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後面兩句表達詩人什麼?

鐘王大JZl


表達了對母愛無以為報的赤字之心,母親在哪,家就在哪。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所作。

孟郊生於湖州武康,字東野。從小家境清貧,父親雖是個小官員,但在他小時候就離世了,他由母親一手帶大。也許是因為這樣,在年幼的孟郊心裡,母親就像春日裡的陽光般,溫暖了整個世界。

41的他才第一次離開母親,進京考試,但是落榜了,43歲的他再次落榜,直到46歲,心灰意冷的孟郊在母親的鼓勵下才第三次參加應試,中了進士後,第一件事便是回鄉告慰母親,並留下了另一首著名的詩作《登高》“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我相信,他因為終於完成了母親的心願耐不住心中欣喜。後來,也是因為母親,才去做了溧陽縣尉,上任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把母親接到身邊,這首《遊子吟》就是作於當時。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句式上是一個反問句,感情強烈,意思是,對於春日如陽光般厚博的母愛,身為區區小草的我該如何報答啊?用樸實形象的比喻描述在孟郊心裡慈母的偉大。

在今天看來,孟郊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可以想象在過去那個年代,寡母撫養兒子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母子情深,兒子身上的衣服都是媽媽一針一線縫合而成。孟郊的一生可以說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唯有母愛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溫暖所在。我們也是,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總會遭遇失敗和坎坷,但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樣的風雨,心裡總有個溫暖的港灣,因為媽媽在那裡,因為家在那裡。希望天底下的媽媽,都幸福快樂。



烈火如歌1999


蘇軾說:“郊寒島瘦”,孟郊的“寒”,是生活的平寒,是仕途的艱難,是人生的陡峭。

孟郊一生,也許只有在他四十六歲登科時,才得以品嚐到人生的歡愉吧,這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貞元十八年,孟郊五十一歲,才得到了溧陽縣尉這麼一個小小的公安局長的職位。在上任的時候,他接自己的母親去溧陽,按照當時當地的習俗,出遠門的人,是要趕製衣物的,衣物縫得越細越密越好。看著老母親連夜為自己縫製衣物,情出肺腑,寫下了這首《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手上那根細線,就著昏暗的燈光,來回穿梭。那一針一線,盡是母親的真情啊。人世太冷,到處都是繁華,到處都是富貴,可這些,與他孟郊沒有半點關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人世就是一個大冰窖,行走在路上,寒氣逼人。世間太冷,哪裡可以得到一絲絲的暖意呢?昏黃的燈下,那個忙碌的身影,讓他倍感溫暖,也有幾許失落。在這世上,母親,永遠是那個愛著自己的人吶。落第時,是母親的鼓勵給了他力量;失意時,是母親的眼神給了他撫慰。可是,自己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仍然不能讓母親過上過得去的生活,想到這,他也會潸然淚下吧。那個無論自己如何都不會離去的人,是母親,而自己卻無法回報一絲一毫。他哭了!

其實,在他心裡,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讓自己有機會能夠回報母親——可是,現實的寒冰不會消退。


冷齋伴生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的是詩人就要遠行,看著老母親一針一線的為自己縫衣,想著自己功不成名不就,還要遠離母親身邊,不能盡孝,無法報答偉大的母愛。是一種感慨和無奈。

01.原文。

唐代: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心裡擔心兒子回來得太晚。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02.孟郊寫詩的背景。

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說明這是孟郊在溧陽縣尉的職位上所做。此時的孟郊已經五十多歲,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

孟郊一直鬱郁而不得志,早年更是如無根的飄萍,嚐盡了人間冷暖,家境也很寒酸,對母親也未能照顧的很周全。但是孟郊作為一個很自傲的文人,根本沒有把縣尉這樣的九品芝麻官當回事兒,經常縱情于山水吟詠,因私廢公,縣令見他不務正業,也只好給他發一半兒的工資,家裡也是不富裕,實在不是一個務實的好男人。

有一天孟郊還要出去遊山玩水,臨走之前母親用針線給他縫衣服,看到這種情況,心有所感,用親切而真淳的感情,吟頌了一首歌頌母愛的《遊子吟》,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來比喻母愛的偉大,用小草比喻自己,用春天普照大地的陽光比作母愛。這首詩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這首詩中的第二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其中“密密縫”在古代有一些講究。古代家裡人出門的時候,縫衣服的線縫的越密,家人就會回來的越早。所以,母親通過“臨行密密縫”表達自己的期望,想讓兒子早一些回來,不要在外面漂泊太久。這是一語雙關的詩句,不能簡單理解為怕兒子在外面時間長了,衣服容易破損。

03.結語。

這時候的孟郊,年過半百,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還讓母親操心,有些不像話。最後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除了對偉大母愛的讚美之外,應該還有一些幡然悔悟的感覺,其中也有著對母親的愧疚之情。


閱盡千山觀滄海


《遊子吟》後面兩句表達詩人什麼?

