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合资股比放开,如何才能不被“夺权”

【商车邦导读】商用车合资股比放开不可怕,可怕的是中方企业因为合资而丧失了自主开发的能力。

商用车合资股比放开,如何才能不被“夺权”

2020年1月1日起取消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国内商用车行业暗流涌动,有的合资公司正在进行股权争夺,有的外资品牌正在考虑独资建厂。那么现有的商用车合资模式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夺权现象,笔者总结为合资双方缺乏共同的价值观。

汽车产业合资最通俗的比喻就是:合资就是婚姻,如果是自由恋爱,双方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双方共同奋斗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如果是政治婚姻,双方都代表母公司的利益,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必然会相互博弈,从而影响合资公司快速发展;如果是依赖式婚姻,依赖者缺乏自己的价值观,只能单纯执行强势方的决策。

在改革开发初期,中国汽车产业一穷二白,缺乏整车自主研发能力、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制造能力等,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此时外资企业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成立合资公司,虽然中方处于控股地位,但是技术权、采购权、品牌权等都被外方控制。笔者曾走访某合资公司,其零部件供应商85%都是外方母公司原有供应商在中国建立的零部件企业,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和外方母公司是相互持股关系,是一个国家利益共同体。虽然合资公司利润按照股比分红,但是算来算去中方只赚了点辛苦费,外方还是占了利润大头。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只是快速提升了汽车产业规模和制造能力。

如果合资公司双方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双方都坚持母公司的价值观,必然会在很多问题上进行博弈,双方僵持不下从而延误市场机遇。例如:有一款不赚钱的低端车型,年产量5万辆,请问干不干?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存在“二八理论”,20%的销量创造了80%的利润,另外80%的销量只能创造20%的利润,并且这80%的销量必然会有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利润,甚至还略微亏损。外方坚持利润优先,抢占高端市场,没有利润的车型坚决不能干,不盈利的业务还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管理等资源。但是在中国商用车市场,高端产品毕竟市场容量有限,这种“挑肥拣瘦”的策略不符合企业规模型发展的要求;中方坚持市场占比,我们不干别人也会干,我们必须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优势,只有先做大才能再做强,同时这些不盈利的业务会平摊研发、制造、销售的费用,有利于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如果双方在此问题上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合资公司双方只能陷入漫长的博弈。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必然错失市场机遇,不利于合资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商用车合资企业争论的焦点是品牌,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品牌关系到双方母公司的核心利益,甚至双方母公司所在国家的国家战略。目前合资企业品牌管理状况有三种:第一是国外品牌,中方在品牌上没有话语权,属于依赖关系;第二种是双品牌运作,但是公司资源毕竟有限,培养和运营一个品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必然双方会在此有所博弈,谁都希望首推自己的品牌;第三种是自主品牌,这取决于外方母公司的价值观,例如MAN以技术入股重汽,不大范围参与重汽的运营,安安稳稳赚取分红。但是很多外资母公司还是想在中国推广自己的品牌,只是被现有的合资框架条款和法规所限制,这就是外方在2020年以后要夺权的第一原因。

笔者认为2020年会有很多外资品牌在合资企业中主动提出增加股权,以实现控股甚至独资经营。在这场博弈当中,笔者认为既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方母公司就没有必要刻意去阻挡。对于中方母公司而言,笔者建议:第一,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只有实力强大才能在本次博弈当中占据主动权,才能对外方母公司有震慑作用;第二,要在整个集团内部实现产品充分竞争,之前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合资企业在产品上存在竞争,在合资条款上放弃了母公司一部分产品,这个策略是错误的。合资和自主开发不矛盾,不能因为合资而抛弃了自主开发。反之只有充分竞争,让外方看到中方的实力,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才能形成双方共同的价值观。

商用车合资股比放开不可怕,可怕的是中方企业因为合资而丧失了自主开发的能力,只有充分竞争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我们要有建立“世界品牌”的自信和魄力。根据笔者对多家国外商用车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研究,对方只尊重强者,不尊重弱者。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企业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合资公司达成共同的价值观,才能促进合资公司快速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