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文 浮世草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大明版圖


大明,最後一個漢服衣冠大一統王朝,是任何華夏人繞不開的心結與嗟嘆。

小時候,對明朝的印象停留在武俠《笑傲江湖》《龍門客棧》等經典影視作品的感性認識裡:刀光劍影,廠衛遍地,忠奸難辨,專制混亂。隨著年齡漸長,到了高中以後,慢慢發現大明的形象越來越高大。

我至今記得當時課本上說:康熙皇帝評價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隨著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明史熱和學術界研究的“正史野史”各類文藝作品的出現,明朝如同國號的寓意一樣,漸漸播散迷霧,顯出本來的光華......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門多薩著的《中華大帝國史》中留下了許多關於明朝真實的寶貴的歷史記載。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明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真實的情況。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王朝可以劃分為洪武之治、永宣之治、弘治中興隆萬盛世這四個精彩的歷史階段。明朝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時代,真正集泱泱大國威儀、軍事實力、文化科技實力保持強盛不衰,完全當得起“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八個大字。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明朝那麼偉大最後還是被滿清取代了。落幕毀滅原因是複雜沉重的,這裡不具體展開。可嘆後來的清朝雖然取代了明朝,但卻無能延續中華帝國的榮耀,無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今天要說的是,就在明朝一步步邁向覆亡的邊緣,清軍入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屠殺奴役,民族淪陷之時,華夏民族最後的血性和尊嚴被激發,讓人血脈迸張,特別是南明的最後駐國李定國。百年前,

章炳麟在蔡鍔起兵討袁使曾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那麼,李定國究竟何許人也?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駐國將軍李定國


一、大義歸明

李定國生於陝西,家境貧寒,適逢明末的西北大旱,加上朝廷加徵三餉,餓殍遍野。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定國加入了張獻忠的起義軍,並被張獻忠收為養子,也是

張獻忠四個養子之一(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隨張獻忠征戰南北,

屢立戰功。李定國作戰勇猛,相貌英俊,對待士卒寬厚仁和,深得張獻忠喜愛。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李定國受封為徵西將軍。但隨著張獻忠在與清軍的戰鬥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權隨即分崩瓦解。

張獻忠臨死之際囑咐四養子:“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李定國遂與諸兄弟決議聯明抗清,從四川南下,攻佔雲南貴州作為起事基地。然而,孫可望自恃功高,打算自立,遭到李定國與劉文秀強烈反對。

孫可望攝於李、劉二人軍威,含恨作罷。自此,李定國與孫可望這對曾經的同袍兄弟出現了裂痕。與此同時,朱由榔在肇慶稱帝,這就是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民族大義之下,眾雄聚首。


二、初露鋒芒

南明永曆五年,朱由榔移駕安龍,被孫可望嚴密控制起來。自此,孫可望成為永曆南明朝廷的實際掌權者。孫可望不臣之心日顯。

此時的李定國正在雲南練兵,他已拉起了一支三萬餘人的隊伍,並破天荒的配備了雲南的特有兵種——象兵,這一特種部隊在之後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雲南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永曆六年,李定國決定率領本部兵馬,從貴州直入湖南,收復湖廣

李定國有勇有謀,將士勇猛殺敵,加之清軍湖南守將沈永忠與平南王孔有德不和,李定國藉機幾乎收復湖南全境。之後,李定國兵峰直轉廣西,包圍了孔有德的駐地——桂林。

李定國巧妙運用象兵部隊衝擊城門,很快攻破了桂林城牆。孔有德在家中絕望自焚,一代漢奸的罪惡生涯就此落下帷幕。李定國不僅作戰勇猛,且軍法嚴明,他與軍士有五條約法: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

明遺老李寄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在當時亂世,表現了一個胸懷大義的愛國將領的胸襟氣魄。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三、名震天下

由於李定國收復疆域三千餘里,清廷大為震驚,慌忙調遣漢奸洪承疇經略湖廣,努爾哈赤長孫敬謹親王尼堪南下與李定國交戰。李定國本想乘勝進取廣東,與東南沿海的抵抗勢力鄭成功匯合,但被嫉妒李定國戰功的孫可望否決,李定國只得繼續北上湖南。

面對強敵,李定國定下了伏擊的作戰部署,在李定國先頭部隊的引誘下進入明軍伏擊圈,明軍四下而出,清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尼堪在亂軍中被斬。

此役打破了滿洲兵不可戰勝的傳說,黃宗羲評之曰:“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此役後清廷大為震恐,甚至一度想要讓出江南七省,與南明劃江而治。


四、禍起蕭牆

正待李定國意氣風發,收拾舊山河,恢復大明,還於舊都。但是,居心叵測的孫可望暗中大做手腳,不但剋扣李定國所部的餉銀,還按下了永曆帝準備冊封李定國為西寧王的詔書,更暗中準備加害於他。

李定國顧全大局,不願與孫可望為敵,但孫可望步步緊逼,引兵攻打定國所部,定國無奈,只得離開湖南。清廷偵知孫、李不和之後,再度派兵進入湖南。

孫可望哪裡是清軍的對手,被殺的大敗,狼狽逃離湖南。湖南全境再次被清軍佔領,桂林和梧州相繼失守。李定國與將士浴血奮戰換來的戰果,在孫可望的一己私慾摧殘下,損失殆盡。