我是【十二十頁】,我來回答,《遊子吟》後兩句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出了母愛的偉大,但要更深層次的理解後兩句的意思,首先要瞭解全文,其次是瞭解詩人當時的處境,就能瞭解更深層次內容。

《遊子吟》的全文及詩句含義

《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

其實,每次讀到這首詩,心裡都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寫這首詩的孟郊肯定心情更為複雜。孟郊是唐代著名詩人。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

看到這首詩,腦海中就浮現出一個老母親,白髮蒼蒼,點著油燈為準備遠行的兒子一針一針的縫製衣服,生怕兒子出去受凍。面對母親的再三叮囑,兒子感到無以為報。發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慨

孟郊仕途非常不順,50歲回到母親身邊時,當晚寫出了《遊子吟》

《遊子吟》是孟郊在50歲時所寫,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年紀把看不透的事情已經看透了,看不清的事情已經看清了,看不明白的時期已經看明白了,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偉大。

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進京趕考,經歷了兩次落榜,直到唐宗元十二年(796),第三次參加科考才登上榜首,得中進士及弟,那年他已46歲,但是無論如何自己中了榜,非常高興,作為詩人隨即賦詩一首。

《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按理說,要名次有名次,要才華有才華,但偏偏造化弄人,可能因為不懂套路,金榜題名四年以後才做了個芝麻小官,一個小縣城的縣尉。

可想而知,無論是誰都不會高興,作為金榜題名的孟郊也是如此,想想自己在唐代詩人圈也算是個小人物,現在這個年齡卻才當了一個小官,自己遠大的抱負何時才能實現?

當他求取功名官位的熱度上冷靜下來,而不得不居於客觀現實考慮時。內心非常的難受,想起來在家鄉的母親,以及在家鄉翹首期盼的妻兒身影。這跟我們在困難的時候經常想起媽媽一樣,小時候遇到磕磕絆絆第一聲基本都是叫媽媽。

那也正是此時他心中感情的需要,也或許是韓愈一眾文人詩友勸告的外力作用。一位長時間漂泊在外、五十歲半百的遊子,於唐貞元十六年(800年),到溧陽縣尉任時,返回闊別已久的江南故地。

那一年他回到家鄉,那天晚上,在母親的陪伴下,親眼看到母親為自己縫製衣裳的情景,觸動了詩人的感傷之情,隨即,寫下了千古名詩《遊子吟》

不僅是孟郊,很多詩人都以母愛為基礎創作出了無數佳作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萬里兒不愁”同樣是遠行,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兒子對母親的牽掛往往是不一樣的,世界上哪種愛最無私?無疑是母愛。而且我們領悟到來自母愛的溫度,很多時候是通過日常瑣事中的不經意。當人們觸摸到一些平素從未注意過的生活細節時,你自然地觸景而生情。此時,您感嘆母愛的偉大,是最真的!所以孟郊寫下了《遊子吟》。

對於母愛,很多詩人都有過描述,比如韓愈的《誰氏子》

《誰氏子》節選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當時,修仙問道之事非常普遍,各種傳說也流傳甚廣,於是很多人都沉迷在當幻想中,誰氏子在這裡代指呂炅,他要去當道士,他的母親、他的妻子,傷心欲絕,也極力挽留,卻仍然留不住他。這實際上是韓愈對這一現象的諷刺,同時,這兩句也能體現出親情與母愛。

除了孟郊與韓愈,還有黃庭堅的後代黃景仁。

《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字漢鏞,字仲則,號鹿菲子,清代詩人。黃景仁詩負盛名,和王曇並稱“二仲”,和洪亮吉並稱“二俊”,為毗陵七子之一。

他跟孟郊一樣,都是遊子,也是科舉不中,但他比孟郊還慘,至少孟郊不會為了溫飽發愁,還有個小官,黃景仁連個小官也沒當上,比孟郊落魄很多,為了生計四處漂泊,這首詩就是他在漂泊的一個冬天所寫。讀這首詩就能體現出當時他的淒涼與無奈,為了生計到處奔波,讓母親、妻兒在家。此情此景,每每讀到,不免讓人淚目。

結語

孟郊把自己比作是小草,把母愛必做是陽光,陽光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有了陽光小草才能茁壯的成長,但對於陽光,小草又能做什麼呢?

