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现实版的《空城计》故事吗?你怎么看《空城计》?

静怡勤反复练


晋朝有个叫郭冲的人,写有一篇《条亮五事》的文章,记载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件异事:与法正辩法度、观色而见刺客、空城计、孔明拒贺、取信与军。“空城计”便是诸葛亮五件异事之一,原文如下: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后来明朝作家罗贯中在著《三国演义》时,将郭冲关于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故事加以演义,写入小说第九十五回中,故事中是这样写到: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深为大众所喜爱,因此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其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郭冲的文章是不可靠,并没有将其引用记录于《三国志》中,后来也有人考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无论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有“空城计”的故事,但兵家们却早已认可了“空城计”,并将其纳入《三十六计》之三十二计。

《三十六计》之“空城计”写到: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其中第一句“虚者虚之,疑中生疑”中的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使动词,意为让它空虚。整句的意思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敌人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刚柔之际”一句出自《易经》中“解卦”初六爻的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解卦”是坎下震上,异卦相叠,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润泽天下,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的意思是解除险情,没有灾难。

历史上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唐朝名将张守珪空城退敌的故事: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时,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曰:“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

当然这个故事属历史上的事了。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一生却真真切切上演了二次“空城计”,并次次成功并扭转乾坤,他才是真正使用“空城计”的高手。

毛泽东第一次唱“空城计”是在1917年11月的一天,有一个旅的北洋军在衡阳兵败后向长沙一带进逼,当时的长沙只有少数警察把守,可以说是一座空城。毛泽东知道北洋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怕同学生们遭受到伤害,为了避险,主动找到校方要带领校志愿军前去布置疑兵阵,校方听闻此言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劝阻说:“北军荷枪实弹凶恶残暴,你们学生军区区不过三两百人,并且只有棍棒,就想与北军进行抗衡,岂不是白白送死?”但毛泽东却胸有成竹地说:“这些败军虽人数众多,但已疲惫不堪,外加他们又不了解城内虚实。到时只要我们虚张声势就有机会能将其一举击垮。”在毛泽东的感召下,有两百多个警察和学生临时拼凑一支队伍,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依据地势设下了埋伏。暮色之中,溃兵们蠕蠕而来,刚一进入阵地,毛泽东就一声令下,这时学生们纷纷点燃爆竹,警察则开枪射击,有的人还将一些油桶点着推下山去。一时间山上山下炮声隆隆火光四起。北洋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这时,毛泽东又带领同学们高声齐喊:“傅良佐逃跑了,你们被包围了,赶紧缴枪不杀。”听到喊声,溃兵们更是慌作一团,四处逃窜。就这样毛泽东凭借其卓越的智慧,没费吹灰之力以空城之计让四千之众的北洋军缴械投降。

毛泽东第二次唱“空城计”是1948年临近解放,他凭一纸新闻,吓退傅作义十万国民党军队。1948年10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驻守在北京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十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很快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和三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

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中共方面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夷水行舟


林彪元帅给斯大林出招:空城计

二战前,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听取军事将领对法国马其诺防线作用的看法,当时在苏联养伤的林彪元帅也应邀参加。会议上大多数苏联元帅和将军都坚信马其诺防线坚不可摧。但林彪元帅却不以为然地道: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用的时候,它是钢铁长城,无坚不摧;没用的时候,它是一堆垃圾,不值半文。只有正面攻打马其诺防线,防线才会起作用,如果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从侧翼作大规模迂回,马其诺防线就会毫无用处。在中国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中,我们红军经常使用这样的战术。

斯大林和苏军领导人都认为这种想法过于离奇和不合常规,但几个月后当德军的坦克突击集团绕过马其诺防线,以闪电式的攻势直插法国腹地时,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才大吃一惊,佩服林彪元帅的判断。

不久,德国“闪击”波兰,进入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军事将领的意见。还在苏联养伤的林彪又一次应邀参加会议。当时,由于苏联高层的误判,苏联百万大军在外线防守,斯大林格勒兵力薄弱,开战死拚纯粹是"以卵击石”,怎么办?

林彪元帅在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建议采取“空城计”。斯大林一边听一边说“好”。

林彪元帅建议斯大林格勒政府官员正常办公,全城照样开放营业,不能表露丝毫紧张气氛。

这给德国军队造成一个错觉,以为苏联已经有准备有防范,犹豫不决,迟迟不进攻,数小时后,斯大林已将外围部队调动部署完毕,一下子就在斯大林格勒歼灭德军一二百个团。随后又指挥一路大军进行大反攻,一直把德军赶出苏联国土。

这个空城计,一下子让苏军统帅得到“喘息”,也是斯文林器重林彪元帅的原因之一。


黑马进草原


前年我临居因大儿媳妇嫌财产不均,和公婆要钱,公婆无力答应其要求,儿媳妇隔三差五便找婆婆打架。有一天儿媳妇找到婆婆地里打了婆婆俩嘴巴,后来觉着没理,还把娘家爸爸叫来,因她爸爸有些匪性,而公公老实,不愿与其冲突,就把老伴和小儿子家的孙女留在家中,自己找临居家躲了起来,对方来家闹事,一看男亲家不在,也没法和女亲家和小孙女发作。只能蔫退了。知不知道这叫不叫现实版的空城计,反正最后有和好了。是由于诸葛亮对司马懿的性格了解,知其底细,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下的步险棋。打了他一个擦边球就赶紧撤回汉中去了。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失街亭后不得已而用的疑兵之计,是诸葛亮在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深知孔明一生谨慎的前提下走的一步险棋,也就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打了他一个时间差,侍司马懿回过味来,蜀军早已撤走了。这真正是没办法的办法,情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