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有没有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你怎么看?

爱旅剪影


首先,在这里小四需要表明,诸葛亮并未对司马懿使过空城计,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问题来分析!(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司马懿有没有识破空城计?

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两个假设!

  1. 正如演义中所说,司马懿没有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生性多疑,在演义中与诸葛亮交战多年,双方皆深谙用兵之道,且熟悉自己的对手,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刘禅亚父,肩负着复兴蜀汉的重任,他是不容有失的,而且诸葛亮做事谨慎,深谋远虑,不涉险(从魏延献计可见一般),统军事无巨细!这也给了司马懿中计的先决条件,司马懿生性多疑,在无法判断诸葛亮虚实的时候,是不会冒泡进攻的!
  1. 如果说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这样就有的说了。相信大家都看到过的一种解释就是,司马懿诸葛亮二人相生相克,一人死则二人皆死。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在演义中,诸葛亮北伐之势无人可当,不同于正史中有曹真等人,演义中是司马懿的独角戏,此时,司马懿在曹魏立足未稳,曹操生前就对司马懿多有防备,但是这时的曹魏需要他来对抗诸葛亮,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么司马懿的结局应当就是鸟尽弓藏,甚至因为功高盖主被杀,这是司马懿不想看到的,所以司马懿哪怕识破了空城计也不会进军杀死诸葛亮,这第二种猜测也是成立的!

当然,历史已经过去,所有的猜测都是假设,三国演义神话诸葛亮的同时也在神话他的对手,如果小伙伴们有其他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分享!


小四带您看趣事


我是崆峒书生,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识破空城计,最大的缘由还是来自于他对诸葛亮的忌惮,诸葛用兵,神出鬼没,与楚汉之争时期的韩信有些像,善于利用山川、河流做文章,用兵在于奇,让人捉摸不透,所以司马懿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

飞将军李广:历史上真正玩空城计的人

要说空城计,历史上真实玩空城计玩的最好的,还要数飞将军李广,据说有一回在上郡,李广率几十骑士兵追打几个匈奴兵,打的太猛,结果发现身陷困境,人家的大军要来了,李广临危不惧,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李广很明白,这时候折身往回跑一定是活靶子,人家不费二分钟就把你射成刺猬了。于是,李将军一声令下,让士兵们下马,然后卸了马鞍,自己还躺在草地上嘚瑟,看似临危不惧的人,往往内息都慌得一批,这一点诸葛亮在楼上弹琴时就深有体会。话说李广的做法让匈奴人大为吃惊,他们开始犹豫,李广附近有没有埋伏,于是派了一骑探子前来试探,结果被李广几人一通厮杀,这样一来,匈奴人再没敢前来,李广就这样僵持了一夜,第二天安全回营。

李广这次全身而退,就成为一段佳话,但空城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李广之所以能玩成,有几个硬件条件是必须的:

第一,你得是飞将军。李广的名头在匈奴眼中很有分量,李广像极了大漠上的老鹰,忽隐忽现,让匈奴人极为恐惧,所以内心的恐惧是第一硬件,也就是说对面是怕你的。

第二,有所依托。你的身后是森林或者大山,别在广阔的平原上玩空城计,你会被砍成肉沫,至少要有伏兵的可能。

第三,要有演技。对面一看你在那吓得直哆嗦,还玩什么空城计,这就是明摆着自己没实力,赶紧跑吧,能跑多快跑多快,这时候玩空城计就是在送死。

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的模仿+诸葛的神威+知己知彼

肯定,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但从《三国演义》中来说,还是收到了很好地的效果。

第一,对历史的模仿。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吓唬人的,但他就是不敢前去。诸葛亮为什么会摆空城计,是否模仿李广向这位同行致敬我们不知道,但这一出在历史上,绝对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再看摆空城计的条件,司马大军前来,城中什么都没有,守肯定守不住,要逃跑肯定是活靶子,和李广当年的局势一样,死马当活马医,来个空城计吧,来人,把门打开,把我的古琴给我摆到城头......于是就上演了。

第二,诸葛亮的名声在外。诸葛用兵,在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作者青睐的一个人,放眼之前的历史,无论白起还是韩信,都在诸葛亮的身上得到了体现,白起善打围歼战,韩信更是善于依靠山川河流,出其不意,这两者在诸葛身上简直就成了结合体,尤其借东风烧曹操的典型案例,让天下人看见诸葛就哆嗦,除了空城计,别忘了还有“死诸葛吓死活司马”的佳话呢,可见作者对诸葛的喜爱,不是一星半点。

第三,诸葛对司马懿的了解。司马懿这人,多疑程度不亚于曹操,他最大的优势就是腹黑,能装王八,你不动我就不动,你动我也不动,等到你不看我,还把脖子伸长我就动,我动就要咬死你。诸葛亮抓住了这个特点,反正军事实力已经拼不过了,开始玩心理战,这会比的就是心理战,你要不怕死你就来,反正我是豁出去了,这对一个常年龟缩着等战机的司马来说,简直就是开玩笑,我才不去,跑吧,于是,空城计就成了。

结语

空城计是一段很有名的佳话,虽然为三国虚构故事,但诸葛的美名早已远扬,不是司马愚钝,而是他碰上了诸葛;不是诸葛厉害,而是遇上了多疑,历史总是给出这样的巧合,如果诸葛遇到许褚,可敢摆一道空城计?

