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文 浮世草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大明版图


大明,最后一个汉服衣冠大一统王朝,是任何华夏人绕不开的心结与嗟叹。

小时候,对明朝的印象停留在武侠《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性认识里:刀光剑影,厂卫遍地,忠奸难辨,专制混乱。随着年龄渐长,到了高中以后,慢慢发现大明的形象越来越高大。

我至今记得当时课本上说:康熙皇帝评价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治隆唐宋”!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明史热和学术界研究的“正史野史”各类文艺作品的出现,明朝如同国号的寓意一样,渐渐播散迷雾,显出本来的光华......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门多萨著的《中华大帝国史》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明朝真实的宝贵的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真实的情况。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王朝可以划分为洪武之治、永宣之治、弘治中兴隆万盛世这四个精彩的历史阶段。明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真正集泱泱大国威仪、军事实力、文化科技实力保持强盛不衰,完全当得起“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八个大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明朝那么伟大最后还是被满清取代了。落幕毁灭原因是复杂沉重的,这里不具体展开。可叹后来的清朝虽然取代了明朝,但却无能延续中华帝国的荣耀,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今天要说的是,就在明朝一步步迈向覆亡的边缘,清军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屠杀奴役,民族沦陷之时,华夏民族最后的血性和尊严被激发,让人血脉迸张,特别是南明的最后驻国李定国。百年前,

章炳麟在蔡锷起兵讨袁使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那么,李定国究竟何许人也?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驻国将军李定国


一、大义归明

李定国生于陕西,家境贫寒,适逢明末的西北大旱,加上朝廷加征三饷,饿殍遍野。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并被张献忠收为养子,也是

张献忠四个养子之一(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随张献忠征战南北,

屡立战功。李定国作战勇猛,相貌英俊,对待士卒宽厚仁和,深得张献忠喜爱。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李定国受封为征西将军。但随着张献忠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权随即分崩瓦解。

张献忠临死之际嘱咐四养子:“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李定国遂与诸兄弟决议联明抗清,从四川南下,攻占云南贵州作为起事基地。然而,孙可望自恃功高,打算自立,遭到李定国与刘文秀强烈反对。

孙可望摄于李、刘二人军威,含恨作罢。自此,李定国与孙可望这对曾经的同袍兄弟出现了裂痕。与此同时,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这就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民族大义之下,众雄聚首。


二、初露锋芒

南明永历五年,朱由榔移驾安龙,被孙可望严密控制起来。自此,孙可望成为永历南明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孙可望不臣之心日显。

此时的李定国正在云南练兵,他已拉起了一支三万余人的队伍,并破天荒的配备了云南的特有兵种——象兵,这一特种部队在之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两年多的治理,云南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永历六年,李定国决定率领本部兵马,从贵州直入湖南,收复湖广

李定国有勇有谋,将士勇猛杀敌,加之清军湖南守将沈永忠与平南王孔有德不和,李定国借机几乎收复湖南全境。之后,李定国兵峰直转广西,包围了孔有德的驻地——桂林。

李定国巧妙运用象兵部队冲击城门,很快攻破了桂林城墙。孔有德在家中绝望自焚,一代汉奸的罪恶生涯就此落下帷幕。李定国不仅作战勇猛,且军法严明,他与军士有五条约法: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

明遗老李寄描述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在当时乱世,表现了一个胸怀大义的爱国将领的胸襟气魄。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三、名震天下

由于李定国收复疆域三千余里,清廷大为震惊,慌忙调遣汉奸洪承畴经略湖广,努尔哈赤长孙敬谨亲王尼堪南下与李定国交战。李定国本想乘胜进取广东,与东南沿海的抵抗势力郑成功汇合,但被嫉妒李定国战功的孙可望否决,李定国只得继续北上湖南。

面对强敌,李定国定下了伏击的作战部署,在李定国先头部队的引诱下进入明军伏击圈,明军四下而出,清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尼堪在乱军中被斩。

此役打破了满洲兵不可战胜的传说,黄宗羲评之曰:“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此役后清廷大为震恐,甚至一度想要让出江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四、祸起萧墙

正待李定国意气风发,收拾旧山河,恢复大明,还于旧都。但是,居心叵测的孙可望暗中大做手脚,不但克扣李定国所部的饷银,还按下了永历帝准备册封李定国为西宁王的诏书,更暗中准备加害于他。

李定国顾全大局,不愿与孙可望为敌,但孙可望步步紧逼,引兵攻打定国所部,定国无奈,只得离开湖南。清廷侦知孙、李不和之后,再度派兵进入湖南。

孙可望哪里是清军的对手,被杀的大败,狼狈逃离湖南。湖南全境再次被清军占领,桂林和梧州相继失守。李定国与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战果,在孙可望的一己私欲摧残下,损失殆尽。


