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學與哲學?

Shmily047


中國人說兩極相通,其實不解其意義。哲學看起來沒任何用處,可恰恰是哲學,這個最沒有用的,生出來這個最有用的自然科學。多數國人不懂這個道理。近代不少國人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總是直奔科學而去,結果學回來的是隻是技術而已,所以總是跟著人家的後面。中國人不懂得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思想轉化為技術只是一部分。古希臘以來,思辨作為探索真理的手段,來源於古希臘的辯證法。它被柏拉圖認為是最高級形式的。中國“哲學”最大問題是缺乏思辨,但不等於禪宗或佛學沒有思辨,但那肯定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系統化的哲學。

科學的產生和哲學有關係嗎?

獨視角

關注

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

中國人說兩極相通,其實不解其意義。哲學看起來沒任何用處,可恰恰是哲學,這個最沒有用的,生出來這個最有用的自然科學。多數國人不懂這個道理。近代不少國人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總是直奔科學而去,結果學回來的是隻是技術而已,所以總是跟著人家的後面。中國人不懂得哲學思想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思想轉化為技術只是一部分。古希臘以來,思辨作為探索真理的手段,來源於古希臘的辯證法。它被柏拉圖認為是最高級形式的。中國“哲學”最大問題是缺乏思辨,但不等於禪宗或佛學沒有思辨,但那肯定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系統化的哲學。

實證主義

不過,還有一種看法認為,西方科學之所以能夠得以更好的發展,主要是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後,人們的思想從神學的禁錮中解放了出來,而西方人的思維相對更客觀理性的原因,不僅不是哲學的功勞,恰恰是因為哲學和科學分家的緣故。

分家以後,科學有了自己的一套嚴格的,死板的並且是敢於自我否定的實證方法。這是大膽拋棄虛無縹緲的哲學的結果。科學創新最需要的是完全獨立的思維。說白了,就叫不信邪——包括自己內心和社會的固有的常識和偏見。而傳統的中國“哲學”正在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比如,陰陽五行,易經等聽起來很好聽,看上去頭頭是道,玄而又玄,其實永遠無法被證偽。

在人類的全部知識體系中,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是科學,而不是哲學。現代社會對哲學的需要主要有兩個方面:

1. 對現有客觀知識的精煉和系統化概括,即思想方法論,包括邏輯,因果等;

2. 提高人類對主觀道德和價值觀的認知或共識能力,即倫理。後一點,離開了哲學可以說根本就玩不轉。

因此,像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古代大哲學家的思想,無需全部繼承,只要和道德及價值判斷等有關的東西就夠了。





廣東閃耀新星


看過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的朋友,都知道一個角色,“江南七怪”之一的柯震惡。柯大蝦是一個瞎子,武功不入流,偏偏非常狂傲,見了黃藥師也敢大言不慚,想取黃藥師的命。被黃藥師隨便秒殺了,柯震惡還嘴硬,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哲學是什麼呢?哲學就是柯大蝦這個裝逼犯的柺杖。而科學,就是黃藥師的一身絕學。

為什麼說哲學是柯震惡大蝦的柺杖呢?誰都知曉,柯大蝦是一位殘疾人士,具體的說,他是一個瞎子。作為一個瞎子,是行動極為不便的,因為他的眼睛看不清楚周圍的環境,走路不知道路面情況。如果你灑一些圖釘到柯震惡腳下,能把他扎的嘴歪了。所以,作為瞎子的柯震惡,必須要有一條柺杖輔助他走路,這樣他才敢摸摸索索戰戰兢兢的往前走。哲學,就提供了殘疾人的柺杖的作用。而黃藥師就不需要拐杖。黃藥師是健全人,神功一運,可以看清楚天上老鷹的羽毛有幾根,他健步如飛,一躍可以上八丈高的城頭,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拐杖。

柺杖是給腿腳不利索或者眼瞎的殘疾人用的,對健全人根本毫無用處。

哲學就是提供給殘疾人摸索走路的柺杖。柯震惡沒有遇見靈鷲宮的神醫,所以治不好瞎病,終身需要拐杖。要是虛竹轉世,給柯大俠治好了,他變成了健全人,也就不需要這根柺杖了。

但是柺杖只能讓瞎子慢慢走,並不能一直讓瞎子走對路。柯震惡雖然有了柺杖不會跌倒,但經常會走路踩著了狗屎,或者“撲通”一聲——掉進了魚塘。這是因為,哲學並不能給人們指引正確的方向,只能給殘疾人當柺杖而已。

