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水族古墓群

黔南水族古墓群


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系從秦漢時期西甌中的一支發展演變而來,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唐宋時與壯、侗語族等諸民族統稱為"僚",明清時稱"水";北宋時,水族已在龍江上游和柳江上游之間一帶地區(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及毗連的荔波、環江等地)定居生活,當時稱為"撫水州",這一時期出現村落了,酋長居住的地方有"樓屋戰棚",並以竹柵護衛,蒙氏世為首領,形成一個相當強大的政治勢力來統治當地水族和其他各族,並曾不斷與宋王朝發生武裝衝突,不久,都柳江上游爛土、陳蒙等處長官司要求內屬而改為陳蒙、合江州;明洪武間復長官司,隸都勻府;清置三腳州;1914年改三腳州為三合縣,後改稱三都縣。  

荔波水族地區,宋置荔波峒,後改稱州,同時保留一些長官司建制;明王朝加強土司制度,逐步實行"改土歸流",如明初封建王朝用武力裁撤了荔波州的蒙、雷、皮三姓土司,分置三個巡檢司,清置荔波縣,對水族地區進行直接統治,清朝直接統治水族地區後,漢族移民也隨著大批遷入,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利設施以及家庭紡織等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  

目前,我國水族人口數約為41萬,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和從江等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南丹、環江和河池等縣境內。  

水族喪俗繁雜,其程序大致分為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等六個階段。過去,他們信仰多神,相信萬物有靈,以"六一公"、"六甲公"為正神,相傳為"水書"的創造者。凡遇生死、疾病、災荒都要請鬼師占卜唸經、殺牲祭鬼神,以魚祭為特點。水族有本氏族的歷法,與夏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歷以夏曆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八月底至十月初的4個亥日都是"端"節日子,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水語稱"藉端"),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期間要擧行賽馬及跳銅鼓舞、蘆笙舞等活動,並舉行盛大的宴會。

黔南水族古墓群

引朗墓區分佈圖

黔南水族古墓群主要分佈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南部和荔波縣北部水族聚居區。重要的墓葬有三都縣水龍鄉引朗石板墓11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阡鎮水懂村大寨石板墓1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阡鎮水板村上水達古墓45座(三普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和荔波縣水甫古墓群300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水甫古墓群於2006年清理並復原墓葬9座。幾處墓地雖然分屬兩個縣,但集中在一個南北約50公里,東西約30公里範圍內,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黔南水族古墓群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族古墓群墓葬分地下和地上兩部分,以地上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從墓葬形制看,可將水族墓葬分為四類:1、地面建長條形仿杆欄式石棺形,一至三層不等,以一層者為多,瓦屋頂。部分石棺頂端、側壁有雕刻圖案,內容有神獸、牛馬、人物、花草、戰爭、民族舞蹈、秘戲、銅鼓、陰陽等,有的墓葬後面還刻有石立人;2、地面仍建長條形石棺,但墓前建有門樓式墓碑,石棺上的雕刻則基本不見,部分墓葬甚至不用石板蓋頂,棺內填土;3、薄石板疊砌墓,主要分佈在水達和水甫兩地,地面用大小不一的薄石板砌成長方形墳堆,少數墓後有石立人;4、墓葬有圓形封土並用修整規則的條石圍砌,墓前建有門樓式墓碑,墓碑上刻墓主姓名、生卒年等,少數墓葬碑文還使用了水文、漢文兩種語言文字。有紀年的墓葬主要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因而墓葬主要以清墓為主,少數墓葬可早到明代,晚到民國初年。

黔南水族古墓群

引朗M2

一、三都水族自治縣分佈情況如下:

三都縣水龍鄉拉佑村一坡上,墓碑高約4米,極為雄偉。墓碑碑文上鐫刻著"光緒十年"字樣,墓碑頂部兩端分別雕刻著魚形石雕,墓碑中部,兩尊石獅分別佇立守侯左右,在墓碑上,分別刻著栩栩如生的鳳凰、犀牛等動物圖案。而這些圖案,正是水族民族崇拜的一種圖騰。

黔南水族古墓群

黔南水族古墓群

   2010年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來,三都文物普查工作小組在該縣九阡、塘州、水龍等鄉鎮一共發現62座石板墓及墓群。其中,九阡上水達石板墓群是三都迄今被發現的石板墓中規模最大的一處。水族古墓大多與水族的遷徙有關,墓碑上的年代大多為乾隆、嘉慶、咸豐、道光年間,有的墓碑上還刻有"水書"文字,四周的石頭上還刻有龍、鳳、魚、牛、麒麟和豬等動物,以及繪刻有太極圖案,圖像雕刻精美,形態惟妙惟肖。專家認為,從石雕墓刻看,可以反映出該民族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深遠,體現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堪稱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典範,也反映出這個時期該民族的強大繁榮。