光陰似箭,母親漸漸地老去,歲月在她的臉頰上留下了皺紋,而那些讓人看得心酸的白髮,都是母親被時光侵蝕的痕跡,但我們知道,即使歲月再殘酷,母親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美的模樣,我們希望時光能對她好,希望歲月能慈悲,更希望能陪伴她久一點。

我們永遠不能報答母親的恩情,母親為我們吃過的苦、受過的累,即使用一輩子的時間也報答不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多陪著自己的母親。

曾經的我們還小,沒有辦法保護她,也沒有能力給她更好的生活,可是現在我們長大了,可以盡一切努力報答媽媽對我們的愛,我們可以陪媽媽去逛街、看電影、親手為媽媽做一頓飯、洗一次衣服,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為母親做的事情。

童年是母親保護的,現在我們長大了,自然也應該換成母親的保護。

母愛是最偉大的感情,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健康長壽!


十二十頁



作 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譯 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作品鑑賞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最普通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這裡通過慈母為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時此刻,母親的千針萬線,針針線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不能報答母愛於萬一。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熾烈的情感。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白玉蟬


大家好,我是停下來思考ing,歡迎大家點贊關注!

這首詩我專門研究了一下。最後兩句其實是整首詩的昇華,烘托了偉大的母愛,我們回報不盡!

說後兩句,還是要整體來看,看作者的經歷和本詩的背景。

詩的名字叫遊子吟,作者,孟郊。他是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這篇《遊子吟》是他的代表作。他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孟郊生於湖州武康,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貧,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隱居於河南嵩山,三十歲至四十歲期間,遊遍中原和江南寫詩,經常行蹤不定,形同遊子,對外出流浪有很深的理解。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才得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弟,一直為小吏,終生窮困潦倒。可見,孟郊也是個苦孩子。

就如《離家的孩子》所唱,離家的孩子流浪在外邊,沒有那好衣裳,也沒有好煙,好不容易找份工作,辛勤把活幹,心裡頭淌著淚,臉上流著汗;離家的孩子,夜裡又難眠,想起了遠方的爹孃,淚流滿面。

孟郊也是常年離家思念母親,才寫了這首《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母親手中線一針一線縫的,臨行的時候母親還在搭夜給他縫衣服,生怕他遲遲不回家,捨不得讓他離開,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最後兩句,詩人自比小草,把母親比做陽光,小草小小心意怎麼能報答陽光般的母愛之萬一啊?是全寺的昇華,也成為傳送古今的名句!



停下來思考ing


遊子吟後面兩句表達詩人什麼?

《遊子吟》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詩人用小草比喻兒女;用春三月溫暖的陽光,比喻母親的養育之恩。

序言:

詩人孟郊一生窮困潦倒,在50歲時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本篇,詩人在題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說明這是專為詩人自己母親寫的一首詩,也是詩人居官溧陽的作品。詩人在詩中,真諄地吟頌了一個普通母親的偉大母愛,從而千百年來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一直膾炙人口。

孟郊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對一個漂泊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是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然而真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平摸兒女心中的創傷,無時不在沐浴兒女的身心。

全詩賞析: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愛的母親手裡拿著針線,正在為將要遠行的孩子趕製衣物。

臨行前用密密針腳縫製衣物,心中甚怕兒子因事耽擱了回家的時間,衣服破損難以避寒。

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瞭如春三月的陽光普澤的慈母撫育養育之恩情?

