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宣漢」紅色的土地 血染的宣漢

宣漢縣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一)馬列主義的傳播地

1919年的“五·四”運動,影響一大批宣漢兒女懷著滿腔熱情,走出巴山,衝破夔門,到北京、上海等革命中心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經受革命風雨鍛鍊,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20年5月,時任靖國軍團長的王維舟不辭而別,奔赴上海,參加朝鮮共產黨,成為中國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然後被派往蘇聯學習,親耳聆聽了列寧教誨。1922年回到北京,向青年、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宣傳教育,喚醒廣大工農群眾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鬥爭。

1923年春,王維舟回到宣漢,創辦“新群女子高小”,接任宏文校校長,修建“工”字樓校舍,組建川東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聚集了宋更新、周伯仕、冉海舫、黃仲夏、呂在和、胡俊輝等一大批有識青年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蘇聯十月革命真理。通過辦圖書室、群化書報社,展出《新青年》、《嚮導》、《湘江評論》等宣傳馬列主義的書刊,供師生和群眾學習。

(二)川東武裝革命鬥爭的策源地

1927年8月,王維舟、周伯仕等共產黨員受黨派遣,從武漢回川發動武裝革命鬥爭,確立了“以大巴山為依託建立根據地;創造條件舉行武裝起義,建立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的方針。

王維舟、唐伯壯、李家俊等共產黨人,奔赴宣漢、萬源、開江、達縣等地廣大農村,積極發動農民,秘密籌備武裝起義。根據毛澤東、朱德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於1929年4月在宣萬源的固軍壩舉行武裝起義誓師大會,正式成立“川東遊擊軍第一路”,創建了川東遊擊革命根據地。9月,王維舟派冉南軒、孫安榮前往七里峽,成功策動劉存厚部一個加強連發動兵變,加入到遊擊軍隊伍。游擊戰爭的烽火熊熊燃燒在宣漢、萬源、城口縣的土地上,粉碎軍閥部隊和地方民團武裝的多次圍剿。於1930年1月被中共四川省委正式命名為“四川紅軍第一路游擊隊”。

1930年春,紅軍游擊隊被川陝軍閥部隊重兵圍剿,終因力量懸殊,裝備落後而失敗。此後,又曾建立過四川紅軍第二路、第三路游擊隊,均由於左傾路線的統治和盲動而先後被葬送。

(三)川陝蘇區的奠基地

1931年5月,王維舟受省委之命重組川東遊擊軍,擔任中共川東軍委書記兼遊擊軍總指揮。他四處奔波,聯絡分散各地的游擊隊員,重新組建起的川東遊擊軍,王維舟任總指揮,蔡奎任政委,喬典豐任副總指揮。

川東遊擊軍以大山坪為根據地,依靠貧苦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壯大遊擊軍隊伍,建立和發展黨組織,實行正確的統一戰線政策,有效地打擊軍閥、惡霸和地方反動勢力,爭取社會各界支持。遊擊軍在戰鬥中迅速成長壯大,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到1932年底,川東遊擊軍已成為一支擁有2000多人槍,威震四川,贏得人民群眾真誠擁戴的革命隊伍,根據地縱橫六七個縣的範圍。為迎接紅四方面軍入川,創建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做好了軍事、政治和物質上的充分準備,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和地域基礎。

1933年10月,擁有5000多人的川東遊擊軍配合紅四方面軍發起宣(漢)達(縣)戰役,一舉解放宣漢、達縣、萬源三座縣城及所轄地區。川陝蘇區擴展到4.2萬平方公里、人口達500多萬。川東遊擊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紅四方面軍發展到5個軍,8萬多人。朱德同志曾高度稱讚王維舟指揮的川東遊擊軍:“有著這樣一批本地游擊隊伍,才使入川的紅四方面軍能迅速擴大起來。”

(四)反敵“六路圍攻”的主戰場

面對川陝蘇區的迅猛發展,蔣介石任命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糾集四川軍閥組成六路大軍圍攻川陝蘇區。宣漢縣成為反敵“六路圍攻”戰鬥的首戰場和主戰場。紅四軍、三十軍、紅九軍主力和紅三十三軍集中宣漢境內,沿州河、前河自達縣河市至宣漢樊噲店的400餘里地區,迎擊“六路圍攻”之敵第五、六路的進攻。