黔南水族古墓群

黔南水族古墓群

水書碑文

黔南水族古墓群

石板墓,是水族獨特神秘的墓葬形式,其結構分為地下和地面兩個部分。地下部分為狹長形豎穴土坑,用來存放死者遺骨;地面部分是用石板砌築而成,用來放置隨葬品,有仿幹欄式房屋、石板堆砌和簡易立碑等幾種形式。

黔南水族古墓群

黔南水族古墓群

2、 荔波縣

黔南水族古墓群

1981年,貴州省荔波縣玉屏鎮水甫村發現了石板(棺)古墓群。次年2月23日,水甫石板(棺)古墓群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1月18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宋先世為領隊的專家組一行對荔波水甫石板墓群進行搶救發掘,目的是通過對石板墓葬進行系統的調查、清理和發掘,在完成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項目的前提下,全面蒐集第一手資料,摸清石板墓葬形成的成因、分佈、源流、工藝、結構、類型等情況,並瞭解與之關聯的民族喪葬習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意識,透過其反映出社會組織結構、血液婚姻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整理出較為完備的各項資料,以文字、圖像、拓片、測繪、音像、實物等載體,記錄下其中瀕臨滅失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的目的。

黔南水族古墓群

  這次,考古專家共清理了300多座古墓,其中發掘和修復9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墓。考古專家宋先世告訴記者,從目前發掘的墳墓看,估計與水族的遷徙有關,因為水族重要分佈在三都、荔波一帶。從古墓構造來看,就像一座座水族房屋,其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兩層墓為1座,三層墓為3座,屬於"杆欄"式建築結構,最大的一塊墓碑有1300多斤重。據專家介紹,古墓群大約可以分為三種:即"杆欄式"、圓形和長方形等類型;從發掘的其中一座女性古墓看,出現了"同冢異穴"或叫做"伴祖添葬"的情況,意思是父子、婆媳死後同葬一座墓,但不葬在同一個坑裡。其中,從出土文物中,還發現有一對銀耳環和髮簪等隨葬品。

黔南水族古墓群

黔南水族古墓群

  從墓碑碑文上看,其年代大多為乾隆、嘉慶、咸豐、道光年間,有的墓碑上還刻有"水書"文字,四周的石頭上還刻有龍、鳳、魚、牛、麒麟和豬等動物,以及繪刻有太極圖案,圖像雕刻精美,形態惟妙惟肖。專家認為,從石雕墓刻看,可以反映出該民族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深遠,體現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堪稱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典範。也反映出這個時期該民族比較強大繁榮。據文獻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欄。","茅而不塗,衡板為閣,上以棲人,下畜牛羊豬犬,謂之麻欄。"荔波縣文管所所長覃遠建認為,水甫古墓群建造特點是集民居、墓葬、禾倉為一體的"杆欄"式建築模式。據專家推算,建造一座墳墓當時大約需要9頭牛,相當於現在的2萬多元價值,造價非常昂貴。附近板本寨有30戶水族人家,房屋結構與古墳墓建造特點相似。

黔南水族古墓群

  

黔南水族古墓群

經調查和現場發掘初步總結有幾大新成果:基本摸清掌握了水族地區石板(棺)墓現存的狀況和分佈情況。現在該石板(棺)墓主要分佈於荔波水甫、洞託、水豐、水慶及三都九阡、水龍、三洞、都江、壩街等水族較為集中的邊遠地區。早在1981年調查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僅發現近100座石墓,而這次清理卻發現了達300多座時代接近、集中埋藏的墓葬,再次證實這裡是一處大型的古墓群,其性質應該是以清代為主的歷史時期中當地聚居地少數民族的氏族公共墓地。基本摸清了不同形狀的墓葬的發展演變關係:即從"杆欄式"石墓到長方形石墓再到圓形石墓,它是明清時期水族使用的一種墓葬形式,民國初期還有個別使用,但造型上已有了很大變化。基本摸清了不同類型的墓葬的性質,即貧富之間的差異。首次摸清了石板墓葬內部結構情況,以及埋葬方式、葬具使用、骨骼保存狀況、隨葬品等的情況。在墓碑上發現了大量新的有待破譯的水族文字----"水書"。

黔南水族古墓群

  通過這次對水族石板墓系統的調查、清理和發掘,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資料,掌握了豐富的實際內容,發現了不少新的東西,解決了許多以往不清楚的問題,基本摸清水族石板墓這一特殊墓葬形式的成因、分佈、源流、工藝、結構、類型,為一步深入進行研究、探討了解與之關聯的民族喪葬習俗、民間宗教文化意識,社會組織結構、血緣婚姻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提供了多方面素材,為科學地認識、妥善地保護、合理地開發水族石板墓葬這一存量有限、價值無限的水族文化重要遺存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以最終達到搶救、保護古代民族文化遺產,更好地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