五、虽败犹荣

南明永历七年,李定国自广西出军,向广东进发,准备继续执行自己的战略构想,使南明朝廷与郑成功抵抗力量、浙江沿海的张煌言抵抗力量连成一片,况且广东经济发达,能够支撑起南明朝廷的巨额开销。

李定国再入广东,一鼓作气打到广州城南的新会,他想当然的认为郑成功的援军会从海上前来,便准备拿下新会,在此与郑军会师。由此,便拉开了决系南明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新会战役。

明军炮火凶猛,清军便让百姓上城墙以血肉之躯阻挡;明军用云梯攻城,清军便胁迫百姓站在城墙之上阻隔明军。

李定国见此情形忙下令停止攻城,殊不知自己犯了兵家大忌——慈不掌兵。孙可望切断了滇黔的物资供应,攻城战变成了围攻战,明军中瘟疫蔓延,加之在郑军之前来的,是尚可喜带来的十余万清廷援军。

明军大败,一路溃逃至南宁。经此一役,李定国身边只剩下六千余人,明军再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因为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义,而放弃了战机,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六、独木苦支

祸不单行,李定国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同时,孙可望却在后方加紧篡位。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永历帝身边的十八位忠臣,即“十八先生案”。永历帝极度恐惧,他忙派人密令李定国回安龙救驾。

孙可望却不知悔改,屡次三番挑起边境内讧。部下白文选等仰慕李定国忠义,于阵前反戈。孙可望狼狈大败,只得迈出他人生中最为罪恶的一步,投降了清廷自此,贵州云南虚实尽被洪承畴侦知。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廷兵发三路准备一举消灭南明。清军势如破竹,趁内讧攻克贵阳,自此,永历朝廷只存于云南一隅。盘江之战,明军大败。李定国家眷在此役中亦被清军所害。

李定国此时已抱定必死之决心:“事既如此,夫复何言,惟本此孤忠,死而后已。”

盘江战役后,昆明告急,听闻皇帝要走,出城相随的百姓竟有数十万之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了百姓,永历皇帝无奈,放弃入川,迁往永昌。李定国所部断后!

吴三桂进入昆明后穷追不舍,于磨盘山进入李定国所部伏击圈,正待命运扭转之时,天怒人怨,草丛中突然窜出了一个明朝官员——大理寺卿卢桂生,在最关键的时候做了汉奸,出卖了李定国的作战计划。好好的伏击战打成了惨烈的白刃战。

这次战斗,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明军损失也十分惨重,李定国身边仅剩千余兵马,撤出战场。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指挥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明军虽败,但也让清军胆寒。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叛徒卢桂生,你可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


七、英雄落幕

夕阳残照,穷途岔路,流亡的永历帝做出了一个无比愚蠢的决定——逃入缅甸。不久灾难降临,缅王将他交给了吴三桂。之后,吴三桂在昆明弑君,永历朝廷灭亡。

历史和李定国开了个卑劣的玩笑,在他42岁生日那天,传来了永历帝在昆明遇害的消息。正在整兵备战的李定国悲痛欲绝,病倒于军中。

数日之后,他强撑病体,起身写下表文,向上天焚告:“如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不知是否是天意难为,数日之后,李定国病逝于勐腊军中,临终之前他留下遗言:“宁死荒郊,勿降也!”

自此,残阳泣血,一代名将李定国的人生落下帷幕。碧血忠魂,赍志以殁。


碧血丹心李定国——大明最后的悲歌

碧血忠魂,赍志以殁


人道有变,其节乃现。

每每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忠诚与背叛,大义与生死成为抉择之时:多少自比良禽,朝秦暮楚之辈,撕下伪装的最后一点廉耻,见利忘义,同室操戈,遗臭万年。

但也总有舍生取义,浩气不屈的热血忠魂支撑起民族的骨气,维护着民族的尊严,融铸进民族的记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李定国最后的举动,亦恍若南宋最后的大将张世杰。张世杰背着小皇帝在最后一刻面对滔天巨浪,也像李定国一样向天祈祷,若宋大数已尽,则让自己的战船沉没水底。

《宋书》的记载却是:“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李定国与张世杰何其相似,.我们崇拜英雄,痛恨奸佞。这位反贼出身的忠臣,在风雨飘摇的南明朝廷中无疑是最耀眼的星。

多少饱读诗书的文人大夫,将军士卒剃了头发,丢了衣冠,丧了骨气降了,李定国没有;终全其志,铸就了大明最后的碧血丹心!壮哉!伟哉!滚滚长江,滔滔浪花,岁月无尽,浩气长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