184



懷疑探索者


哲學分兩大類,一類是傳統(古典)哲學,另一類是實證哲學,科學與實證哲學是同一思想體系,與傳統哲學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本質區別是檢驗標準不同,傳統哲學的檢驗標準是思辯,思辯不清楚的以權威為準,所以,傳統哲學都會設立一個不許質疑的絕對正確權威,比如古代中國,漢武帝之前,儒家學說是可以質疑的,在漢武帝提出罷默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是不可質疑的絕對正確的東西,本質上,傳統哲學就是誰權頭大誰就是真理。科學和實證哲學的檢驗標準是實證,實證就是要求用事實說話,要求使用實踐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事實面前沒有權威。本質來講,有絕對正確的權威就不可能有科學,有科學在,傳統哲學就權威不起來,傳統哲學失去了權力做靠山的權威,最終結果會被科學邊緣化,從長遠看,如果權力保哲學,其代價必會失去科學,由於失去科學,最後國力會越來越弱,最終結果連權力也一起倒臺。


龍一歐


我認為,哲學和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殊途同歸,最後得到的結論卻是一致的。以中醫和現代醫學為例,兩者分別是哲學和科學認識世界的代表。

我們以人類的進化為例,對哲學和科學進行分析。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理論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中醫診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參考指南。


經絡理論是中醫針灸的指導理論。其中就涉及到標本根結。四肢為本,臟腑為標,四肢為根,臟腑為結。也就是說臟腑發生病變的時候,會在四肢上有所表現,而通過針刺推拿四肢的穴位也能夠治療臟腑病變。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哲學認為人的進化發展是從四肢開始的,然後才有發達的系統。


無獨有偶,現代醫學也已經通過化石以及解剖的相關研究,確定遠古人類四肢修長,壯碩有力。


哲學和科學認知世界的手段不同,分別是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哲學注重抽象推理,科學重視事實分析,但是兩者最終得到的結論 卻是相同的。他們都是認識世界方式,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

中醫和現代醫學也是一樣,都是為了更好的幫助人類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撐起了整個疾病治療的半壁江山。所以,我們要感激先祖為我們留下的智慧,將中醫藥發揚光大。

希望不要再有什麼“中醫黑”“西醫黑”,而是關注自己疾病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



荊棘楚楚


我這裡講一個大物理學家費曼的故事吧,他的故事能反映很多科學家對於哲學的態度。費曼先生是一個多才多藝而且好奇心滿滿的人,喜歡兩週時間就去換個課程聽,然後就輪到了哲學。

那時候哲學家在討論《過程與實在》這本書,形式就是研討會,每個人讀每個章節然後講自己的讀後感。費曼第一個感覺就是這群人用的概念真多真複雜,這輩子沒聽過的單詞都都出現了,然後他注意到“本質物體”這個概念是經常出現的,他自然不懂什麼叫本質物體,但是覺得這些人用得那麼熟練,這個東西是什麼這些哲學家應該都知道。讓他驚訝的是這些人突然開始討論“什麼是本質物體了”。這讓費曼很驚訝,他們連概念都沒法劃定就開始討論了嗎?這在物理學家/數學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然後主講人就問費曼先生“電子是不是本質物體?”

費曼先生回答:“實在是抱歉,我沒看過《過程和實在》這本書,實際我不知道懷特海說的本質物體是什麼,不過,如果在座的各位能回答我一個問題,那麼我就能回答電子是不是本質物體。我問的問題是:磚頭是不是本質物體?”

費曼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費曼認為本質物體看著更像是“真是存在”而不是“理論構想”。而電子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物體,其實是物理學家的一種描述現實現象的方式,比如拿波函數和算符去描述基本粒子,所以有些書上把電子畫成霧濛濛的“概率雲”。因為這樣描述和觀測結果很接近。電子只是一個概念性描述現象的理論。費曼之所以提問磚頭是想通過“磚頭有沒有內部”來科普“電子存不存在”。我們都知道磚頭一定有內部,但是你永遠看不到內部,因為每次你劈開磚頭都只是看到新的外部和側面而不是內部。

這時候,一位哲學家站起來就回答: “一塊磚頭就是單獨的、特別的磚頭,這就是懷特海說的本質物體”

另一個哲學家站起來說:“不對,本質物體物體應該是磚頭共有的特性,不是某一塊磚頭”。

另一個哲學家說:“你們都錯了,重點不是在磚頭本身,本質物體描述的是磚頭在人腦海中的呈現,是當你想到磚頭的時候在內心形成的概念”

然後哲學家興高采烈地討論了半天磚頭,費曼說他聽到了這輩子最多的關於磚頭的天才想法。費曼覺得這件事很搞笑,他們之前用了半天“本質物體”這個概念,但是從來沒問自己磚頭這樣日常的東西是不是本質物體。

