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式青铜器,劫后余生的秦公精品礼器

秦人宗族,西周时作为抵抗犬戎的重要军事力量而受封地,春秋早期,因护送周平王东迁而被封国,后历时550年左右,经春秋战国而终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而春秋战国这期间的500多年,秦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存,可惜历史的热土,往往伴随着的是遗存大量遗失的缺憾,就如曾经可能是世界文化奇迹的殷人的安阳;

同样,秦人的遗存也因各种原因,一直在流失中,至今,几乎未发现任何保存有完整遗存的高规格遗址,今人只能通过断续的残存器物了解秦人曾经的辉煌。


秦式青铜器,劫后余生的秦公精品礼器

---秦公簋,春秋,传1919年甘肃天水西南乡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高19.8公分

这件器物的制器人为秦公,而具体由哪位秦公所制,学界有争议,或为秦国开国国君秦襄公,或为春秋中期秦景公。

其器盖及器身内有秦公所著铭文105字,内容也多有争议,这里我们也不做具体探讨,而一些可以确定的内容却揭示了历史文化的精彩。

1)铭文内容大体为祭祀先人(祖先十二代),而同时表示自己将竭力继承祖业,保四方平安。而重要的是铭文中提到秦人祭祀祖先的所在地正是大禹开关之处,即“禹迹”。

官方文字中出现大禹的记述,而且明确其发迹之处,历史意义是极大的,本系列文章有关夏遗存文化的探讨也曾经推导过大禹(夏)发迹于今甘肃、陕西一带,当然,文字内容不能成为历史定论,但有关大禹及夏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线索。

2)此器器身与盖另有秦汉间后刻铭文8个字,描述这件器物在秦汉间曾经被作为容器使用,并作为西县的官器。这8个字描述的是这件器物的传奇的传世经历。

3)此簋的铭文制作,是由印模打制范铸而成,极有特色,开创了早期活字模之先河。

这件秦公簋,由于传世时间较久,纹饰表现不同于一般墓葬出土高古青铜礼器,线条显圆润而少有犀利,且器表有润泽的感觉。整器器型规整、厚重,兽耳,圆形捉手,鼓腹,外撇圈足,与西周常见簋相比,比较大的特点是下部无方座或者兽足等抬高簋身的结构。

纹饰是春秋时期流行的蟠虺纹及瓦沟纹为主,圈足饰波曲纹。此器器型与纹饰是一些学者认为其年代是春秋中期秦景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式青铜器,劫后余生的秦公精品礼器

---秦公簋,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高23.5公分


这是一件秦国春秋早期的秦公簋,由于礼县大堡子几个秦公墓都被盗严重,故此器属于哪位秦公难以定论。

这件簋整体器型明显传承西周青铜簋,兽耳带垂珥,圆圈捉手,鼓腹,圈足下三兽足,整体器型规整、厚重。盖及器身饰兽目交连纹、横条瓦沟纹、垂鳞纹,这些也是西周晚期常用纹饰。

但非常有特色的在盖沿及器口的两圈兽目交连纹中间隔有浮雕兽首,且为上下两两相对状,此种设计极为少见,同时两耳兽首并非常见对称装饰,左边为龙吐舌,右边为虎弓踞,两兽同向,这种设计也极其罕见。

很明显,此器表现内容仍然延续了西周文化内涵,甚至整体器型也是典型西周风格,但内容表现形式,则别具一格,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秦式风格!



秦式青铜器,劫后余生的秦公精品礼器

---秦公鼎,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高47 ,口径42.3公分

此鼎同样为追回的被盗器物,难以确定器主,铭文显示为秦公所制。

直耳、折沿、腹浅略鼓,兽首蹄足,明显传承西周晚期制式。颈部及腹部分铸不同式样的兽目交连纹,尤其是腹部纹饰,宽大,布满整个腹部,而这类纹饰的特点使的整器充满动感,打破了传统主纹饰的对称平衡感,和上图秦公簋的装饰有异曲同工之效。这种类型的兽目交连纹装饰风格多见于秦早中期器物上。


秦式青铜器,劫后余生的秦公精品礼器

---秦公鎛,春秋早期,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高75.1公分

此器铭文显示为秦武公祭祀先祖襄公,文公,静公,宪公的乐器礼器,一组三件,此为最大一件。

器两侧边扉棱分别由九条飞龙蟠曲组成,前后扉棱有五条飞龙和一只凤组成,舞部各有一龙一凤,相背回首。鎛身主纹饰为蟠龙纹,上下分别饰条带连接的蝉形兽纹。

春秋中后期,秦国青铜器礼器较少被发现,或因为广泛遗失所致,而另一原因则可能是后期秦人更加注重国力的提升而淡化礼器的发展,一个典型的类比例子就是秦式玉器在战国时期极少出现,尽管秦拥甘肃、陕西,有大量玉石矿产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