全詩解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即將與慈愛的母親告別時,是遊子最痛苦、最傷感的時刻。

所以詩人在寫告別時,展現的不是母親對自己的千言萬語囑託,而是用兒子無言的傷心極致沉默,去描述慈母用針線密密縫補衣物的場景。即表現出平凡而偉大的慈愛的母親,因擔心兒子的遠行,不能如期還家,怕長期在外,衣服的破損得不到及時地縫補而讓兒子失去溫暖,遭寒侵傷身。 同時,又表現出詩人的深沉的內心情感,從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詩人窮困生活,事出無奈,又必須要遠行。

二、“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這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生活場景,也凝聚了慈母對兒子的疼愛,也流露出對兒子的擔心。

一針一線,密密結實的縫補,即有慈母擔心和害怕兒子遲遲難歸,也表達出慈母內心對兒子早些平安歸來的期望。

母親的一片深篤之情,真是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正是這種無言的,平凡的生活細節,才會拔動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千百年來,這催人淚下“臨行密密縫”的場景,無不喚起普天之下的兒女們,對母愛的親切的聯想和對往事的深摯記憶。

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如春天陽光般厚愛博大的母愛,寄託赤子熾烈情意。

詩人通過寸(春)草比喻兒女,用“三春”(春三月,即指:孟春、仲春、季春)陽光比喻母愛,實為恰到好處。

在自然界中,如果沒有春天的陽光,自然界的春草就不能發芽,更不能茁壯成長。

所以,如春天陽光般厚薄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

詩人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遊子吟》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清新流暢,在淳樸素淡中表現詩人的醇美。詩人宦途失意,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生,故愈覺母愛偉大、親情可貴。


沿流溯源


《遊子吟》是我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詩,記得學這首詩的時候我還在上中學。我記得,它是一首五言詩,是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全文一共有六句三十個字。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2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說: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由於你問的這個問題不是很清楚,“遊子吟後面兩句表達詩人什麼?”我想,你應該是想問表達詩人什麼感情吧?

其實,我們若想了解這首詩,最後2句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我們就得先要了解一下整首詩的意思,因為只有這樣聯繫上下文,我們才能真正明白詩人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詩的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它的意思是:

慈祥的母親手裡拿著針和線,給將要出外遠遊的孩子縫製著衣服。

後面幾句的意思是:

在孩子出發的前一天,母親還在細心地給孩子縫製著衣服,衣服被母親縫製的很好很結實,然而,就是這樣,母親還是不放心,心裡還是擔心,孩子會很久才回來。誰又說孩子幼小的心靈,能夠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夠報答那像,春天三月陽光那麼溫暖的愛呢?

短短的幾句話,就把一個慈愛母親那種對遠遊孩子的不捨和不放心,表現的真切又淋漓盡致!

直到孩子臨行,母親還在忙著替孩子縫製衣服,相信知道孩子要遠行的那一刻,母親就已經幫孩子準備好了,他出門要用的各種東西【包括要穿的衣服】。可是為什麼,直到孩子要走了,母親還在一針一線密密的縫呢?

其實,這正是一個母親對自己遠遊孩子的愛和擔憂的表現。

因為,她怕她的孩子在外面會挨凍,【雖然,他已經帶夠了要穿的衣服】,她怕她的孩子,在外面那麼長時間不回來,身上穿的衣服萬一破了,壞了,沒人給他縫,他要怎麼辦?

還是自己多縫幾件或多縫幾針,縫的結實些兒比較讓她安心!

小結:縱觀全詩,前面四句,詩人不作任何修飾,和用華麗的詞藻表述,可一個擔憂遠行孩子的慈母形象,卻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更是直抒胸臆,對自己母親這種真摯無私的母愛,發自肺腑的感恩和覺得無法報答的一種愧疚之情!


會寫故事的胖迪


想要報答母親的想法。姐姐我來賦詩一首,步韻遊子吟

親媽手作漢服

劉豔紅

拍劇明容止,家慈妙手飛。

先裁成舊例,後坐等新衣。

燈下千針縫,心中萬愛歸。

難言孺慕重,暖我三春暉。


我是一文定天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直抒胸臆,抒發了對母親熾熱的情感。我們是區區的小草,母愛像那春天的陽光,你的恩情,我們難報答萬分之一。

母愛是平凡卻偉大,無論我們長多大,無論我們走多遠,我們都是他們永遠的牽掛。她們漸漸老了,我們忙於生計,幾個月也沒去看望她。她們卻能為了看我們,背井離鄉。她們的愛,我們何

報答?她們卻只在乎我們是否過的好?開不開心?這種感受,有了孩子之後,體會的更深,更濃烈。當那個小肉球來到世間,我似乎還沒有做好準備,但卻在心裡默唸我已成為了母親。他笑,全世界都亮了;他哭,我心急如焚。他慢慢的成長,走的第一步路,說的第一句話,我都會欣喜。孩子,我要用我的一生來守護你,不求回報,只要你健康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