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学与哲学?

Shmily047


中国人说两极相通,其实不解其意义。哲学看起来没任何用处,可恰恰是哲学,这个最没有用的,生出来这个最有用的自然科学。多数国人不懂这个道理。近代不少国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总是直奔科学而去,结果学回来的是只是技术而已,所以总是跟着人家的后面。中国人不懂得哲学思想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思想转化为技术只是一部分。古希腊以来,思辨作为探索真理的手段,来源于古希腊的辩证法。它被柏拉图认为是最高级形式的。中国“哲学”最大问题是缺乏思辨,但不等于禅宗或佛学没有思辨,但那肯定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系统化的哲学。

科学的产生和哲学有关系吗?

独视角

关注

哲学思想产生科学思想

中国人说两极相通,其实不解其意义。哲学看起来没任何用处,可恰恰是哲学,这个最没有用的,生出来这个最有用的自然科学。多数国人不懂这个道理。近代不少国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总是直奔科学而去,结果学回来的是只是技术而已,所以总是跟着人家的后面。中国人不懂得哲学思想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思想转化为技术只是一部分。古希腊以来,思辨作为探索真理的手段,来源于古希腊的辩证法。它被柏拉图认为是最高级形式的。中国“哲学”最大问题是缺乏思辨,但不等于禅宗或佛学没有思辨,但那肯定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系统化的哲学。

实证主义

不过,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得以更好的发展,主要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人们的思想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而西方人的思维相对更客观理性的原因,不仅不是哲学的功劳,恰恰是因为哲学和科学分家的缘故。

分家以后,科学有了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死板的并且是敢于自我否定的实证方法。这是大胆抛弃虚无缥缈的哲学的结果。科学创新最需要的是完全独立的思维。说白了,就叫不信邪——包括自己内心和社会的固有的常识和偏见。而传统的中国“哲学”正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比如,阴阳五行,易经等听起来很好听,看上去头头是道,玄而又玄,其实永远无法被证伪。

在人类的全部知识体系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现代社会对哲学的需要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对现有客观知识的精炼和系统化概括,即思想方法论,包括逻辑,因果等;

2. 提高人类对主观道德和价值观的认知或共识能力,即伦理。后一点,离开了哲学可以说根本就玩不转。

因此,像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代大哲学家的思想,无需全部继承,只要和道德及价值判断等有关的东西就够了。





广东闪耀新星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角色,“江南七怪”之一的柯震恶。柯大虾是一个瞎子,武功不入流,偏偏非常狂傲,见了黄药师也敢大言不惭,想取黄药师的命。被黄药师随便秒杀了,柯震恶还嘴硬,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哲学是什么呢?哲学就是柯大虾这个装逼犯的拐杖。而科学,就是黄药师的一身绝学。

为什么说哲学是柯震恶大虾的拐杖呢?谁都知晓,柯大虾是一位残疾人士,具体的说,他是一个瞎子。作为一个瞎子,是行动极为不便的,因为他的眼睛看不清楚周围的环境,走路不知道路面情况。如果你洒一些图钉到柯震恶脚下,能把他扎的嘴歪了。所以,作为瞎子的柯震恶,必须要有一条拐杖辅助他走路,这样他才敢摸摸索索战战兢兢的往前走。哲学,就提供了残疾人的拐杖的作用。而黄药师就不需要拐杖。黄药师是健全人,神功一运,可以看清楚天上老鹰的羽毛有几根,他健步如飞,一跃可以上八丈高的城头,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拐杖。

拐杖是给腿脚不利索或者眼瞎的残疾人用的,对健全人根本毫无用处。

哲学就是提供给残疾人摸索走路的拐杖。柯震恶没有遇见灵鹫宫的神医,所以治不好瞎病,终身需要拐杖。要是虚竹转世,给柯大侠治好了,他变成了健全人,也就不需要这根拐杖了。

但是拐杖只能让瞎子慢慢走,并不能一直让瞎子走对路。柯震恶虽然有了拐杖不会跌倒,但经常会走路踩着了狗屎,或者“扑通”一声——掉进了鱼塘。这是因为,哲学并不能给人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只能给残疾人当拐杖而已。

