝。3年多的靖难之役,导致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朱允炆死亡,军民死伤数十万,朱元璋苦心制定的《皇明祖训》在自己尸骨未寒之时即遭受无情的嘲笑。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但朱元璋不是不知道给藩王于兵权可能带来的危险,事先也有人提醒过他。洪武初年的国子监生叶伯巨,朱元璋让他到北方宣政教化,当他听说朱元璋要给皇子们封藩时,于洪武九年(1376年)向朱元璋呈报了《奉诏陈言疏》,该文结合历史教训,详细分析了封藩制的缺点,“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其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文章写的有理有据,情真意切。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儿子们一个一个表现的知书达理,忠于朝廷,一派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朱元璋一开始实在没有感觉到哪个儿子会造反。叶伯巨的上疏引起了自私的朱元璋暴怒,说叶伯臣是离间其骨肉,将叶伯臣处死。

真理的白纸黑字就摆在那。无论你信与不信。

还有一次,朱元璋和朱允炆对话,朱允炆问,这么多皇叔,一个个今后都要生孩子,孩子又要生孩子,都由朝廷负担费用,总有一天朝廷养不起,怎么办?朱元璋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但我管不了那么长远的事情,先这样吧。你管不了那么长远的事情,又为何把它写入《皇明祖训》?

朱允炆问的有道理吗?的确有,事情就是这么明白地摆在那里。朱元璋知道这个道理吗?知道。一百三十年后的嘉靖年间,嘉靖帝就开始为宗室的俸禄发愁了。比如,朱元璋刚分封诸子之初,山西只有晋王1人,到嘉靖时,变成两万余人,朝廷所承担的禄米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嘉靖帝不得不采取措施,于是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颁布了《宗藩条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势力,略为减轻了财政负担,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真无法足额发放宗室俸禄了。血缘亲的宗室,还是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血缘远的,有的连名字都批不下来,俸禄无从谈起,生活举步维艰。于是,万历帝只得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内怒)赈济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穷困宗室,不然这些人不是饿死就是要造反了。我们都知道万历帝贪财好货,为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放开宗室子弟参加科举的,但依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终明之世,朝廷共封87个亲王藩国,到明末,在世的亲王有60几位、郡王数千、宗室子弟数十万。最终,如建文帝朱允炆所料,朝廷真养不起这么多宗亲,在明末攘外安内过程中,崇祯帝为筹集军费和赈济灾民的钱粮,愁白了头,一再加税,饮鸩止渴,大明江山终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朱元璋家封在长江以北的宗室子弟几乎被农民起义军屠戮殆尽。朱元璋的子孙吃垮了朱元璋创建的明朝,其钦定的《皇明祖训》终于成为历史尘埃。

早年听说过一个故事,著名科学家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只大猫一只小猫,他在家里的墙上开了两个洞,一个大洞、 一个小洞,大洞给大猫进出,小洞给小猫进出。有人笑话他说,开大个洞就够了,大猫、小猫都可以走大洞嘛。我们可以说,牛顿的这个决定是个错误,多此一举,但也可以说这个决定不是错误,而是伟大人物的一种小情怀。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封藩的决定是情怀吗?一个年轻时出神入化的人物,为何老了老了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利令智昏。一个人甭管曾经多么伟大、多么英明神武,只要利益熏心,昏招将不可避免。

明太祖朱元璋的昏招

崇祯帝上吊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