這裡不是嘲弄哲學而是要說明科學/數學和哲學的一個巨大的差異:科學這種這東西對於概念的界定是比較清晰的,數學更不用說了,大家發散和思辨是用在概念的關係和理論的判定/驗證上,而不是發散性地討論概念本身。我們不會對於「 在 上是不是連續函數」產生疑問,我們關心是建立在概念基礎上的各種判定是什麼?本身是否成立?羅素曾經這樣嘲諷了亞里士多德這種只是「思辨」而不是去「判定」的做法:

如果一個問題但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話,就請您親自觀察一番。亞里士多德誤以為婦女牙齒的數目比男人少。這種錯誤,他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辦法很簡單。他只消請他的夫人把嘴張開親自數一數就行了。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原因是他自以為是。自以為知道而實際上自己並不知道; ---- 羅素《如何避免愚蠢的知識》

很多哲學家的發散性思維是建立在一些非常模糊的概念和非常奇怪的論據上的,當然了,哲學家本身思辨是有趣的地方。化用羅素一句話,在很多科學家看來

科學問題只是知識問題,而哲學問題往往是見解問題。

所以科學家/數學家其實是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


星辰易經


不是通過名字區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其實是哲學著作,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實是科學名著,科學研究的內容一般超乎你日常經驗,而哲學所討論的內容不會超出一般人的生活經驗,比如,洛克的《論人類悟性》是心理學中的哲學著作,而弗洛伊德的作品是科學。洛克所討論的重點都來自我們生活中所體驗的心路歷程,而弗洛伊德所觀察到的臨床經驗,科學家從他的特殊經驗的結果作舉證,哲學家以人類共通性做例證。


善信


哲學,是以人為本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簡易綜合體。

科學,是哲學指導下的部分實踐中產生的精密體系。

哲學是道心的具現化,科學是在哲學範圍內所做的能做的事情的精密部分的體系。

如果說道心是地球,哲學就是水面上的大陸,科學就是大陸上的一棵樹,一棵號稱可以通天的通天樹。


老崧


從概念上看,科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關於事物規律的知識體系,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哲學經過發展已經成為指導人類實踐和生活的世界觀和最一般的方法論。具體科學,是說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大千世界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運動形式,任何一個科學都是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的。在我看來,一個人可以在科學領域知識不足,但是在哲學領域上一定要有所研究,哲學可以教會我們如何為人,教會我們人生的意義與真諦,科學則是輔助手段,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盈。波蘭尼從世界頂級科學家到哲學大師的轉變也影射了這一點。


山間清爽的風兒小姐


把東西方哲學思想放在一起比較,看 “外求”和“內求”的特點

宇宙萬象之原在“道”,世界所有哲學的誕生、發展和滅亡都是一個趨近於“道 ”的探索過程。

但如果把東西方的哲學思想擺放在一起,就會發現,西方哲學明顯是“外求”型,恰恰是它的這一特徵直接導致了“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同時使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存在競爭更加顯性和激烈。而東方(此處指中國)的哲學是“內求”型,即向“自心”求問追索,整個中國哲學歷程是“往回收”的或者稱作“往後看”的,是越來越模糊的,越來越形散而神不散的,因而導致人和人之間越來越趨向“寬鬆”追求“謙讓”,這也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首先產生科學或者沒有積極追隨科學的原因。

但不管是西方的“外求”還是中國的“內求”,二者的發展趨勢是相同的,即不斷趨近於“道 ”,感覺是似乎是一明一暗,一顯一隱,一張一馳,一宏一微,一嚴一鬆,一高一低。

哲學是人們思維和行為的原動因,東西方哲學的區別也直接影響東西方人的社會行為方式。但中國的哲學更大,更包容,或者說,中國的哲學大氣實際是直接包容了西方哲學的小氣。這一點可以從中國人對科學的接納繼承發展速度看得出來,正是因為中國人包容性哲學思維固始,所以中國人吸收消化外來“有益”的東西時十分迅速,在其基礎 上的發展也十分迅速,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無敵的天然優勢!而西方人對中國哲學至今持排斥態度,歷史上甚至出現 像黑格爾這樣的哲學家對中國哲學歷史全盤鄙視否定的事實,因為西方哲學是站在局部小的位置上看待中國哲學的,類似盲人摸象,幾千年的思維習慣使西方人越來越“小”,甚至死守著群氓政治而沾沾自喜,更產生十足優越感,令人替他們抱憾和惋惜。但必然有它的“專”的優越性,那就是科學的產生以及對科學的追索精神。(附”哲學思想道理位置分佈全圖“供修改完善)





萬物並育小事不小


科學是實踐與驗證,但不是全方位的,點位太多(中國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所謂的科學偽科學)。哲學是前瞻性與引導性,(包括理論實際實踐自然科學與全方位的的論證)有了哲學才有理論在有自然科學和研究與實踐,這才是一套完全的——人類認知推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