我是崆峒书生,欢迎大家来我的主页交流沟通。


崆峒书生


司马有才却多疑。当然不能识破空城计,如能识破谁不想当场立不朽之功。司马知诸葛用兵谨慎。计谋奇多,葫芦谷几呼丢了司马父子三人的命 ,心有余悸怎敢闯空城。而诸葛吃准司马心态才敢用此險计。


周先生89218


看破不说破是人生的智慧。我个人倾向于司马是看破了诸葛的伎俩。正史中没有这件事情的记载,文学作品中却描绘的十分形象生动。司马就是曹魏的马,用你的时候,好草好料好水,不用的时候,拉到一边,或杀或留,取决于主人喜好。伴君如伴虎,古语不谬。敌人未必是敌人,朋友未必是朋友,兄弟未必是兄弟,父子未必是父子。朝堂之上,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纵观一部三国,多少兄弟反目,多少君臣离散,多少父子成仇,多少夫妻离心,不可胜数。

载于正史的,曹魏父子相疑,争于朝堂,斗于宫室,战于四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曹彰等兄弟相残。诸葛兄弟,分事二主。兄弟尚如此,君臣更甚。利益面前,温情早已不在。荀彧、孔融、杨修,华歆或杀或留,前事之师。

大利益面前需要大计谋。司马这匹马想跑好跑得长远,要么成为驭马者,要么成为一匹有用的马。家贫思孝子,国难念忠臣。用得着才重要。虎狼屯于阶陛之上,奢谈因果。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留一个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北厂厝


根据原文,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从西面而来,孔明身边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孔明传令收令旗、开城门、每门军士扮作百姓清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生性多疑,见状恐有埋伏,便撤退。

  1. 司马懿没有识破可能性较大。司马昭劝说他进攻,“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司马懿回答,“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可见他不仅生性多疑,对于诸葛亮也是心生忌惮,不敢冒险。而且撤退时,前军与后军交换位置再撤,就是怕诸葛亮引兵出城追击,可见确实怂了。
  2. 司马懿可能识破了,但仍选择退兵。司马懿即使生性多疑,但也没必要如此忌惮,自己手握十五万军,诸葛亮满打满算城里也塞不了多少人。如果害怕入城被伏兵瓮中捉鳖,那只需要围城射箭就能逼死诸葛亮,可进可退。之所以退兵是因为此时拿下诸葛亮弊大于利,自己能一直上位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存在,曹家需要自己来制衡诸葛亮,如果此时拿下诸葛亮,自己地位下降不说,性命也可能难保,大业难成,所以时机不成熟时要保住孔明性命,以此为筹码继续壮大实力。

红死魔的面具


我觉得应该识破了。


大运城古中国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有几次正面的对决,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空城计了,当时街亭失守,司马懿带领大军来攻,诸葛亮虽无兵御敌,但大开城门,并在城楼上优雅的谈起了琴,而司马懿怀疑有诈,于是退兵,此回合也以诸葛亮的胜利而结束。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队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后会一蹶不振,所以诸葛不惜亲身犯险。当时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军一个冲锋,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猜到司马懿足够的谨慎或者愚蠢,而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足够的聪明,毕竟两个人斗了那么多年,对方的实力都心知肚明。

当时司马懿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仅剩的一点残军,准备一举歼灭。

但是司马懿到了西城时,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诸葛亮在楼上优雅的弹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张,城门也是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城中灰尘四起。

如果司马懿选择攻城,结果自然是大胜,诸葛亮绝对被活捉。

后世很多人都说,是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离开。但是这个说法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西城才多大点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也很难改变战局。

事实上,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不擒杀诸葛亮呢?这个还得慢慢道来,当时司马懿十几万大军包围了西城,而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不要说别的,派一支万人小队过去,也能够灭掉诸葛亮。

关键是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而诸葛亮弹的《长河吟》给予司马懿足够的提示,让司马懿想到了什么。

司马懿知道杀诸葛亮可谓是易如反掌,但是杀了之后,自己将要面对是权力的割舍。诸葛亮一死,蜀汉气数也算是到头了。蜀汉一旦被灭,司马懿的执掌军权的日子也到头了,这是司马懿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曹氏宗族对司马懿防范非常严重,从曹操到曹叡时代,基本都是半利用半防范。

等到了曹睿上台后,更是将司马懿关到大牢里,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过诸葛亮,恐怕司马懿会死在大牢里。所以司马懿自己知道,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诸葛亮的琴声也一再提醒司马懿,你杀了我,也等于杀了自己。

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大局观有多么的强,司马懿考虑事情非常的长远,根本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且有时候人要学会装糊涂,不可事事都太聪明,太张扬。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摆出了和司马懿誓死同归的架势,就是要告诉司马懿,你杀了我,你离死也不远了。


白山黑水北漂人


心里战


孤单无人知


就没这回事……


科技人文书院


有,只是放他一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