184



怀疑探索者


哲学分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古典)哲学,另一类是实证哲学,科学与实证哲学是同一思想体系,与传统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本质区别是检验标准不同,传统哲学的检验标准是思辩,思辩不清楚的以权威为准,所以,传统哲学都会设立一个不许质疑的绝对正确权威,比如古代中国,汉武帝之前,儒家学说是可以质疑的,在汉武帝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是不可质疑的绝对正确的东西,本质上,传统哲学就是谁权头大谁就是真理。科学和实证哲学的检验标准是实证,实证就是要求用事实说话,要求使用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事实面前没有权威。本质来讲,有绝对正确的权威就不可能有科学,有科学在,传统哲学就权威不起来,传统哲学失去了权力做靠山的权威,最终结果会被科学边缘化,从长远看,如果权力保哲学,其代价必会失去科学,由于失去科学,最后国力会越来越弱,最终结果连权力也一起倒台。


龙一欧


我认为,哲学和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殊途同归,最后得到的结论却是一致的。以中医和现代医学为例,两者分别是哲学和科学认识世界的代表。

我们以人类的进化为例,对哲学和科学进行分析。

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理论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中医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考指南。


经络理论是中医针灸的指导理论。其中就涉及到标本根结。四肢为本,脏腑为标,四肢为根,脏腑为结。也就是说脏腑发生病变的时候,会在四肢上有所表现,而通过针刺推拿四肢的穴位也能够治疗脏腑病变。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人的进化发展是从四肢开始的,然后才有发达的系统。


无独有偶,现代医学也已经通过化石以及解剖的相关研究,确定远古人类四肢修长,壮硕有力。


哲学和科学认知世界的手段不同,分别是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哲学注重抽象推理,科学重视事实分析,但是两者最终得到的结论 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认识世界方式,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分。

中医和现代医学也是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撑起了整个疾病治疗的半壁江山。所以,我们要感激先祖为我们留下的智慧,将中医药发扬光大。

希望不要再有什么“中医黑”“西医黑”,而是关注自己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荆棘楚楚


我这里讲一个大物理学家费曼的故事吧,他的故事能反映很多科学家对于哲学的态度。费曼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而且好奇心满满的人,喜欢两周时间就去换个课程听,然后就轮到了哲学。

那时候哲学家在讨论《过程与实在》这本书,形式就是研讨会,每个人读每个章节然后讲自己的读后感。费曼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群人用的概念真多真复杂,这辈子没听过的单词都都出现了,然后他注意到“本质物体”这个概念是经常出现的,他自然不懂什么叫本质物体,但是觉得这些人用得那么熟练,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些哲学家应该都知道。让他惊讶的是这些人突然开始讨论“什么是本质物体了”。这让费曼很惊讶,他们连概念都没法划定就开始讨论了吗?这在物理学家/数学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然后主讲人就问费曼先生“电子是不是本质物体?”

费曼先生回答:“实在是抱歉,我没看过《过程和实在》这本书,实际我不知道怀特海说的本质物体是什么,不过,如果在座的各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那么我就能回答电子是不是本质物体。我问的问题是:砖头是不是本质物体?”

费曼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费曼认为本质物体看着更像是“真是存在”而不是“理论构想”。而电子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物体,其实是物理学家的一种描述现实现象的方式,比如拿波函数和算符去描述基本粒子,所以有些书上把电子画成雾蒙蒙的“概率云”。因为这样描述和观测结果很接近。电子只是一个概念性描述现象的理论。费曼之所以提问砖头是想通过“砖头有没有内部”来科普“电子存不存在”。我们都知道砖头一定有内部,但是你永远看不到内部,因为每次你劈开砖头都只是看到新的外部和侧面而不是内部。

这时候,一位哲学家站起来就回答: “一块砖头就是单独的、特别的砖头,这就是怀特海说的本质物体”

另一个哲学家站起来说:“不对,本质物体物体应该是砖头共有的特性,不是某一块砖头”。

另一个哲学家说:“你们都错了,重点不是在砖头本身,本质物体描述的是砖头在人脑海中的呈现,是当你想到砖头的时候在内心形成的概念”

然后哲学家兴高采烈地讨论了半天砖头,费曼说他听到了这辈子最多的关于砖头的天才想法。费曼觉得这件事很搞笑,他们之前用了半天“本质物体”这个概念,但是从来没问自己砖头这样日常的东西是不是本质物体。