宣漢、開縣、開江一線,以楊柳關為重點,敵人集中了第五、六兩路圍攻部隊和第四路一部共40餘團,加上相鄰各縣警備、民團、土匪武裝,向宣漢縣發動全線進攻。1933年10月至1935年1月,紅軍先後於楊柳關、七里峽、峰城場、三河場、曾家山、插旗山、大成寨、馬渡關、香爐山、胡家場、馬鞍山等進行反圍攻作戰100多次,殲敵2萬多人,為總部“收緊陣地,誘敵深入”戰略方針的實施贏得了重要條件。紅四方面軍在宣漢的戰鬥,投入兵力多,戰況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戰鬥場面慘烈,死傷人員多、級別高。紅軍在宣漢得到的兵員補充也最大,宣漢人民對戰爭的支援也史無前例。

(五)紅三十三軍的誕生地

宣漢解放後,各地群眾踴躍參加遊擊軍,川東遊擊軍發展到16000多人。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川東遊擊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王維舟為軍長,梁達中心縣委書記楊克明任政委。下轄97、98、99三個師,分別由蔣群麟、冉南軒、王波任師長。成為紅四方面軍五大主力部隊之一。

紅三十三軍戰鬥在土黃、樊噲、界牌、涼風埡、峽口、楊柳關一線200餘里的防線上及達縣蒲家、碑廟至宣漢王家、雙廟、雙河一線,迎擊敵人的進攻。在反敵“六路圍攻”的楊柳關、峰城、插旗山、打神兵等一系列戰鬥中,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鬥奇蹟,保障了方面軍總體戰略的順利實施。徐向前元帥稱讚“紅三十三軍是一支很好的部隊,有豐富的游擊戰爭經驗,與當地的人民群眾有血肉聯繫,在川東一帶有很大影響。”

紅三十三軍在張國燾推行的極左“肅反”運動中,受到極為不公的待遇,師長冉南軒、蔣群麟,師政委龔堪彥,團長吳志太、王榮澍、牟慈帆、唐全弟,營長任俊卿、李定國等官兵數百人被錯誤殺害,政委楊克明、軍長王維舟先後被調離。1935年6月,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294團整體調入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二營,擔負黨中央過草地的先遣任務,在攻打臘子口戰鬥中樹立了歷史豐碑。

1936年1月,紅三十三軍與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編為第15師,番號自此撤銷。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紅五軍西渡黃河,血戰高臺,包括楊克明在內的3000餘人大部壯烈犧牲。紅33軍從成立到撤銷,歷經近三年艱難壯烈的歲月,足跡橫貫四川東西,鮮血灑遍西部大地,寫下了永載史冊的光輝篇章。這是一段輝煌的歷程,一段悲壯的歷程,一段令子子孫孫刻骨銘心的歷程。

(六)宣漢人民的歷史貢獻

宣漢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人民武裝,堅持武裝革命鬥爭長約8年之久。全縣4271平方公里的每一座山頭,每一條溝壑,每一個院壩,每一寸土地,無不被紅軍的鮮血浸染,無不留有紅軍深深的戰鬥足跡,無不蘊藏著紅軍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的故事。

宣漢縣建立了川東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創建了由共產黨領導的川東第一支革命武裝——川東遊擊軍;開闢了包括四川宣漢、達縣、開江、萬源和重慶城口、梁平在內的川東革命根據地;有力地策應了紅四方面軍入川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獨立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全縣層層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僅45萬人口的宣漢縣,有10萬多人參加革命,先後5萬餘人參加紅軍。

宣漢作為川陝蘇區東部屏障,是紅軍反敵“六路圍攻”的主戰場。四方面軍的四個軍浴血宣漢縣境近兩年之久。在這裡戰鬥過的紅軍將士,成長為新中國元帥1人,將軍229人;省部級以上國家領導人84人。3萬多宣漢兒女英勇捐軀,有名記載的紅軍烈士8000多人,居四川省各縣之首。50多萬人次參加運輸、通訊等支前工作。紅軍撤離宣漢後,被反動軍閥、國民黨、還鄉團殺害的紅軍親屬8000多人,有1492戶被殺絕。數萬間民房被焚燒。新中國成立後被認定為紅軍烈屬的11053戶。

革命老區是共和國的搖籃,老區精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寶貴財富和不竭動力。老區精神是什麼?概括起來就是: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不屈不撓,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頑強鬥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榮傳統。

老區精神是團結民眾、匯聚民心、喚起民氣的光輝旗幟,是戰勝敵人、壯大自己、克服困難、贏得勝利的銳利思想武器。更是激勵我們青少年一代克難攻堅、立志成才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老區精神,像革命先輩們那樣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仰,始終保持堅韌不拔、不勝不休的革命鬥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明確堅定的人生目標和追求,孜孜以求、刻苦學習、勇於探索,為使自己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奮力前行!

「紅色宣漢」紅色的土地 血染的宣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