五、雖敗猶榮

南明永曆七年,李定國自廣西出軍,向廣東進發,準備繼續執行自己的戰略構想,使南明朝廷與鄭成功抵抗力量、浙江沿海的張煌言抵抗力量連成一片,況且廣東經濟發達,能夠支撐起南明朝廷的鉅額開銷。

李定國再入廣東,一鼓作氣打到廣州城南的新會,他想當然的認為鄭成功的援軍會從海上前來,便準備拿下新會,在此與鄭軍會師。由此,便拉開了決系南明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新會戰役。

明軍炮火兇猛,清軍便讓百姓上城牆以血肉之軀阻擋;明軍用雲梯攻城,清軍便脅迫百姓站在城牆之上阻隔明軍。

李定國見此情形忙下令停止攻城,殊不知自己犯了兵家大忌——慈不掌兵。孫可望切斷了滇黔的物資供應,攻城戰變成了圍攻戰,明軍中瘟疫蔓延,加之在鄭軍之前來的,是尚可喜帶來的十餘萬清廷援軍。

明軍大敗,一路潰逃至南寧。經此一役,李定國身邊只剩下六千餘人,明軍再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因為拯救黎民於水火的大義,而放棄了戰機,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六、獨木苦支

禍不單行,李定國在前線浴血殺敵的同時,孫可望卻在後方加緊篡位。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永曆帝身邊的十八位忠臣,即“十八先生案”。永曆帝極度恐懼,他忙派人密令李定國回安龍救駕。

孫可望卻不知悔改,屢次三番挑起邊境內訌。部下白文選等仰慕李定國忠義,於陣前反戈。孫可望狼狽大敗,只得邁出他人生中最為罪惡的一步,投降了清廷自此,貴州雲南虛實盡被洪承疇偵知。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廷兵發三路準備一舉消滅南明。清軍勢如破竹,趁內訌攻克貴陽,自此,永曆朝廷只存於雲南一隅。盤江之戰,明軍大敗。李定國家眷在此役中亦被清軍所害。

李定國此時已抱定必死之決心:“事既如此,夫復何言,惟本此孤忠,死而後已。”

盤江戰役後,昆明告急,聽聞皇帝要走,出城相隨的百姓竟有數十萬之多。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了百姓,永曆皇帝無奈,放棄入川,遷往永昌。李定國所部斷後!

吳三桂進入昆明後窮追不捨,於磨盤山進入李定國所部伏擊圈,正待命運扭轉之時,天怒人怨,草叢中突然竄出了一個明朝官員——大理寺卿盧桂生,在最關鍵的時候做了漢奸,出賣了李定國的作戰計劃。好好的伏擊戰打成了慘烈的白刃戰。

這次戰鬥,清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明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李定國身邊僅剩千餘兵馬,撤出戰場。磨盤山戰役是李定國指揮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明軍雖敗,但也讓清軍膽寒。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叛徒盧桂生,你可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


七、英雄落幕

夕陽殘照,窮途岔路,流亡的永曆帝做出了一個無比愚蠢的決定——逃入緬甸。不久災難降臨,緬王將他交給了吳三桂。之後,吳三桂在昆明弒君,永曆朝廷滅亡。

歷史和李定國開了個卑劣的玩笑,在他42歲生日那天,傳來了永曆帝在昆明遇害的消息。正在整兵備戰的李定國悲痛欲絕,病倒于軍中。

數日之後,他強撐病體,起身寫下表文,向上天焚告:“如大數已盡,乞賜定國一人早死,無害此軍民”。不知是否是天意難為,數日之後,李定國病逝於勐臘軍中,臨終之前他留下遺言:“寧死荒郊,勿降也!”

自此,殘陽泣血,一代名將李定國的人生落下帷幕。碧血忠魂,齎志以歿。


碧血丹心李定國——大明最後的悲歌

碧血忠魂,齎志以歿


人道有變,其節乃現。

每每國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忠誠與背叛,大義與生死成為抉擇之時:多少自比良禽,朝秦暮楚之輩,撕下偽裝的最後一點廉恥,見利忘義,同室操戈,遺臭萬年。

但也總有捨生取義,浩氣不屈的熱血忠魂支撐起民族的骨氣,維護著民族的尊嚴,融鑄進民族的記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樑。

李定國最後的舉動,亦恍若南宋最後的大將張世傑。張世傑揹著小皇帝在最後一刻面對滔天巨浪,也像李定國一樣向天祈禱,若宋大數已盡,則讓自己的戰船沉沒水底。

《宋書》的記載卻是:“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李定國與張世傑何其相似,.我們崇拜英雄,痛恨奸佞。這位反賊出身的忠臣,在風雨飄搖的南明朝廷中無疑是最耀眼的星。

多少飽讀詩書的文人大夫,將軍士卒剃了頭髮,丟了衣冠,喪了骨氣降了,李定國沒有;終全其志,鑄就了大明最後的碧血丹心!壯哉!偉哉!滾滾長江,滔滔浪花,歲月無盡,浩氣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