这里不是嘲弄哲学而是要说明科学/数学和哲学的一个巨大的差异:科学这种这东西对于概念的界定是比较清晰的,数学更不用说了,大家发散和思辨是用在概念的关系和理论的判定/验证上,而不是发散性地讨论概念本身。我们不会对于「 在 上是不是连续函数」产生疑问,我们关心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各种判定是什么?本身是否成立?罗素曾经这样嘲讽了亚里士多德这种只是「思辨」而不是去「判定」的做法: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 ---- 罗素《如何避免愚蠢的知识》

很多哲学家的发散性思维是建立在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和非常奇怪的论据上的,当然了,哲学家本身思辨是有趣的地方。化用罗素一句话,在很多科学家看来

科学问题只是知识问题,而哲学问题往往是见解问题。

所以科学家/数学家其实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


星辰易经


不是通过名字区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其实是哲学著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实是科学名著,科学研究的内容一般超乎你日常经验,而哲学所讨论的内容不会超出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比如,洛克的《论人类悟性》是心理学中的哲学著作,而弗洛伊德的作品是科学。洛克所讨论的重点都来自我们生活中所体验的心路历程,而弗洛伊德所观察到的临床经验,科学家从他的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以人类共通性做例证。


善信


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简易综合体。

科学,是哲学指导下的部分实践中产生的精密体系。

哲学是道心的具现化,科学是在哲学范围内所做的能做的事情的精密部分的体系。

如果说道心是地球,哲学就是水面上的大陆,科学就是大陆上的一棵树,一棵号称可以通天的通天树。


老崧


从概念上看,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哲学经过发展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实践和生活的世界观和最一般的方法论。具体科学,是说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大千世界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运动形式,任何一个科学都是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在科学领域知识不足,但是在哲学领域上一定要有所研究,哲学可以教会我们如何为人,教会我们人生的意义与真谛,科学则是辅助手段,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盈。波兰尼从世界顶级科学家到哲学大师的转变也影射了这一点。


山间清爽的风儿小姐


把东西方哲学思想放在一起比较,看 “外求”和“内求”的特点

宇宙万象之原在“道”,世界所有哲学的诞生、发展和灭亡都是一个趋近于“道 ”的探索过程。

但如果把东西方的哲学思想摆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西方哲学明显是“外求”型,恰恰是它的这一特征直接导致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同时使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存在竞争更加显性和激烈。而东方(此处指中国)的哲学是“内求”型,即向“自心”求问追索,整个中国哲学历程是“往回收”的或者称作“往后看”的,是越来越模糊的,越来越形散而神不散的,因而导致人和人之间越来越趋向“宽松”追求“谦让”,这也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没有首先产生科学或者没有积极追随科学的原因。

但不管是西方的“外求”还是中国的“内求”,二者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即不断趋近于“道 ”,感觉是似乎是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一张一驰,一宏一微,一严一松,一高一低。

哲学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原动因,东西方哲学的区别也直接影响东西方人的社会行为方式。但中国的哲学更大,更包容,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大气实际是直接包容了西方哲学的小气。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对科学的接纳继承发展速度看得出来,正是因为中国人包容性哲学思维固始,所以中国人吸收消化外来“有益”的东西时十分迅速,在其基础 上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这是一个非常宝贵无敌的天然优势!而西方人对中国哲学至今持排斥态度,历史上甚至出现 像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历史全盘鄙视否定的事实,因为西方哲学是站在局部小的位置上看待中国哲学的,类似盲人摸象,几千年的思维习惯使西方人越来越“小”,甚至死守着群氓政治而沾沾自喜,更产生十足优越感,令人替他们抱憾和惋惜。但必然有它的“专”的优越性,那就是科学的产生以及对科学的追索精神。(附”哲学思想道理位置分布全图“供修改完善)





万物并育小事不小


科学是实践与验证,但不是全方位的,点位太多(中国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所谓的科学伪科学)。哲学是前瞻性与引导性,(包括理论实际实践自然科学与全方位的的论证)有了哲学才有理论在有自然科学和研究与实践,这才是一套完全的——人类认知推展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