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武威名宅——賈壇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賈壇故居

在武威六中西側、鐘樓巷東端,有一座民國建築。它的建築年代,比涼州植物園裡的蝴蝶樓還要早8年。這座建築,就是賈壇故居。

走近武威名宅——贾坛故居

賈壇故居,建於民國19年(1930年),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原來位於涼州區北大街中心巷34號,因城市建設需要,整體、原貌搬遷於武威六中西側。

該故居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0米,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故居為土木結構,雙套四合院。外院由街門、倒座和東西廂房組成。街門面闊一間,裝板上有“望春長沙”字跡,由曾任涼州知府、甘涼兵備道的王步瀛於1919年題寫。影壁上的壁畫已經漫漶不清,兩側刻寫有對聯一副:傳家德誼敦三物,華國文章本六經。影壁左邊的前院門上有“詩書門第”匾額。裡面有倒座和左右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出廊。後院有垂花門,裡面由東西廂房和堂屋組成,堂屋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為兩層樓閣式。院內磚雕、木雕非常精緻,代表了當時的雕刻水平及藝術風格。

在民國年間的武威城,能擁有這樣一座精緻的院落,其主人不是商賈大家,便是豪門權貴。那麼,賈壇是何許人也?

賈壇(1862-1941),字杏卿,武威縣城關鎮人。賈壇的父親常年經商,家境富裕。賈壇兄弟三人,哥哥賈坤在光緒25年(1899年)中舉。弟弟賈垣一生從商,民國初任武威縣商會會長。相對而言,賈壇卻是大器晚成,他在1902年才中了秀才,還被封了個文林郎的頭銜,那時他已經41歲了。此後,由於賈壇在商業和社會民生方面的出色表現,民國初至民國20年,任武威縣參議會參議員,同時接替弟弟賈垣擔任武威縣商會會長。

賈壇出身於商賈之家,能書善畫,酷愛金石文物。能讓武威人民記住他的,並不是顯赫的身份和富足的家產,而是他為武威地方事業作出的許多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振興武威農林事業。民國初年,賈壇創辦涼州實驗農場一處,並擔任農會會長,大力培育果木、花卉、麥種等,為武威農林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是賑災濟民。1928-1929年,武威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成群結隊。武威商會決定開展賑災行動,賈壇協同地方人士,動員商號、大戶募捐糧食,開辦舍場,救濟災民。

三是重視地方教育。面對武威部分學校辦學經費不足的實際困難,賈壇作為商會會長,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他常常為教育事業帶頭集資,以解決辦學經費。

四是保護地方文物,這是賈壇一生最引以為豪、也是最值得讓人們記住他的地方。

1915年4月,武威南營青嘴喇嘛灣唐代弘化公主墓被當地群眾掘開,墓誌被人藏匿。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則天時,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弘化公主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出生在唐王朝宗室家中。貞觀十四年(640年),年僅18歲的她,遠離長安,下嫁少數民族吐谷渾首領慕容諾曷缽。她是唐朝開國以後第一位下嫁周邊少數民族的公主。墓誌記載,弘化公主入吐谷渾58年,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貢獻了力量,去世後葬於今武威南營青嘴灣。賈壇知道後,心急如焚,四處尋訪,終於將墓誌找回,保存在文廟文昌宮,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1927年武威發生大地震,文廟建築大半震毀。賈壇多方籌資動工維修,身負主事之責。1931年,武威文廟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賈壇任委員,並被公推為維修文廟主事。現在的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賈壇與唐發科在永昌石碑溝村發現“元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殘碑。碑刻立於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年),是為了紀念元朝宰相、御史大夫帖睦兒不花祖先的功勳而立的,碑正面為漢文,背面為回鶻文,碑文由元代著名大文學家虞集撰文。此碑在清朝時埋沒地中,後被當地群眾挖出,上下兩端鑿為碾磨。1933年秋,僅有的中段又在當地出土。1934年,賈壇與唐發科幾經周折,尋得半塊石碑,將殘碑用牛車移置文廟保存。那一年,正是“元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立碑600週年。

梳理著賈壇的這些事蹟,我們不由肅然起敬。可以說,賈壇為搶救、保護家鄉文物,維修家鄉歷史古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41年,賈壇去世,享年80歲。

如今,站在賈壇故居面前,我們感慨萬千。這座院落的主人,曾經用自己的一生無私的愛心,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保護過無數武威文物。

賈壇早已遠去,但故居還在,精神家園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